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节气是几月几日:11月7日是今年第19个节气--立冬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 其一(宋末元初 仇远)

立冬的节气是几月几日:11月7日是今年第19个节气--立冬(1)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四季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两至”:夏至、冬至,“两分”:春分、秋分为四季的中间。四季又分二十四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立冬气候特点

立冬时节,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曰照时间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在南方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但北方大部地区立冬后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立冬的节气是几月几日:11月7日是今年第19个节气--立冬(2)

立冬也分三候:“一候水始冰,水已经能结成冰;二候地始冻,土地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立冬习俗

1.祭祀上坟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在过去有“冬大于年”的说法,祭祖上坟是必须的。

立冬的节气是几月几日:11月7日是今年第19个节气--立冬(3)

2.补冬

补冬实际就是冬补。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不会冬眠,但过去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主要是补肾、健胃、强腰膝。

3.吃饺子

北方地区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

立冬的节气是几月几日:11月7日是今年第19个节气--立冬(4)

4.酿黄酒

立冬之日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细菌增生,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好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

5.扫疥

“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过去立冬,苏浙豫一带民间会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立冬养生

立冬养生应遵循“冬藏”的原则。

1.注重防寒保暖

立冬后,天气逐渐变冷,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老年人会发生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关节等部位疾病。要及时添减衣物,特别要重视关键部位的保暖,特别是头面部、膝关节、双足的保暖,避免疾病上身。

2.适当运动锻炼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立冬后适度的运动可增强抗病能力,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大雾中锻炼。同时在运动后要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3.饮食宜温补

冬季进补的关键就是补肾。建议多吃一些黑色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黑枣以及牛羊肉、山药、党参等。相反,不宜吃过咸的食物以防止耗伤肾精,如咸鱼、虾酱,螃蟹、海虾、西瓜等寒性食物要尽量少吃。

立冬的节气是几月几日:11月7日是今年第19个节气--立冬(5)

立冬时,秋燥尚未完全消退,天气却越发寒冷,这时也是老年人各种慢性病高发季节,加强锻炼,注意保暖,讲究养生,十分必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