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关于蜀道难的诗(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

本文系作者找个名字真难呵呵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七三一年春天,长安城的柳树只有远望才能看出一点淡淡的鹅黄。但冰雪多已消融,护城河中静水流深,有些阴冷之处冰块尚未完全融化,河水流过,凛凛作响。北方的春天虽然乍暖还寒,但艳阳高照,一天比一天暖和,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屋子,在街市上晃荡的时间也越来越久。当然,长安城的街道就算再冷的天也不会空寂,只不过随着春光明媚,故事多了起来。这天午后,太阳偏西,宣武门外的一处空地上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不一会儿来了几个衙役,大喊着分开人群,到了空地上,随即几位公子模样的富家少爷催马冲出人群,大笑着扬长而去,只留下一个灰头土脸的青年。

李白的关于蜀道难的诗(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1)

艳阳高照

这位青年随即被衙役们以聚众闹事的名义押走,看热闹的人们渐次离开,有几个好事的浪荡子还追着这个倒霉犯人走了好长一段路才作罢。进了衙门,衙役们审讯得知此人名“李白”,知道他在长安还有朋友,才通知他的朋友,经朋友多方奔走这才将其救出大狱。这件事,李白在十余年后的一首《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有详尽的回忆。一再干谒无门给李白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加上长期四处奔波,寄人篱下,经济拮据,穷愁潦倒,使得年轻的诗人一度放任自流,得过且过。

李白的关于蜀道难的诗(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2)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重返长安后,他经常与长安一帮无所事事的青年浪荡子同游,斗鸡走狗,饮酒赌博如《白鼻䯄》中所写:“银鞍白鼻䯄,绿地障泥锦。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宝马香车浪荡漫游,饮酒观姬,一派富家公子的堕落生活。《白马篇》一诗更是详尽地描摹了当时的潇洒生活:快意恩仇,一掷千金,几乎是三国时期曹植潇洒少年生活的翻版,但对于李白来说,毕竟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最多算是徒有一番空想。“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即使战功赫赫,也不将功名放在心上,但在李白当时的处境下,此等过分的淡泊之言,自然不是他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潇洒狂傲。

李白的关于蜀道难的诗(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3)

《白马篇》

《古风其二十四》也是这一时期所作,其中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虽然他与那些“多黄金”的权贵子弟斗鸡走狗,但心底还是时时充满“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的感慨与激愤。这才是真李白。出狱后的李白深感仕途艰辛,心怀愤懑,萌生退意,一首《行路难》写尽了诗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心境,读之令人唏嘘:这年夏天,李白满怀复杂心绪辞别长安奔赴洛阳,打算经洛阳回安陆。

李白的关于蜀道难的诗(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4)

《行路难》

至洛阳,再到南阳,盘桓数月,第二年冬天才回到安陆。到安陆才知岳父许员外已去世经年,暂时安身之家遭此变故,这是李白所始料不及的。传说由于许员外的家产被他的侄子霸占,李白和夫人许氏不得已迁家至安陆桃花岩,以耕种为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闲暇时读书作诗。这段生活恬淡自然,李白完全摆脱了汲汲于功名而不得的失意状态,像一个心无功名的隐士,时而与友人在山中相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的关于蜀道难的诗(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5)

耕种为生

(《山中与幽人对酌》)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这也不是真正的李白,纵观李白一生,那个真正的他在内心深处始终是一位杂糅了隐士、道士的儒者,他心中最根深蒂固的理想一直都是建功立业。所以,仅仅一年后,李白再次离开安陆,北上襄阳,谒见荆州长史韩朝宗,未果而归安陆。次年,李白游洛阳、太原,干谒无果。次年,迁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从七二四年辞亲远游直至七四一年,十七年时间,奔波万里山河,耗费无数心机,却仍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这一路走来,都是靠家人亲友的帮助。

李白的关于蜀道难的诗(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6)

洛阳

这些经历使李白真正感受到建功立业过于艰难,作为一种理想,它是多么恢宏浩大,然而自己连做一点小事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建功立业。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蜀道难》,表面上讲蜀地山路的崎岖难行、虫蛇当道,细思李白当时的处境,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岂不是李白心心念念的仕途,又岂不是令人叹惋的人生之道?“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在这里更可理解为已到中年的诗人向青年时期追求功名之路的告别,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叹惋更使这首雄奇的乐府长诗多了可以穿越时空的特质。

参考资料

·《蜀道难》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