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衍华散文博山大街 冯衍华散文博山大街

文|冯衍华久居博山,对博山的许多大大小小的街巷、胡同便怀了一种情愫一如大街,每天随着小城人的生活节奏那么沸腾着,像一曲生命乐章,奏响着时代的音符,更像一本大书,以它特有的语言,书写和记录着小城人的生活,让人百读不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冯衍华散文博山大街 冯衍华散文博山大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冯衍华散文博山大街 冯衍华散文博山大街

冯衍华散文博山大街 冯衍华散文博山大街

文|冯衍华

久居博山,对博山的许多大大小小的街巷、胡同便怀了一种情愫。一如大街,每天随着小城人的生活节奏那么沸腾着,像一曲生命乐章,奏响着时代的音符,更像一本大书,以它特有的语言,书写和记录着小城人的生活,让人百读不厌。

不得不说,大街是博山最具生活魅力的一条街道,它西临孝水,东倚峨眉山,南达原山,对小城人的生活影响最深。

如今,它作为最繁华的农贸综合市场,从南头到北头,日日人流如潮,沸腾不息。如果你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已多年未回过家,那么,走过大街,你会不经意间邂逅许多你曾经的故交、挚友,会让你生出些许“小城之大,世界太小”的感慨来。

博山是鲁中饮食文化名城,在吃上特别讲究,这首先体现在吃的选材上。青菜要新鲜的,鸡、鱼要活的,胡椒要黑色大粒的。正是这种讲究,成就了大街市场,使它始终如孝水涛涛不息,充满着生活的韵味。

当晨钟敲醒了小城,大街已是人声鼎沸。小城人以特有的对生活的自信和闲适,又迎来了一个寻常却有滋有味的日子。人们沐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汇聚到这里,来铺排生活的一日三餐,来寻求美好生活的诗意篇章。

步入大街南头,是一个小型的地摊书市和文石、盆景市场。散落了许多老博山的古旧书籍和现代博山籍作家写博山的新书,还有古玩、文石、陶琉料器。在这里走走停停、辗转往返的多为怀旧的老者和儒雅的读书人。他们浸淫于博山的古老文化,沉溺在那些美丽的古老物件中,悠闲地精选着自己的所爱。面对了文化的熏陶,可以思接千载,透视当今,怀想人生,一时间,消除多少心中寂寞啊。

偶然的翻阅,竞发现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书还整洁,因家中存书已不多,于是,亦不问价便买下。练摊者上下打量我一番,似曾相识,恰如故交,相视一笑,转瞬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或许转眼又是千里之外。似一个美丽的故事、又似一朵白云潇洒飘逸。

当你把玩着古董,回味着曾经的美丽,抬头即是一代帝师孙阁老的故居。故居的“烟雨楼”修缮已新,古朴典雅。古楼连同阁老的《眉山杂记》依旧放射着灿烂的光华。每每经过,都恍若去赴一个三百年前的约会,敬慕阁老博学的同时,心灵上又经历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

一道红门把前朝往事隔在了滚滚红尘之外。岁月悠悠,人生悠悠。烟雨红尘谁看透?

我携了书,悄然一笑,涌入街市的中段。

这是一段长长的蔬菜、瓜果市场。菜农早早的就把带着露珠的菜蔬鲜果摆了出来。憨笨的南瓜、朴实的大白菜、带着黄花的嫩黄瓜、水灵灵的西红柿、“老来少”芸豆等等,像要接受检阅似的。逛这一段的多是普通人家,也是最拥挤的一段。它喧闹又那么闲适,它沸腾却不浮躁。尤其女人们,若是遇到一个买芸豆的中年女士,你看,她一边讨价还价,一边逐个的仔细挑捡,朗朗的笑声中,总能买到既便宜又新鲜的蔬菜。博山女人过日子的精明和泼辣可见一斑。毗邻还有个“咸鱼”市,老人前来购买者颇多。有段时间,“大鱼”煎饼盛行博山宴席,好多饭店也都来此采购。

我们不妨删繁就简,粗略地走过这段市场,径奔最北端的活鱼、活鸡市场。这里还收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北头还有个名字叫“银子市”,说的是孙阁老是孝子,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来接迎在此做生意的父亲。一日,天色渐晚,街道冷清,孙阁老见父亲仍站立街头,焦急的四处张望。原来,父亲捡到一个包裹正等待失主。终于,父子俩见一衣着破烂的男子神情慌张地走来,问了正是失主。打开包裹,一包碎银毫发未损。于是,孙阁老父子等失主还银子的事很快流传开来,大街北头由此改为了“银子市”。

这“银子市”的主顾多是家中来了客人或吃饭讲究的人家,也有从原山锻炼回来的,顺路挑上几尾活鱼,回家改善生活。博山好就好在山在城中。一座原山已是四A级景点,博山人并不在意它的风景和典故,如今,锻炼成了一种时尚,而是把它当作挚友、邻里,登临山巅,强壮筋骨,呼吸新鲜空气。尤其周末,登山者络绎不绝。

“孝水东去”,如今的博山,尽管现代化的大型超市不下十处,可是,人们还是习惯了逛大街。每每走过,它都丝丝缕缕地浮现着往日的美好记忆。小时候,随父亲逛大街,那时的大街多是古色古香的墨瓦灰砖古宅,脚下是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光滑青石路面,走在上面,恍若一页页地看教科书。饿了,父亲领着你去老字号的“胜利饭店”吃几个灌汤包,接着逛。一晃近四十年了,父亲也已年过八十。昔日的大街早已铅华洗净,尽管街还在,那如画的景致却早已被一排排毫无表情的楼房所替代。脚下也成了水泥路,不知是水泥质量差还是施工时的偷工减料,一段段的皴裂着,像癣一样,看了叫人不舒服。至于明清年代的路石,或许早已做了那些大楼的奠基石了吧。

几经风雨沧桑,大街作为小城的一个商业符号依旧繁华着,它像一枚方正的宋体印章,刻在小城的图画上,印证着小城人的生活。

无论时代怎样的变迁,大街作为小城人商贸街的南北走向原貌却始终未改变,在这里,你可以不用想着风风火火地去赶班挣钱,不用被老板催着去完成任务,股市、房价、金融危机、下岗、竞争等等,全都可以抛在脑后,单纯的就是萝卜、青菜,你可以尽情的原汁原味地去体味生活,享受生活。小城人家的生活继续着。这样的生活似玻璃晶莹而透明。你走着走着就发现小城的表情和心情在大街上荡漾着。

博山大街,很朴实,很实际。

壹点号孝妇河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