江苏丹阳南朝石刻规划(走近丹阳六朝石刻)

丹阳名胜古迹众多,以六朝陵墓石刻最为著名。

作为齐梁故里,六朝中心,丹阳出了齐梁两代12个帝王,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均出自丹阳,孕育了丰富多彩,影响深远的齐梁文化。自丹阳的萧氏家族成了齐、梁两代的帝王,皇帝死后,纷纷在故乡丹阳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礼制,丹阳帝陵镇墓神兽为天禄、麒麟。而南京多为齐、梁两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镇墓神兽为辟邪。所以,天禄、麒麟便成了丹阳的象征,辟邪就成为南京的象征,即“丹阳的麒麟,南京的辟邪”。

江苏丹阳南朝石刻规划(走近丹阳六朝石刻)(1)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现已发现的主要地点有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地12座。现今得到确认的有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齐明帝萧鸾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建陵,梁武帝萧衍修陵,简文帝萧纲庄陵,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

丹阳南朝陵墓,讲求空间环境,气势恢宏。而每一陵墓则按背依岗峦,面临平野,在山岗的坡面上凿石成坑营造墓室,再起坟封土。为保护先祖陵区,齐梁统治者用“茔户守之”,对供事勤劳的园陵职司,往往“赐位一阶,并加颁赍”。这还影响到后世。唐朝时,太宗为保护南朝齐梁陵寝,于贞观十一年(637年)诏令百步内禁采樵。南朝齐梁帝王陵墓区当时以水道联系都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王子公卿谒陵自秦淮河,依水路至丹阳,从萧港至陵口,再乘安车至诸陵。萧港又名萧梁河,是陵口直通陵区的唯一水道,丹阳陵口地名也因进入陵区的入口而得名。

南齐帝王陵墓和梁代帝陵及其石刻全国仅见于丹阳。丹阳六朝陵墓石刻遗存,绝大部分为有翼神兽。翼神兽有角与否是区别帝陵、王墓的主要特征。有角神兽置于皇帝陵前,独角的称麒麟,双角的称天禄;无角的翼兽称辟邪。

江苏丹阳南朝石刻规划(走近丹阳六朝石刻)(2)

丹阳市胡桥水经山南面的仙塘湾附近有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陵坐北朝南,于1965年发掘,墓室内有砖画。陵前510米处现存石刻两件,为丹阳南朝帝陵石刻中保存完整的一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两兽均胸突腰耸,喷目张口,其状如趺。天禄头略向左,麒麟头略向右;天禄左足在前,麒麟右足在前;足趾四爪,踏下均有一小兽;两兽长尾均垂于趾间,内收后,天禄尾回折向左,麒麟尾则回折向右,两兽的姿态协调对称。

丹阳市前艾三城巷有齐明帝萧鸾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和梁武帝萧衍修陵三座陵墓。最醒目的是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建陵是丹阳南朝石刻遗存最多的一处,有4对8件,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前神道依此安置石兽、方形石础、神道石柱和龟趺各一对。

神道石柱为丹阳南朝石刻遗存仅见。陵东向,陵前有石兽1对。右为麒麟,左为天禄,两兽相距16米,均为公兽。石础,位于石兽与神道之间,边缘有榫眼,础上结构已失。神道石柱柱身作隐陷的直刳棱纹,南柱原来劈为两爿,尚存南侧一半,北石柱原来倾倒4段在地。1990年两石柱已按原状修复,并将早年移至他处的两块神道石额安装在神道石柱上端原来的位置。石额文字左为正文顺读,右为反文逆读。石刻上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8字隶书。柱础上圆下方,浮雕两蛤蟆相向环绕之形,口内含珠,头有双角,4足。龟趺又称赑屃,北边一只完整,南边一只头部残缺,今已修复。

江苏丹阳南朝石刻规划(走近丹阳六朝石刻)(3)

丹阳市陵口镇东萧梁河两岸,建山金王陈村、烂石垅,埤城水经山村各有一座陵墓,因为无从考证,均佚其名。这四座陵墓前都有石刻,或天禄、麒麟,或麒麟、石狮,其造型均为南朝时的特点。陵口的天禄、麒麟是丹阳市最为高大、秀美的一对,坐落在运河与萧梁河的交汇处,是南朝陵墓区的入口处。尤以萧梁河两岸的麒麟琢工最为精细,通体饰纹极为华美,两翼造型极为精巧,是南朝石刻中的代表作。金王陈村陵墓,曾于1968年进行过发掘,墓室内出土有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竹林七贤等画像砖,其画像线条精练,人物造型十分传神,是南朝画像砖中的精品。水经山村的陵墓已平,墓前有一对石刻狮子,均作蹀躞状,体长而颈短,两翼短小,通身无纹饰,体态浑圆,雄劲有力,体现了南朝石刻造型的另一特色。

齐梁陵墓前翼石兽大的长、高均有4米,重30余吨;小的长、高均不足2米,重约4吨,都是以整块巨石在外地粗雕成形后,运至陵前细加工设置。这些人世间并不存在的兽物,由于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被赋予艺术生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麒麟、天禄成对设置,形式对称,造型均作张口吼叫状,昂首挺胸守护在陵前。颔下长须如蔓草垂卷于胸际,而成对设置在王墓前的辟邪则作长舌外吐状。齐梁陵墓石兽俱有长尾,垂地后向内收进再外旋,巧妙地填补了后两足交错形成的空间,还增加了石兽兽身的支撑力点,从视觉上更给人增添了稳定感。神奇的曲线,流畅而自然,形成了石兽活泼的体态、多姿的形态。有的作迈步状,有的像在疾走,有的为蹲踞形象;有的肩负双翼,有的讲求写实,有的注重装饰,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齐梁陵墓石刻继承了汉代圆雕、浮雕和线雕混合运用的方法,表现出由粗简古朴向精湛秀美发展的转变。

南朝齐梁石刻无论从造型,还是从纹饰方面,都反映出它在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卓越才能。雕有文字的矩形石额及其上下两方的绳辫纹神道柱(又称陵墓华表),可以想见其原始形态,在直立的木柱上绑扎有水板供人书写意见的尧舜时代“诽谤之木”,所异于诽谤之木的是用材质地变化,绳辫纹则应是对绑扎木板绳索艺术移位和美化。神道石柱外凸的束竹纹和内凹槽纹的组合、运用,使柱身线条更趋活泼,又缩小了柱身上下粗细的视差,显得颀长秀美。神道石柱荟萃圆雕神兽、浮雕仙人灵异以及书法于一身,焦莲瓣纹、交颈龙纹、束竹纹、凹槽纹、花纹饰带于一体,可谓丰富多彩,体现出当时艺术家手段的熟练和高超,可见南朝齐梁灿烂文化之一斑。

江苏丹阳南朝石刻规划(走近丹阳六朝石刻)(4)

而天禄、麒麟和辟邪这些有翼神兽,至今从春秋晚期出土铜器上可以找到其早期形象。石兽造型,齐梁两代在风格上有各自的特点。石刻被人们视做立体的画面,它确与当时的绘画艺术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南齐时,画家陆探微活跃在画坛,齐高帝萧道成很喜爱他画,萧道成曾收集其作品384卷。这位被齐皇帝推崇的画家,塑造人物追求“秀骨清象”,是一种削瘦型的形象。这种风格自然影响到南齐帝王陵墓石刻形象的塑造,因此南齐石刻显得灵动俊秀。到了梁代,画风渐转,名画家张僧繇改变了顾恺之、陆探微削瘦的造型风格,创造出比较丰腴圆润的形象。联系散布在南京附近的梁代王侯墓石辟邪来看,其石兽造型4足粗壮,骨劲肉丰,一改灵动俊秀为豪迈疏朗的风格。南齐石兽足有4爪,梁代则有5爪,可谓是随形体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艺术处理。梁文帝建陵石兽因系梁初雕制,偏具南齐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风格的演变须经历渐转的过程。但从南朝齐梁陵墓石刻的总体来看,蕴含着当时最有才能的画家谢赫“六法”精髓,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汇通百家,它们身上富有的南方优雅情调大大多于北方的粗犷雄风。

石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殷墟考古中就发掘出石虎、石人等石刻,汉代画像石刻更以其雄浑、拙朴、博大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鲁迅先生曾高度赞美祖国陵墓石刻艺术:“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束,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不示弱。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直前无古人。”鲁迅在此指的虽然是汉唐两朝石刻,但六朝石刻却是汉唐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它们比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还要早一百多年。在整个中国石雕艺术史中,南朝陵墓石刻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

齐梁陵墓石刻是我国六朝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具有创造人间奇迹的卓越才能和智慧。南朝陵墓石刻不仅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们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南朝陵墓石刻屹立在乡野农田中,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淋的自然破坏,战争变革和人为破坏,南朝陵墓石刻已经风蚀严重,大部分石刻残缺不全。尽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还是以它的残美古韵呈现出完美的造型。我国艺术宝库中的这朵奇葩,至今仍闪射出灿烂的光辉。慕名而来的考察者、旅游者,络绎不绝,许多外国学者对这神奇的古代艺术也赞美不已。

来源:老镇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