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

1990年8月27日,19岁的云南腾冲界头中师毕业生熊国朝在二哥陪同下,拉着一匹驮着行囊的小马,一脚深一脚浅地在阴天的山路泥地里走了三个半小时,来到了被分配到的连自行车都没法骑的中牌村,当上了中牌小学的负责人,开始了自己迄今31年的乡村教育生涯。

1991年,云南施甸水长乡和熊国朝同岁的师范毕业生的王国光,被分配到了水长乡最偏远、不通水不通电也不通公路、学校成绩连年排全乡倒数第一的兵斗小学,开始了自己迄今30年的乡村教育生涯。

同样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成绩优异的他们都选择了上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们都被分配到了最艰苦的乡村小学;他们都辗转多所乡村小学,担任负责人或者校长;从2007年开始他们都开始担任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管理着数千甚至上万名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曾出国游学,看到了不一样的地域文化、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差异……

相近的求学背景与教育阅历,让两位土生土长的乡村校长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有了共同共通之处。对于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坚持与探索,就是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

“没有歌声的学校没有灵魂”

“没有歌声的学校没有灵魂”是熊国朝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农村孩子也能唱歌跳舞,学校也会因为有歌声而有生气。

熊国朝任职的第二所小学是山里的清水河小学。在这里的第三年,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素质教育实践:“不分主科副科,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就是最朴素的素质教育”。

学校没有会唱歌的老师,熊国朝跟老师们说:因为生疏不懂才要学,所以才叫学生;即便唱不准,学校也要有歌声有生气。

学校没有运动场,熊国朝带着孩子们到坑洼弯多的村道上训练、开运动会。在老师、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下,孩子们第一次参加了运动会、春游、野炊、歌咏比赛、少年派摄影、野外物种认知、勤工俭学等具有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活动。

那时,全乡第一次组织少先队检阅,熊国朝从学校仅有的110个孩子中选出了86个孩子参加。学校搜集了所有老师的白衬衣和蓝裤子做表演服,孩子们用破箩筐当大鼓、破瓷盆当小鼓进行训练,用竹片、狮子毛、千斤草扎成绿叶,寓意绿叶红花幼苗心向党。

三年时间,原来年巩固率只有85%左右的清水河小学,三年仅流失一人。几年后,村里出了第一位被中师音乐专业录取的学生。全校教学成绩从倒数跃居同类地区第一、全乡36所学校的第三。

熊国朝说:“我们的素质教育方法很朴素,也很有农村特色。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在活动中释放自己,彰显了个性,展示了特长,锻炼了自己,获得了认知,提升了自我……”

“给孩子一个舞台 他会还你一片星空”

深耕乡村教育多年的王国光一直深信,音乐会使孩子人格高尚,舞蹈会使孩子美丽健康,表演会使孩子情感丰富。 “你给孩子一个舞台,他会还你一片星空,这是我当乡村校长多年来的真实感受。”

每次进村寻访时,看到在田间地头悄悄唱歌的学生,王国光都会告诉自己:一定要给这些孩子一个舞台,让他们培养兴趣,繁蕴梦想,开拓书本以外的艺术视野,培养属于自己的一份自信。

最让王国光自豪的是自己从2004年开始举办的六一儿童晚会。这台晚会的主题多年未变,一直是“童心圆 同声欢”。这台晚会,也开创了施甸县在山区学校举办晚会的先例。其中的节目,连续两年被选送施甸县春节联欢大会作为压轴节目表演。

“当时(2004年)条件非常简陋。没有舞台,师生动手在操场临时搭建;没有幕布,师生在一块废弃的喷绘广告布背面上作了精心装扮;没钱买道具服装,师生用废旧环保材料制做;没有经验,师生请来了施甸县文艺工作队的专业设计师指导策划……”

夜幕降临,星星为伴,大地为毯。青山环抱的校园里,优美清澈的音乐传遍山乡。家长和村民纷纷赶来,孩子们的天真活泼、青涩技艺在舞台上得以尽情展现。“山里的孩子受大山的阻隔,往往显得胆小,渴望展显,但又缺乏自信。但那一刻,他们都是明星。”

“文化成才与素质教育不矛盾”

2007年,熊国朝和王国光都开始担任中心学校校长,也都开始了全力推动素质教育的举措。同时,反对声也开始接踵而至。

“反对的最大理由是认为学校没有专业音体老师,而且会影响教学,影响升学成绩。”熊国朝说。

从举办歌咏比赛到举办运动会和篝火晚会,熊国朝2007年筹办了第一届文体艺术活动周,并决定以后每年都举办一届。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应变每年举办一届为仿效世界杯、奥运会四年举办一届。

面对比赛过后可能偃旗息鼓、只管教学成绩的为比赛而比赛的困局,熊国朝一面耐心解释竞技性体育与含有一定竞技性的常规体育活动的异同和意义,一面多方引入高素质支教老师,建立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提升原创度、艺术性……“给孩子一个平台,他会有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在熊国朝看来,农村孩子最主要的出路还是走文化成才,但这与素质教育不矛盾。“素质教育是一种生理心理的调节。刷题刷累的跳舞唱歌,反而对教学是一种促进。我的目的则是将素质教育的这些做法融入日常教学,变成师生的自觉行动。”

“目前最‘残忍’的是初中教育。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高考,现在是中考,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有机会上普高。”熊国朝说,这更加要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让孩子多元化成才,让孩子身心健康,让更多的孩子飞得更高……

熊国朝面临过的问题和质疑,同样让王国光挠头与彷徨。而在经济发展相对更加滞后的施甸,王国光更多面临的是如何解决素质教育资源问题。

2017年,作为演讲嘉宾的王国光参加了“哈佛中国教育论坛2017年年会”,并在“农村教育分论坛”中分享了“我的乡村教育故事”。他说:“农村这个词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就意味着困境。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给予学校很多硬件上的帮助。但是,即使硬件的改善也无法解决所有的资源问题。”

王国光说,在乡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面临来自传统和现实的种种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仅靠坚持,也未必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对于我来说,一边解决问题,一边面临新的挑战,是常有的工作状态。”

为了拓宽孩子视野,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王国光千方百计寻求资源引进:2014年, 引进郑州大学“雏鹰志愿队”的暑期实践活动项目;2016年,引进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筑巢行动”项目;2015年,引进“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实现了多年以来让所有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梦想……

长水乡中心小学有一长串的课外活动课程,包括舞蹈、电子琴、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围棋、象棋、绘画、手工、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刺绣、中草药研究、跳棋、呼啦圈、跳绳、武术、英语、信息、阅读……

在办学条件简陋、设备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乡村教育大环境下,看到这样一份课外活动课程清单,也能看出王国光的一份厚重的坚持。

“除了分数,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学校如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王国光表示,乡村教育不应限于三尺讲台,还有脚下的坚实土地,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来说,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融入大自然的教学,让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生活的感情。老师也在这浓浓的乡土教育中明白,只有从心里敬畏我们生活的土地,愿意遵照四季轮回、生命的成长规律,等待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的唯一”

2017年与2018年,熊国朝和王国光先后入选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并得以走出国门,到美国和以色列等国进行国际教育交流。对不同地域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交流,两位校长开阔了眼界。

“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虽然远在乡村,但也好奇着这个世界发生的变化。”在前述在哈佛大学的分享中,王国光这样说。“农村教育,其实不止于在乡村里,还要放眼于世界外。”

如何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在2019年对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织的以色列教育考察笔记中,王国光写到,老师不是传授知识,主要是帮助孩子发现好奇心和创新能力,当校长要善于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

熊国朝去美国考察了两次,最大的感受是尊重个体差异和孩子的自主发展。

如何设计一所有学生自主权的学校?如何让学生和老师有更快乐的学习体验?在美国,熊国朝等乡村校长们参与“未来学校领导力工作坊”,与美国同行们分组畅想未来学校,探讨如何共同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如何实行差异化教学,如何差异化作业布置,如何在适合中国国情前提下开展因材施教?”对美国教育的考察,熊国朝不断给自己提问题。

“教育的真谛不是追求第一,而是要培养人的唯一。未来学校应该是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在熊国朝看来,要让学习者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发言权,教师先得把自己当成学生。

到2021年,王国光推行的六一儿童晚会已坚持了18年,元旦运动会、书香阅读、书画展、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校园也已坚持了7年。“一直坚持,是因为我坚信:也许某节刺绣课、泥塑课、或是某个活动的体验,就会成为点燃某个孩子兴趣的星星之火。”

王国光说:“怎么把学到的好东西一步步结合水长特色乡土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创新改革之路艰难而漫长,需要多方寻求帮助,也需要自己常常思考实践,我会坚持走下去。”

2017年开始,熊国朝把每年的三场晚会搬上了微信平台的网络直播:教师的师路芳华专场,学生的信仰长河专场,家校共建的山风乡音专场。每个学年要开展素质教育的成果检验,和学校和老师的先进优秀评选资格挂钩。

熊国朝说:“我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个决策影响400多老师和10000多孩子。所以我不轻易决策,但一旦做出决定,一万头牛也拉不回来。有人这么说我,别的校长撞到墙会回头,你撞到墙非要去撞破,看看对面是什么才满意。”(文/摄 陈维松)中国故事工作室出品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2)

作为界头镇中心学校校长,熊国朝要管理15所寄宿制完全小学、2所初级中学和22所幼儿园。“其中小学生有5240人,中学生有1880人,幼儿园有2200人。在职在编的老师有399人,还有20名代课教师和11名支教教师以及107名幼教老师。”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3)

作为水长乡中心学校校长,王国光要管理1所中学、4所小学和6所幼儿园。“学校共有学生及幼儿2460人,其中小学生有1270人,中学生有522人、幼儿园有668人。中小学住宿生占85%,留守儿童占5%。学校共146名教师,平均年龄41.3岁,近三年教师流动率4.6%。”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4)

界头镇永安明德小学的校园一景。熊国朝说,界头镇最高峰的时候有69所中小学,到他2007年当上中心学校校长时,还有37所中小学。随着集中办学、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目前为15所完全小学,且都为寄宿制学校。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5)

水长乡小官市小学的校园一景。在水长乡的4所小学中,小官市小学因为走出过一名“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而将国防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之一。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6)

界头镇中心小学里,一名女孩跑过操场,操场的围墙上写着“我快乐”。熊国朝说:“我们的素质教育方法很朴素,也很有农村特色。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在活动中释放自己,彰显了个性,展示了特长,锻炼了自己,获得了认知,提升了自我……”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7)

水长乡中心小学里,一名男孩在操场上跳着傣族舞。王国光一直深信,音乐会使孩子人格高尚,舞蹈会使孩子美丽健康,表演会使孩子情感丰富。 “你给孩子一个舞台,他会还你一片星空,这是我当乡村校长多年来的真实感受。”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8)

界头镇中心小学的书画室里,摆满了学生的作品,学校建立了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提升原创度、艺术性……熊国朝说:“给孩子一个平台,他会有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9)

水长乡中心小学开设的中草药研究课外活动课程上,老师将一枚甘草递给学生。学校有一长串的课外活动课程,包括舞蹈、电子琴、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围棋、象棋、绘画、手工、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刺绣、中草药研究、跳棋、呼啦圈、跳绳、武术、英语、信息、阅读……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0)

界头镇中心小学的阅览室里,摆着各种书籍。熊国朝说,自从自己开始上班,就坚持订阅各种书刊杂志,开拓知识面和眼界。他说:“现在流行的快餐文化不利于人的思考。”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1)

水长乡中心小学中草药研究课上,一名学生做的甘草笔记。“这些融入大自然的教学,让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生活的感情。老师也在这浓浓的乡土教育中明白,只有从心里敬畏我们生活的土地,愿意遵照四季轮回、生命的成长规律,等待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2)

界头镇大塘完小的宿舍。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3)

水长中学的女生宿舍楼。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4)

界头镇中心小学的荣誉墙。在熊国朝看来,农村孩子最主要的出路还是走文化成才,但这与素质教育不矛盾。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5)

水长乡小官市小学的标语墙。为了拓宽孩子视野,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王国光千方百计寻求资源引进。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6)

熊国朝说:“素质教育是一种生理心理的调节。刷题刷累的跳舞唱歌,反而对教学是一种促进。我的目的则是将素质教育的这些做法融入日常教学,变成师生的自觉行动。”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7)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8)

界头镇永安明德小学的马云乡村少年宫。马云乡村少年宫计划是马云乡村学校计划的一部分,其初心是让乡村儿童“看世界、见未来、遇自己”,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智商、情商和爱商。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19)

水长乡小官市小学的马云乡村少年宫。在充满乐趣的玩乐体验中,孩子们可以充分释放自身的创造潜能和奇思妙想,表达对未来校园生活的独特想法。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20)

界头镇中心小学孩子的眼神。“教育的真谛不是追求第一,而是要培养人的唯一。未来学校应该是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在熊国朝看来,要让学习者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发言权,教师先得把自己当成学生。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21)

水长乡小官市小学孩子的眼神。“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虽然远在乡村,但也好奇着这个世界发生的变化。”王国光说。“农村教育,其实不止于在乡村里,还要放眼于世界外。”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22)

在美国的夏威夷,熊国朝等乡村校长们参与“未来学校领导力工作坊”,与美国同行们分组畅想未来学校,探讨如何共同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23)

如何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在2019年对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织的以色列教育考察笔记中,王国光写到,老师不是传授知识,主要是帮助孩子发现好奇心和创新能力,当校长要善于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受访者供图)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24)

界头镇中心小学里矗立着的孔子雕像。

新任校长愿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两位乡村校长眼中的素质教育)(25)

更多故事,请看中国网新闻中心《世相》栏目。进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