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

又到一年中秋佳节,月圆之时,赏月之时,是不是也会好奇一下,在同一轮明月之下,一百年前、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人们都是怎么过中秋的?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

《月色秋声图》 马和之 宋 绢本设色 29×22cm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每到这一天,远方的游子,都会记起王维那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归家似箭的心情禁不住油然而生。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3)

《松溪泛月图页》 夏圭 宋 绢本设色 24.7×25.2cm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将臆想中最美好的故事都给了月宫!嫦娥,吴刚,桂树、白兔,还有那只蟾蜍被文人墨客们作为永恒的主题,构成了他们笔下一首首婉约的诗词,一幅幅唯美的书画。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4)

《月下把杯图》马远(宋) 25.1×26.5cm

古之中秋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继而引发一列系的祭祀活动,比方古代帝王就有祭月拜月仪式,后传至民间,并渐渐摆脱单一性祭月拜月,发展到形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比方玩花灯,赏桂花,吟诗书画,以满足人们美好的理想,表达情感,张扬个性,释放感情。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5)

《月夜图》 马远 宋 绢本设色

宋代轻武重文,中秋必然成为文人书画家吟诵的重要题材。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曾有一首中秋时节与其弟相欢中秋团圆的《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6)

宋 刘松年 嫦娥月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诗词大家、书法家苏轼一生为官,多因性情使然,官场一直“清寒”不顺,但其弟苏辙性情随和,官场则风平浪静,一直以自己人脉在朝庭上为苏轼周旋,但苏轼还是多次被贬流放外地。这年中秋,苏轼在京城与弟苏辙久别相逢,两人借月赏月时,交谈甚欢,苏轼心情激动,想到自己命运如此多舛,情不自尽写下这首欢喜中包涵淡淡忧伤的诗句,并问苍天: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7)

《蟾宫月兔图》 陶成 (明)

中秋一过,兄弟又要分离,日后何时才能相会?但兄弟之情跃然字里行间,却是情深意切。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8)

《仕女图册八开——桂香濯月》(局部) 焦秉贞 清 绢本设色 30.2×21.3cm

宋代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的词也是可爱: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9)

《瑶台步月图》 刘宗古(传)宋 绢本设色 25.6×26.7cm

辛弃疾作为宋代文武将才,其作词,大多悲壮慷慨,但“中秋元月”却写得欢快明朗,词中先回忆去年的中秋,我们曾在楼台备好酒,在丹桂花香室内,对月把盏,杯中成影,多么快乐啊!而今中秋宵夜,我们携手再次登楼,面对窗外秋雨,云雾隔着通天路,笑一笑也罢,无需再问今宵有月无月,有红烛高照,有笔墨纸砚,有美酒佳肴玉光杯,仍要: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0)

《楼台夜月图》 马麟 宋 绢本设色 24.5×25.2cm

“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曾绘过不少关于“月夜”的题材,《月夜图》就是一幅典型作品。该作品采用了他的独特画法,只将画面集中于某一边或是某一角,因此他有一雅号“马一角”。虽然这些作品在构图上只画景物的一角,但却能从中表现出图画外广阔的空间,让人遐想连篇。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评价其画作:“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1)

《露台月夜图》 张可观 元 绢本设色 33×38cm

元代张可观的《露台月夜图》采取马远的边角画法,月色中,一文士与二童子分别坐、立于露台之上,融于月色之中。远山苍润、松树遒劲,环境幽然。而马麟的《楼台夜月图》在构图与取景方面也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尽显静谧夜空。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2)

《嫦娥献寿》改琦 (清)

历代的中国人都会将嫦娥的美想象成一种最纯洁、最超逸、最美好和境界最高的美,改琦也不例外,他集合了所有他认为最好的元素—面容、肌肤、体态、表情、服饰、团扇、色彩等等赋予嫦娥,尽管在我们看来她与闺阁中的女子无异,只有别致的构图和将亭台楼阁换成一个空空的圆的安排,才多少会让人意识到她的不同凡响。改琦将之随身携带,与朋友共同赏玩之后纷纷欣然作题,时代风尚可见一斑。可以说,这样的仕女、这样的气息是我们认知那个时代的最一目了然的标识之一。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3)

《蟾宫折桂图》 高其佩 (清)

时至今日,中秋节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虽然悠久,但当那些由远古时期留给我们众多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中的艺术魅力逐渐淡化之后,面对快捷的现代生活,距离不是问题,心的隔膜和远行,才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通病。于是,古人在中秋节所谓的祭月拜月,团圆相聚、饮酒作诗画画的风俗风情,早已渐行渐远了,许多时候我们继承的中秋只是徒有其表的一个“空壳”罢了。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4)

《陪月闲行图》 杜堇 明 纸本墨笔 156.5×72.4cm

但近几年在国家有意倡导恢复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背景下,中秋佳节在新时期有了新姿态,除了赏月,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月饼、裹粽子等,还有不少以中秋作为题材开展书画诗词大赛活动,或举办带有中秋神韵的特色文化娱乐活动,共同弘扬中秋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5)

《梧桐双兔图轴》冷枚 (清)

今后,“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的情怀肯定会越来越浓。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6)

《对月鸣琴图》 佚名 宋 纸本墨笔 141×79cm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7)

《清院本十二月令——八月赏月》 唐贷、丁观鹏 清 绢本设色 175×97cm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8)

《石湖泛月图》 文徵明 明 纸本水墨 150.8×54cm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19)

《银塘晓月图》 清 蓝涛 绢本设色 98×47cm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0)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局部) 沈周 明 纸本设色 34.7×1343cm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1)

《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八月赏月》郎世宁(清)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2)

《月殿嫦娥图》张路 (明)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3)

《月华图》金农(清)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4)

《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八月“琼台玩月” 》(局部) 陈枚、梁诗正 绢本设色 37×31.8cm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5)

《竹亭对棋图》 钱榖(明)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6)

明 唐寅 嫦娥奔月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7)

明 唐寅 嫦娥执桂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8)

明 陶成 蟾宫月兔图 故宫博物院藏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29)

明 徐渭《黄甲图轴》 114.6 x 29.7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30)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31)

南宋 马远 对月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32)

宋 佚名 拜月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33)

五代十国 佚名 浣月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34)

元 佚名 嫦娥望月图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秋韵古画(古画中的清秋月夜)(35)

元 佚名 香月潮音纨扇页 辽宁省博物馆

-END-

书画论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