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过年的习俗特色有什么(闽南传统年俗您了解多少)

闽南过年的习俗特色有什么(闽南传统年俗您了解多少)(1)

石奕龙现场讲解闽南过年习俗。(李跃忠 摄)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民间有句俗谚,“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风俗。闽南人过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讲究?近日,厦门市图书馆举办了一场文史沙龙,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奕龙主讲,为市民朋友介绍闽南人从腊月十六到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

过年前的准备

在传统社会中,过年从腊月十六的尾牙便告开启,也有人称此为“入年假”。石奕龙说,过去尾牙宴有决定员工去向的功能。在宴席上,要上一只全鸡,老板把鸡头对准了谁,谁来年就得卷铺盖走人。现在的尾牙宴基本没有了失业的那份紧张感,改成发奖金,让职工准备回家过年。

闽南民间一般都在腊月廿三、廿四送神(包括“灶王”等在内的神明),表示神明在人间忙碌了一年,也要放一放假,回到天上。

等送走家里供奉的“灶王”等神明后,人们开始“清囤扫厝宅”,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扫除。清囤时,先要做一把上面加有“春花”(用金纸、红纸、绿纸做成的带叶的纸花)、绿枝、贴有红纸圈的扫尘帚。

腊月廿五,俗谓“天神下降”,闽南人需要设案于神前进行祭拜。这是因为驻扎在家中的神明暂时回到天庭后,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来鉴察人间善恶。因此每家每户都要设香案,迎接天神。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开始陆续准备春节要吃的几种美食,如红龟粿、油酥炸、炸枣等。石奕龙说,过去的年收入多是实物,因此过年的食品多由自己做,现在大多数人为了图省事都选择在外面购买。

闽南人的除夕夜

闽南人把除夕称为“二九暝”“年兜”。除夕当天,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这叫“门蔗”。当天,长辈会早早敦促晚辈沐浴更衣,并在入夜前把衣服洗晾起来,不能湿漉漉地过年。

闽南人对年夜饭历来十分重视,因旧时一家人围着一个小红炉而坐,故将除夕夜的团圆饭称作“围炉”。如何让这顿年夜饭吃得有意义,是一件事关一年彩头的大事。老厦门人家中必备的食物有丸子(寓意团团圆圆)、白萝卜(表示好彩头)、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因为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吃血蚶代表来年赚大钱)、长年菜(芥菜、菠菜等,要一口吞进嘴里再慢慢咀嚼,以求长命百岁)等,家里还要蒸年糕(表示步步高升)、发糕(表示发财)。围炉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之后有些人会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称为“守岁”。

正月怎么过?

转入新年的第一天,厦门人叫“开正”。这一天,忌讳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因为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垃圾粪土也不倾户外,寓意存贮财富,新年兴旺;出门拜年也有讲究,先是庙里的神明,再是祠堂的祖先,最后才是亲戚朋友。

正月初二,被称为“女婿日”,女儿要偕丈夫回娘家。正月初三,厦门一带的闽南人一般不登门拜年,因为这天家里如有过世尚未一周年亲人的,要在家里举行祭奠仪式。到了正月初四,则是迎接神祇从天庭回到家中的日子,又难免要一番犒赏。

正月初五俗称“开假”“破五”,过了初五,新年的各种禁忌解除,各行业开始劳动。民间有“送穷”习俗,主要是祭送穷鬼或穷神——人们黎明即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将鞭炮从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相传是女娲造人的日子。泉州人要吃一碗面线配一对鸡鸭蛋,叫“一鸡一鸭,吃到一百”。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日,闽南人通常在庭院中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以三牲、四果、六斋等礼拜。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将春节喜庆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家家户户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过完这一天,春节便落下帷幕。

来源:厦门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