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8旬老人在悬崖上建9400米水渠 四川残疾老人为村民找水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杨垭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七郎山山顶。300多户村民居住在这里,常年缺水。

贵州8旬老人在悬崖上建9400米水渠 四川残疾老人为村民找水(1)

左慎宗和妻子

这里的村民想要用水,只能每天清晨出发,走过十多里崎岖的山路,到金银沟排队背水。山路难走,村民经常发生意外,背回来的水自然十分珍贵。早些年的村民,十多天才洗一次脸,每一滴水都不敢浪费。因为水,村民之间还经常发生冲突。

村民当然也想过找水,但是祖祖辈辈四处寻找,都一无所获。20世纪50年代,国家地质勘探队也来过几次,为村民钻井找水,但是打了几十个大坑,一滴水也没有。老百姓只能认命,继续走山路背水回家。

杨垭村有个名叫左慎宗的残疾人,他8岁的时候摔断了右腿,医生一时失误竟然把他的韧带割断了。解放前医疗水平本来就不行,左慎宗就这么成了残疾人。12岁那年,父亲意外去世,左慎宗不得不挣钱养家了。他先是用两个小板凳支撑着爬行,几年后用一根1.5米长的铁棍支撑着,艰难行动。

那些年,他学会了编草鞋、编竹筐、刻印章,后来又跟着当地一个裁缝学习,学成后被村民称为“左裁缝”。1979年,左慎宗在镇上开了一家裁缝店,因为手艺很好,顾客盈门。很快他就招了20多个徒弟,赚了三万元钱,成了当地少有的“万元户”。


1980年,41岁的左慎宗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贵州8旬老人在悬崖上建9400米水渠 四川残疾老人为村民找水(2)

左慎宗编竹篓

这一天,他拄着铁棍来到村委会,希望用自己承包的一片好地,换村子东边豹子岭下的原坟沟。村干部一听,赶紧劝他打消这个主意,那里根本不能种地,拿来干什么?

左慎宗说,自己要原坟沟这片地,是为了给村民打井。这个消息立刻传开了,村民都觉得左慎宗疯了,毕竟他是一个残疾人,走路都困难,怎么打井?再说了,当年地质勘探队用机器打井,都没有找到水,左慎宗还能比人家更厉害吗?

大家都不理解,左慎宗现在这么能挣钱,为啥有了打井的心思?左慎宗告诉大家,为乡亲们打井的想法,很早就有了。那时候他还小,看着婆婆和母亲每天费力背水,看着村民因为争水吵架打架,看着旱灾时村民绝望的眼神,他下定决心要为大家找水。

几年前,左慎宗偶然遇到一个地质工程师,于是请教了找水的一些常识。之后,他一有时间就拄着铁棍在村子周围转悠,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山路,摔了多少跟头,左慎宗还真在豹子岭下的一处岩壁上,找到了潮湿的泥土和山石。根据山脉的走势,他觉得这里应该有水。

虽然村民不理解,左慎宗的亲友也纷纷劝阻,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豹子岭。1980年冬天,豹子岭下起了大雪,寒风刺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从原坟沟响起,左慎宗开始徒手打井了。

1981年,为了打井更方便,左慎宗直接把家搬到了原坟沟。炎热的夏天,蚊虫叮咬,寒冬腊月,冷风刺骨。不管什么样的天气,左慎宗从不休息,他双腿跪在岩石上,一点一点地凿井……


左慎宗凿出的第一口井,名叫“三中井”。

贵州8旬老人在悬崖上建9400米水渠 四川残疾老人为村民找水(3)

三中井

左慎宗给这口井取得名字,是为了纪念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周年。这第一口井,真的很不容易。

左慎宗选的位置,基本都是青红砂石,十分坚硬。他一手握紧錾子,一手高高抡起锤子,“当”的一声砸下来,震得虎口发麻,手腕生疼。那也要坚持下去,左慎宗叮叮当当地砸下去,一天时间就把錾子磨掉了两三厘米。

第一天晚上回去,左慎宗两手全是血泡,双腿长时间跪在地上,几乎没有了知觉,浑身也像散了架一样。第二天凌晨五点,左慎宗就从床上爬了起来,继续去打井。忙到中午回去随便吃几口饭,继续干活,一直忙到深夜,家里人来寻找,才发现左慎宗已经累得无法移动了。

妻子看左慎宗太辛苦,就劝他不要干了,为啥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自己找罪受呢?但是,左慎宗脾气倔,就像着魔一样,每天都拼命干活。没过多久,第一口井打到了两米深、三米见方,洞里十分干燥,灰粉到处都是,一滴水珠都没有。村里人都围在旁边看热闹,劝左慎宗上来吧,别瞎折腾了。

但是,左慎宗不放弃,看热闹的人很快就失去了耐心,只剩下左慎宗还叮叮当当继续凿井。凿到三米深的时候,还是不见一滴水,他决定继续坚持。有一天晚上,左慎宗做了一个梦,梦见那口井忽然冒出了泉水。他被惊醒了,立刻起身点着油灯来到井边,查看情况。

借着微弱的灯光,左慎宗忽然看到,井壁上渗出了几颗水珠。再仔细听,井里有了“滴滴答答”的声音。左慎宗愣住了,许久才反应过来,他激动地大喊:“出水啦,出水啦,我的水井有水啦!”


左慎宗打得井有水了,这个消息立刻传遍了全村。

贵州8旬老人在悬崖上建9400米水渠 四川残疾老人为村民找水(4)

左慎宗缝纫衣服

村里的老百姓蜂拥而至,都跑过来看热闹,一开始没人相信是真的。大家到了现场,伸头往井里一看,真的有水!村民们激动坏了,赶紧打水回家,左慎宗就在旁边乐呵呵地看着大家,心里别提多美了。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有村民说,左慎宗的井水总有股泥腥味,喝不下去。还有人说水里沙子多,烧开之后还有沉淀物……左慎宗一听就着急了,自己辛辛苦苦打的水井,不能白忙活了啊!于是,他赶紧让儿媳妇去县城问问,能不能帮忙化验一下水质。

儿媳妇杨丽蓉跑了两次县城,县疾病控制中心说,个人申请化验水质,化验费要880元。为了打井,家里几乎花光了积蓄,左慎宗逼着妻子卖了一头猪,凑齐了化验费。20多天后,县疾控中心寄来了检验报告,证明井水的水质合格,完全可以饮用。村里人一看有县城的化验报告,也打消了疑虑,再也没人说什么了。

紧接着,左慎宗继续凿井,这口井越往下凿越困难,一锤下去火星四溅,岩壁上只留下一个白点。一把新錾子用不了几天就会报废,但左慎宗有了希望,就绝不放弃,没日没夜地继续干。1989年夏,左慎宗终于把第一口井打成了,这口井蓄水量有224立方米,井水清冽可口,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缺水了。

1989年秋,仅仅休息了两个月,左慎宗又拿起了锤子,开始打第二口井。这口井,他取名为“松柏井”,寓意党的农村政策如松柏长青。

这一次,左慎宗把全家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他告诉家人,不仅要继续打井,还要学习愚公,全家一起上阵。家里人当然不理解,都表示反对,但左慎宗脾气倔,三个孩子最终妥协,跟着左慎宗一起打井了。

之后,左慎宗和儿子凿井,老母亲捡石块,妻子和两个女儿运石块。每一天天不亮,一家人就早早起床,开始干活。家里收入不高,生活困难,一家人只能吃包谷糊,喝酸菜汤。但在左慎宗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放弃。转眼又是9年时间过去了,第二口蓄水量246立方米的井也完工了。


十八年打了两口水井,该休息了吧?

贵州8旬老人在悬崖上建9400米水渠 四川残疾老人为村民找水(5)

当地学校师生感谢左慎宗

没有,左慎宗看到来这里打水的村民越来越多,还是要排队,心里又不舒服了。1997年香港回归,左慎宗决定打第三口井,就叫做“回归井”。到了2000年,左慎宗为了纪念澳门回归,又开始动工第四口井,取名为“台澳井”。

左慎宗毕竟是残疾人,这么多年辛苦凿井,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晚上睡觉痛苦不堪,需要长期吃药缓解。家里人心疼他,这么大年纪了,就休息一下吧。见左慎宗不愿意,家人就偷偷把他的工具藏起来,但每次他都能找到。后来,家人把工具藏到了20多里外的儿媳妇家中,左慎宗气得躺在床上不吃饭,家里人害怕了,只能同意他继续干活。

2000年12月底,左慎宗的老母亲病逝,临终前让儿子不要再打井了。但是,左慎宗没有答应母亲,他要坚持下去。2005年,“台澳井”基本完工,但左慎宗决定暂时不“封口”,说要等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再让这口井彻底完工。

接下来,左慎宗又打下了第五口井,名叫“奥运井”,2008年奥运会前完工了。一口一口的水井完成了,甚至有几十里外的山民,都会骑着摩托车来打水,大家都说这里的井水水质特别好。

整整28年时间,左慎宗铁棍拄坏了5根,更是用坏了13把钢锤、17把手锤、136把锄头和难以计数的錾子。

这几口井对于周围的老百姓来说,是“救命井”。从1993年开始,杨村镇遭遇持续五年的旱灾,每天有很多人到原坟沟取水。2007年杨村镇又遇到了旱灾,周边30多个村子缺水,村民纷纷来到原坟沟取水。当时县城一个老板找来,说要给左慎宗3万元,买下五口井三至六个月的经营权,被左慎宗一口拒绝了。还有人找到左慎宗,要和他合股搞一个“供水站”,也被左慎宗拒绝了。左慎宗一分钱不收,他是为了村民凿井,也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凿井。

2014年,左慎宗又开始挖掘第六口井,命名为“中国梦井”……感谢左慎宗老人的坚持,他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希望“台澳井”早日完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