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西元前最后一句(爱在西元前如果你没经历那个年代)

​本来想着气势汹汹的切入战场,好好给小屁孩们科普一下杰伦当年有多红,地位有多崇高,然后怒批华语乐坛这些年有多停滞不前,可转念一想,发现有如下理由不支持我这么做:

1.周杰伦有多红、地位多崇高需要我科普?

2.我懂个锤子音乐,有什么资格批评华语乐坛?懂锤子就说锤子去,还是别跨行AOE;

3.扪心自问一下,我自己是否了解2010年以后杰伦出了哪些作品?土耳其冰淇淋?告白气球?这首还是先从女主播那听的翻唱版。我这材料准备不齐全,进会议室心虚呀;

4.以及,真的,我都没听过那些爱豆的歌——除了不得不听的《只因你太美》——有啥资格批评人家的歌不行呢?

评价不同代际的人和作品,难就难在这,只要先稍微评估一下自己的成分,就发现屁股很难坐得正,且不说情怀加成有多少没法量化,光是信息不对称就足够把自己排除在评委的范围内。所以我先把自己的知识组成列在这,在这件事上,我能做到多客观,取决于你们自己的判断。

好,先说结论——这个时代不乏好听的歌,也不缺少大明星,但这个时代出不了周杰伦。

(网上找的图,我自己的都在老家的柜子里)

是什么终结了这种认真的态度和仪式感呢?

事实上,在一切终结前,我们刚刚经历了华语乐坛的巅峰不久——你可以回头数数,2004年到底出现了多少爆红的歌曲,像《江南》这种红遍大江南北的,那年可以找出不少于5首——《七里香》和《爱情三十六计》也就罢了,关键那年有爱大米和第一场雪。

可也是因为爱大米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这世界上有一种叫网络歌曲的东西——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神曲”这个类别,于是你所有老家亲戚的彩铃都在告诉你北半球有多孤单,仿佛手机“有毒”,只能开始“求佛”。有人说,彩铃的流行和网络歌曲的走红,是华语乐坛发展的重要拐点,在此之后,绞尽脑汁创造爆款单曲逐渐成了主流,越来越少歌手延续一年或者几年一发专辑的传统发片模式了。

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2004年~2005年那段时间,还有两件事在摧毁歌手出专辑的决心:

第一件事你们能想到——家喻户晓的选秀节目是那个时期开始火爆的,明星的选拔模式改变了,过去靠唱片公司出专辑 宣传捧新人,后来发现选秀提升曝光度,先红再找作品是更快捷有效的方式,于是推新人的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

第二件事多给你们一点时间,也能想到——卡带模式被淘汰,MP3开始普及了,听歌变得更有选择性,有些不想听的歌,你可以不听了。这跟神曲火爆削弱专辑制作动力是一个道理——如果听众只听那些“好听”的歌,他们也就只下载那些“好听”的歌,花时间写一些创作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歌”就变得没有性价比,因为除了自娱自乐,就只有极少数硬核粉丝愿意把它们放入循环菜单。

没有专辑,听歌的仪式感就没有了。

不听那些创作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歌”,除了让你没法了解歌手或者唱作人的音乐观全貌外,更重要的是,不再给创作者们保留肆意发挥的试验田——如果说一两首主打歌是超巨,那些你不怎么爱听的歌,就是用来刮的潜力新秀,作者想进步,靠的就是这些你不太爱听的歌,没有超巨带,新秀自己怎么混?

漫长的等待后,如获至宝的入手一盘磁带或一张唱片,然后花上无数个夜晚、午休和课间时间,一遍又一遍的把所有歌吃透,这是那个年代,我们这帮老家伙听歌的状态。

我相信现在真正的爱豆铁粉除了打榜之外,他们也可以把偶像的所有作品印入脑海——但需要真的很铁粉才行,放在过去,你要听歌,你只能10首都听,不然倒带很累,并且那个年代没有多少综艺可看,大部分歌手不拍或极少拍电影,八卦曝光主要靠电视和杂志,想了解偶像,最多的方式还是听歌。

我也知道现在的一线爱豆也在发专辑,但这是只属于少数顶级流量或者老牌大咖的逼格,而过去,这是所有歌手的基本工作。

过去我们对一个歌手的了解,大约是90%的歌曲(一个优秀歌手起码有20~40首歌) 10%的娱乐八卦。我要把《爱在西元前》《爸我回来了》《简单爱》《忍者》《开不了口》《上海一九四三》《对不起》《威廉古堡》《双截棍》《安静》循环大约1000遍,才能等来《八度空间》——幸运的是,范特西每首歌都好听,但《编号89757》可不是(别开枪,自己人)。

爱在西元前最后一句(爱在西元前如果你没经历那个年代)(1)

而现在呢?

我还是相信每一代都有人才,毕竟都是唱、跳、RAP、篮球,可能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我敢说,现在的爱豆在粉丝脑子里的组成成分,跟我们那时是不同的,起码歌的比重要小很多。今天的艺人,声光电立体化包装太全面了,综艺、电影、微博、走穴都是战场,而脸又是选材第一要求,那么:

即使我相信每个爱豆的努力程度,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你也不能证明那一代把工作重心花在音乐上的歌手不努力——是的,杰伦也拍电影,当导演,玩LOL,但那是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时间维度上展开的丰富多彩;

即使我也相信存在那种颜值、唱功、演技和创作才华于一体的全才——但天赋的不公不会那么极端,这种是不世出的人才,很多时代干脆是空缺,为啥这个时代的爱豆总是在恰好拥有完颜的同时,还在不断被粉丝证明其他方面在努力之后,也能达到呢?

听歌的和唱歌的,其实都没那么纯粹了。

想想看,还是科技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结果啊——互联网、听歌设备、综艺节目,以及更加全面而专业的制作团队,让听歌和当歌手这两件事,都变得太容易了。

这还没完。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大数据和云计算又来了。我又清点了一下我的云音乐,发现自己的品味大约是:

20%的日语歌;

20%的韩语歌;

20%的抖音歌;

20%的网易民谣歌手作品;

剩下20%,蔡健雅、戴佩妮、陶喆、陈奕迅、李健和欧美大咖们(竟然还有利指导)抱作一团,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我的品味...就这个档次么?

我对自己愤怒了,我TM好意思说自己是杰伦粉丝?

但这是现实——听歌对于我不可或缺,但不是一件值得专门规划,还得写听后感的事情了。像《極楽浄土》、《ららる》(拉拉撸)、《흔들려》(动摇)、《佛系少女》这么魔性的歌,很容易就无情的单曲循环若干次,然后云计算相信这就是我好的那口,于是智能播放或者每日推荐里,我能看到的就都是这种歌——最后我就只能听这些。

我这还没聊抖音对华语乐坛的影响——这才是当下捧红歌曲的神器啊!

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华语乐坛创作贫瘠的年代——总有好听的歌被发现,这是真的,只是这些每天循环的爆款,听来听去,它们好听的太相似了;

我也知道存在颇有个性的创作者在产出别具一格的歌曲——XX云音乐这点还是可以的,我真不觉得《盗将行》逼格低就不值一提,花粥挺有意思的,但不管风格还是知名度,她,以及他/她们也只能局限在小天地里,红不遍大江南北;

我也非常确定,华语乐坛的才子们从来没停止过努力——比如在各种唱歌的综艺节目里,华语乐坛的大咖和中生代们把别人的歌改编出各种花样,提供无限新鲜感,并不断致敬经典,让情怀一遍一遍带走我们的泪水——就是拿不出几首高水准的新歌;

我也非常确定,华语乐坛有人气爆棚的大明星——可惜我们不知道他们唱过什么,也许他们的粉丝知道他们在小众音乐领域有多努力,但他们真的靠音乐挣钱么?音乐是烧钱的吧——毕竟,音乐是人设的一部分。

所有的,以上的,华语乐坛的爆款歌曲、有才华的创作和大明星们——我觉得他们都没什么问题,很好,起码证明了华语乐坛在各个领域都有人才,只是——他们在这个时代不可能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爆款与好歌分离、好创作与明星分离的时代,已经没有土壤再孕育出一个把以上所有特质集于一身的天才。

但周杰伦恰好就是这样的人,能经历他的时代,那是我们那一代的窃喜和幸运——如果你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真的不会懂。

我爱死98年以后出生的人们了,真的,我确定这一代会比我们80后和90后强得多,但有那么个把人还是不许质疑的,这不只是青春的问题,就像我现在看罗大佑李宗盛还是牛逼一样——希望17~18年后,你们现在热爱的爱豆们,也值得你们这样的辩护吧,毕竟我们的爱是在西元前的。

爱在西元前最后一句(爱在西元前如果你没经历那个年代)(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