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

新版《茶馆》剧照

从左至右依次为秦二爷、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

“一部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

从1958年3月29日首演到今年,北京人艺经典《茶馆》已经60岁了,本周六还将迎来第700场演出。这部一票难求的戏到底好在哪里?也许听听北京人艺三代传承者的心声你就懂了,下回要再早点去排队了。

于是之(初代王利发)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2)

我们创造的形象可以入诗

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一个玩世不恭的演员,连一个玩世不恭的角色都演不好的。

郑榕(初代常四爷)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3)

常四爷不只是说正面话的硬汉

1958年在焦菊隐执导的《茶馆》中,我饰演常四爷。那时才30多岁,什么都不懂。认为他就是个剧本中必须有的说正面话的硬汉子嘛。1982年拍摄电影《茶馆》时,我第一次看话剧的录像,看到录像里那个“张牙舞爪、高声粗气”的常四爷,自己都有些接受不了。想起老舍先生说过“这个戏一定要演出茶馆的文化,中国人是最有智慧的”。我也悟到,《茶馆》看的是民族魂,而不是看热闹,常四爷也是有灵魂的。

蓝天野(初代秦二爷)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4)

每个角色都有完整的生命

老舍先生所言不虚啊,《茶馆》里那么多的人物,哪怕是只有一句台词的,那一句词儿里都带着一个人物几乎全部的生存的根。老舍先生说他每个人都“相过面,批过八字儿”,那是因为在创作中,每个人物在他心里已经有非常完整的生命。

梁冠华(二代王利发)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5)

看着过瘾,演着难

作为王掌柜的扮演者,梁冠华已经是观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茶馆》的当家人。忆起十几年前接演这个角色,他开了个玩笑,“当时我跟别人说,《茶馆》里除了女角和王利发,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没想到最后自己接演的恰恰是王利发这一角色。

他说这是看着容易演着难,“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们在剧中有多么用心良苦,没有生活根本演不出来。”“演了十多年,我觉得这个戏真的要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到现在仍然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东西。”

濮存昕(二代常四爷)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6)

不怕没演好,就怕糟蹋了

结束《李白》演出的第二天,这一次濮存昕就开始进入到常四爷的状态。作为新一版《茶馆》的元老之一,他时刻记着老艺术家郑榕当年对他们接演《茶馆》时说的一句话:“不怕没演好,就怕糟蹋了。”

“演了十多年,我仍然觉得要时常面对观众问自己,我演对了吗?我们这一代的《茶馆》的传承是与观众共同创造的,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的参与、宽容与陪伴。我们永远要去完善和进步。”

杨立新(二代秦二爷)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7)

人物要有根

从86年进入老版《茶馆》,饰演卖耳挖勺的老人和学生等角色,到新版中接演秦二爷,再到如今不仅担任演员还担纲复排执行艺术指导,杨立新与《茶馆》的缘分已经有三十余年。杨立新谈自己创作角色是从源头去找的,“演员的工作不是从台词开始的,要去寻找人物的根。知道戏是怎么来的,就知道这个戏要怎么演。”

吴刚(二代唐铁嘴)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8)

我们是躲在大树下乘凉的人

吴刚扮演的唐铁嘴让人总是忘了他生活中的儒雅形象,而他把这归功于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前辈们是大树,我们这一辈是躲在大树下乘凉的人。他们把这部戏立的那么高,我们这一辈虽然到目前为止比起他们还有距离,但有责任去传承。我们当年就是靠着老一辈的传帮带才有了今天,所以今天我们要把他们传给我们的,再教给年轻人。把《茶馆》一代一代传下去。”

龚丽君(二代康顺子)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9)

图左二为康顺子

谁都不愿意落后

作为《茶馆》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康顺子的扮演者龚丽君表示,演员需要传承,观众也需要传承。

“我们为了拉开大幕对得起每一位观众,所以都在剧组里较劲儿地排,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茶馆》里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大家都不敢放松,怕落后,希望自己要演的好。”

冯远征(二代松二爷)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0)

经典造就演员

“我们北京人艺的演员很幸运,有机会去演《茶馆》这样的经典,好的剧本是锻炼人的,经典可以造就演员。”松二爷的扮演者冯远征表示,一代一代的青年演员需要这样的经典。

“我们这一代演员是跟着《茶馆》一起成长的,从敬畏开始,整个过程都是在学习。这么多年的演出角色已经化到了我们的心里和血液里。同时成长也需要时间,我们的年轻演员要去尽早学习,经典会让人成长。”

兰法庆(初代、二代李三)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1)

图左为李三

35岁饰李三,63岁是李三!

兰法庆进入《茶馆》剧组已经有28个年头。从最初的李三,到后来的大栓子,此轮演出他又回到了李三这个角色。他坦言,从35岁到63岁,对一个角色的理解更为成熟。

“到了我如今的岁数,对于李三这个角色感觉更得心应手了,争取随着人的成熟,也把角色演得更成熟。一句话来说,对我而言,35岁饰李三,63岁是李三!”

雷佳(三代刘麻子)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2)

图中为刘麻子

努力演出观众想看的味道

近几年的演出,观众逐渐在《茶馆》中看到青年演员的影子,其中扮演刘麻子的雷佳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雷佳看来,老艺术家所说的“不会演戏的演戏,会演戏的演人”是对他的一种激励,“我目前还在演戏,但在努力演人,要演出自己的风格。从开始的学生、大兵到现在的刘麻子,我进入《茶馆》剧组的时间也不算短,要努力演出观众想看的那点味道。”

《茶馆》往事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3)

老版《茶馆》剧照

1956年:前身是应景之作

《茶馆》前身其实是一部宣传普选的话剧《秦氏三兄弟》。1956年12月,初稿完成后,老舍在人艺给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读了剧本后,得到建议将一段茶馆戏单独发展成一个戏,以小见大,反映整个社会变迁。

人艺的演员都爱听老舍读剧本,郑榕现在还记得《茶馆》剧本完成后老舍给演员读剧本的情景,“他一边比划、表演一边读,把每个人物都给读活了,大家都觉得这个戏太好玩儿了。”《茶馆》中的黄胖子眼睛看不清楚,为了分辨看人,用手绢擦眼睛的动作就是老舍读剧本时设计的。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4)

新版《茶馆》剧照

康六无奈将女儿卖给庞太监,刘麻子负责从中牵线

1963年:被迫加入标语口号式台词

1963年5月,《茶馆》复排上演,当时受到来自“左”的干扰,为适应政治需要,剧中被增加了一些学生闹革命的情节和标语口号式的台词;在第三幕结尾,插进了常四爷给游行学生助威送水的情节。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5)

新版《茶馆》剧照

常四爷向松二爷王利发展示自己养的鸟儿

1980年:曾遭法国演出商怠慢

1980年9月至11月,北京人艺演出的《茶馆》应邀赴原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进行了访问演出。在法国,不情愿接待《茶馆》剧组的演出商以为中国话剧肯定不如京剧好卖,剧组到达法国时他甚至都没有露面。没想到的是,《茶馆》的上座率竟然达到七成以上。大喜过望的演出商又特意带剧组成员游古堡吃法国大餐。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6)

新版《茶馆》剧照

曾被卖给庞太监的康顺子回到茶馆想找份工作

1988年:《茶馆》是最后的晚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影响很大,人艺传统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也遭受空前挑战。1988年北京人艺携《茶馆》、《天下第一楼》、《哗变》、《推销员之死》等五戏赴沪演出。随后的研讨会上,有人说《茶馆》是最后的晚餐,现实主义已经过时了。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7)

新版《茶馆》剧照

庞四奶奶等人想要霸占《茶馆》

1992年:于是之痛苦告别舞台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时,老版《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374场,这也是它的告别演出。

剧场后台乱成一片,年轻的演员们拿着扇子、T恤衫让老艺术家们签名。这让当时已患病、经常出错忘词的于是之更加紧张了,他跟蓝天野说:“我今晚要出毛病,跟你的那段戏,你注意点儿,看我不成了,你就设法接过去。”结果,他真的就忘了词,而且不止一处。当愧疚的于是之坐车悄然离开剧院时,很多观众还守在剧场门前等着再看他一眼,但他因为太累了而没有下车。后来,这也成为他的一大遗憾,每次回忆起来都十分自责。

北京人艺茶馆2023年演出日期(北京人艺三代戏骨说了这些心里话)(18)

新版《茶馆》剧照

王利发让儿媳妇带着孙女出城

1999年:“危楼”创新起争议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以全新演出阵容重排的《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导演是林兆华。这一版的《茶馆》,林兆华认为“要创新就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全剧场景有了大变化,原本兴盛的大茶馆从开始就是一片危楼,透过茶馆可以看到街上奔跑的汽车。

对于新版很多观众都不接受,最大争议在结尾。焦菊隐版《茶馆》中,以王利发拿着秦二爷的围巾走向后台结束。而在林版中,又加出一小段:国民党党棍沈处长乘坐美式吉普车得意地宣布茶馆已归他所有,并用一连串“好”随口回答随从的建议。反对者认为,这样处理结尾过于诙谐,破坏了《茶馆》的悲剧意味。

2005年:赴美演出笑声同步

2005年6月,为纪念《茶馆》导演焦菊隐诞辰一百周年,北京人艺重排焦菊隐版《茶馆》。因此,此番演出除了演员变换之外,在场景和调度上都与焦版别无二致。2005年10月《茶馆》赴美演出。在华盛顿虽然80%的观众都是美国人,要看字幕才能明白,但演出中的包袱观众都能很快反应过来,笑声几乎是同步响起,现场效果非常好。这要归功于老版中的“刘麻子”,也就是英若诚先生。他对《茶馆》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将剧本中老北京的土话翻译为相应的美国俚语,十分口语化,让美国人明白其中的笑点和“包袱”。

-End-

你看过这部中国戏剧经典吗?

最喜欢哪个版本?哪个人物?

欢迎留言分享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 艺绽”

作者 | 牛春梅

编辑 | 袁云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