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话有多久的历史(即将消失的玉林反话)

玉林反话原米主要目的是增大话语的保密系数,

但后来泛流于民间,则还有玩味添趣的功能,丰富了

玉林话的表达能力,明显的例子是玉林歌谣到规在还

运用。例如桂东南民间叙事长诗《鲤鱼洲》有两句;

“肘肉补师有少谢,姨公米唛想同襟”, 上句说拿一蔚之肉酬谢老师,双关出“有少谢”了,而“有少谢”

反话是“有舍丢”; 下句同理,“想同襟”的反话就是

“想寻目充(寻见)”。这一关一反,歌词何等之生色

韵味无穷。

汉代以前,给古籍文字注音多用警若法,即读着

某字的方法来模糊标音。我国音韵学界一派意见认

为,我国反切注音的兴起和运用,源于汉末及魏晋南

北朝的“反切俚语”(反语), 而反切注音的使用和推行,

使我国古代的古籍音训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

所以反话的出现,对推动我国音韵学的发展,居功至伟。

我国最早的反话见之于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诸葛恪传》中。

南北朝是反话大兴的历史年代,不管是上流社会、文人雅士,还是社会底层、市井小民,全被这场音韵革命席卷,清代学者顾炎武在《音学五书·音论卷下·南北朝反语》有详尽介绍。据说三国时魏国的孙炎,曾搜集整理流行于民间的“俚俗常言”就有数百条反切俚语,遗憾的是已失传。清朝李邺《切韵考》中说:“史之所载,如晋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识者以清暑反为楚声,楚声为清,声楚为暑也。”即“楚声殿”被反为“清暑殿”, 显其机智巧趣。

反话(又称民间反语)在我国近现代的华北、华

中、华东以及西南等地区都十分流行,范围十分广泛。

即使在我国的布依、侗、傣、苗、瑶、佤等兄弟民族

中也流行。在我们东南的岑溪、藤县、容县、北流、

玉州等地也广为使用,不独玉州所特有。在玉林县城,七十年代曾流行过一段时间,只是现在已逐渐消失,仅在玉林山歌创作演唱中还有运用,而且其机巧

灵趣效果不错,所以“贼佬话”还没有绝迹。有学者曾对桂东南反话作过田野调查。他说:“现代反语最流行的广西玉林、北流、容县等地,几乎童叟皆言,妇姑能解”, 他们大都不懂音理,“但他们却县有很强的辨音、析音的本领,反应极快”, “根本无需“反复切摩””, 惊叹玉林民众“天籁”地懂得分析自己母语音节的“分解综合、变换组装”的人为音变的高超能力。但玉林人这种能力,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少人具备了。在不久的将来不要说玉林反话,就连现在的玉林方言亦有很大的可能消失大滚滚的历史洪流中。

玉林话有多久的历史(即将消失的玉林反话)(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