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是怎么引起 鱼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鱼病是怎么引起 鱼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1)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造成鱼类生病的自然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因素

(1)水温: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体温是随外界水温的变

化而变化的。如果外界水温突然剧变,鱼类难以适应,就会造成死亡。如在鱼苗运输

过程中和鱼苗下塘时,要求水温变化不超过2C;鱼种下塘时,要求温差不超过5℃,

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各种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均有一定的

要求。长期的高温和低温对鱼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水温过高,可使某些鱼类的食

欲下降甚至死亡。遇到寒潮,造成水温突变,对幼鱼的生长不利,甚至造成鱼苗死

亡。饲养中遇到低温的情况比较常见,如罗非鱼的最低临界温度是7一10℃,若长期

生活水温为13C左右,则会因皮肤冻伤而生水霉病,导致陆续死亡。南美白对虾致死

温度为9~12C,水温长期低于16C会引起抵抗力下降,生病死亡。草鱼、链鱼越冬

期间的水温必须保持在2~4℃(1℃为危险温度),若在0.5℃以下,草鱼、鳞鱼、镜

鲤会很快死亡。

(2)机械性损伤:在拉网捕鱼、鱼种运输、亲鱼人工授精等环节操作不当,容易造成

鱼体受伤,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同时伴有出血现象。同时鱼类若发生上述机

械性损伤,易为致病细菌、水霉菌所感染,2.化学因素

(1)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商低对血类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的影响,在溶解氧

较缺乏的水中,鱼类对饵料利用率降低,体质渐弱,溶解氧浓度低到1毫克/升时,家鱼

就会发生“浮头”现象,如果短时间内溶解氧不增加并逐渐减少,鱼类就会因室息而死

亡。若溶解氧过饱和,则又会使鱼苗和鱼种患一种气泡病。

(2)酸碱度:我国饲养的家鱼对池水酸破度(pH值)具有较大的适应范围,以pH值

7-8.5为宜。如果长期生活在pH值低于5或pH值超过9.5的水里,就会引起家鱼生长不良或

死亡。青鱼、草鱼、施鱼、纳鱼在pH值低于4.2或高于10.4的水里,只能存活极短的时间

时间稍长就引起大量甚至全部死亡。鲤鱼在pH值低于4、4或高于10.4的水里也会引起大量甚

至全部死亡。例如在江西上饶和广东连州,那里是酸性土壤的山区,鱼池的酸碱度一般在

5~6.5.当地家鱼生长不快,体质较差,而且容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

(3)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池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周

围环境,以及鱼池的水源、生物活动(鱼类、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和底质等有关。如

鱼池长期不清塘,以致池底腐殖质过多,并堆积了大量没有分解的有机物(鱼粪、剩余

饵料等),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一方面消耗池水中大量溶解氧,同时还能放出硫化

氢、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对鱼是有毒害作用的。有些地方,鱼池的土壤中

重金属(铅,锌.汞等)盐类含量较高,当年鱼种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引起弯

体病。由于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泊和水库,一些鱼池的水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使池水中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导致鱼池食料基础被破坏,鱼类发生死亡,生产的鱼肉变

味等,直接威胁到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4)氨氮、亚硝酸盐: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氨氮超过0.5毫克/升,亚硝惬盐

超过0.l毫克/升时:表承他池受大量有机物污染。一般夏季精养鱼池总氯为0.2一4毫克/升

亚硝酸盐为0.05~0.4毫克/升,硝酸盐为0.1-2毫克/升。

鱼病是怎么引起 鱼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

(二)人为因素的影响

1.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

合理的密度、混养是养鱼重要增产措施之一,但放养过密,就必然造成缺氧和饲料

利用率降低,从而引起鱼的生长快慢不匀,大小悬殊。瘦小的鱼,极易患病而死亡,每

种鱼食性不一样,如果混养比例不当,就不利于鱼的生长,例如将同样数量和大小的白

链与花链(又名蜡鱼)鱼种混养在一起,由于花链性情温和,抢食不及白施,因而生长

不好,使花毓产生萎瘪病。

2.饲养管理不当

投喂不清洁或变质的饲料,如腐败的水草、螺蛳等易引起草鱼、青鱼患病。另外,如果

人工投饵不均、时投时停,造成鱼类摄食不均,时饱时饥,也是鱼类发病原因之一。在商温

季节,如不保持水质清洁,草渣残饵不及时捞掉等,也易使鱼生病。

一般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各种生物(病毒、细菌、霉菌、寄生虫、藻类等)传染

或侵装鱼体而致病,这些使鱼致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另外,还有些天敌生物可直接或

间接危害鱼类。

(四)鱼病的传染来源和传播方式

鱼病大致可分为传染性鱼病和侵袭性鱼病,鱼病的性质不同,则鱼病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也各不相同。

1.传染性鱼病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l)传染病的来源:

!)原发性来源;想传染病的病鱼是传染性鱼病病原体的贮藏者。即使病鱼痊愈后

在课据一段时间内,仍继续保持和排泄病原体,成为带菌者。病鱼的尸体和草食哺乳动

物的未经发酵的粪便,也是传染病的原发性来源。

2)次发性来源:发病池塘的池水、底泥、饵料,对病鱼使用过的养鱼工具和网具

等,在发病鱼池中使用后,又去接触没有病的鱼池,使无病的鱼池遭受污染而导致鱼

病,这些都是次发性来源。

(2)传播方式:

1)病鱼或带菌鱼直接与健康鱼接触,或前者排出大量病原体到周围水体中,而感染

2)带有大量病原体的病鱼尸体,可将大量病原菌、病毒散布于水体中,感染健康鱼

3)未经发酵的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其他动物的粪便,将大量细菌带入鱼池,引起烂鳃

病等细菌性病的发生。

4)次发性来源的池水、饵料、养殖工具等,不经过消毒也可引起鱼病的传播。

5)许多水生动物和食鱼动物,如水生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经常来往于病

鱼池塘和健康鱼池塘之间,也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者。

2.侵袭性鱼病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许多水生寄生性的原生动物、蠕虫、软体动物幼虫、甲壳动物以及水蛭等,都能侵袭鱼体体表和内部各器官,引起鱼病。

在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中,凡带有寄生虫的鱼和病鱼的尸体,是疾病的主要来源,

称之为第一性来源。鱼类多有集群的习性,活动时常常相互靠拢在一起,因此,鱼体皮

肤上的口丝虫、斜管虫和车轮虫等,很容易从一条鱼传播到另一条鱼体上去。而很多鞭

毛虫、纤毛虫都有暂时离开寄主自由游动的能力,这样就更增加了传播的可能性。此

外,小瓜虫等在寄主死亡后,具有离开寄主进行繁殖的习性,如不立即把尸体捞去,就

会扩大传播的机会。

凡携带第一性来源的物体,如被沾染的食料、养鱼工具、池水、池泥和水生动植物

等,都是原生动物病的间接来源,也叫第二性来源。如球虫和黏孢子虫成熟后,孢子不

断地自鱼体进入水中,沉落于池底污泥里,污泥就变成侵袭性鱼病的第二性来源。

关于蠕虫病方面,像指环虫和三代虫等,水体就是传播这些病原体的来源,它们的

幼虫在水中,找到合适的鱼类寄主并进行侵袭。又如草鱼吞食了水中寄生着原尾蚴的刘

氏中剑涵(中间寄主),就间接感染了九江头槽绦虫。

寄生桡足类只有雌性成虫寄生到鱼体上,所产出的卵在水中孵化、成长,所以水体

就成为这一类病原体的来源。

由鳃尾类鱼鲸寄生引起的鱼病则和寄生桡足类不同,氩既能牢固地寄生在鱼体上,

又能在鱼体上随时移动,并且还能脱离鱼体在水中自由游动。鲸将卵产在水生植物或池

中较硬的物体上,因此,水和带有氩卵块的水生植物及其他物体,就成为氩病病原体的

来源。

如果养鱼池的水源来自养殖鱼类的湖泊、水库和河道等,水源本身就可能带有侵袭

性的病原体,因此将此水源引入安全的鱼池中去,往往会引起流行病的暴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