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冷战的魔咒(婚后分分钟点燃)

婚姻冷战的魔咒(婚后分分钟点燃)(1)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丛非从

编辑:贾方方

出品:婚姻与家庭杂志

心理学家说,愤怒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反应,它是由感到不公和无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

在婚姻中,有人在愤怒中燃烧了爱人,眼神冷到极点,狠心的话把爱人扎个透心凉。

有人在愤怒中燃烧了自己,知道愤怒是一种罪恶,便生吞下去,埋藏在心底,把自己伤得体无完肤。

本期,我们将带你深入思考愤怒、理解愤怒,追溯愤怒的源头,从“心”开始,化解愤怒,滋养夫妻关系

01

愤怒来袭,灭火还是泄火?

回忆下伴侣惹你生气的经历,在那些时刻,你选择了压抑愤怒还是表达愤怒?

  • 强迫自己不要生气

丈夫总是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妻子很生气,但每次想发火时都会压抑自己,告诉自己:成熟点儿,他加班也是为这个家好!

  • 在愤怒时安慰自己

每次接妻子下班,丈夫都会看到她在男同事堆里谈笑风生。他很在意也很愤怒,但最后还是说服自己:为这点儿小事生气不值。

  • 在愤怒时转移注意力

和伴侣发生矛盾后,因为害怕关系会破裂,于是就从当下逃离,借助工作、睡觉、喝酒等熄灭怒火。

压抑并不会让愤怒消失,它会堆积在内心借由其他事情爆发出来。越压抑,爆发时就越强烈。

  • 指责

批评、发火、埋怨对方让自己不满意,这些都是指责。一位妻子就曾抱怨丈夫的原生家庭充满了指责:小到牙刷摆放大到家庭财务,家人三两句话就红了脸……她不敢想象,今后要如何跟这样一家人相处。

  • 讲道理

表面上讲道理是为对方好:如果你xx,你就会有一个糟糕的后果,潜台词则是:你是错的、差劲的,我才是对的、好的。

一位丈夫吐槽妻子在学校当学生的老师,到家给自己当老师,道理一套接着一套。不知情的都说她好脾气,从不吵架,但只有他清楚自己承受了什么。

  • 见诸行动

愤怒到了理性无法操控的程度,就会诉诸暴力,这是最伤害关系的表达。

很显然,压抑或表达愤怒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不妨停下急于灭火和泄火的脚步,学会“向内看”,追溯愤怒的源头,看看你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婚姻冷战的魔咒(婚后分分钟点燃)(2)

02

向内看,追溯愤怒的源头

源头一 愤怒背后的评判: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说了算

孩子报名那天,蔡凯突然打电话让妻子玉婷转点儿钱交学费。玉婷皱眉:“你有没有责任心啊?怎么现在才说需要我转?”蔡凯无奈回应:“我只有这么多钱了,你快转吧。”又是这句,玉婷感觉自己要炸了!

玉婷知道,蔡凯每月都会转钱给自己父母,唯独对这个小家特别吝啬,她越想越生气,甚至想到了离婚。

思考:在玉婷看来,蔡凯顾父母家不顾小家,说明他是个“没担当、不负责”的人。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以点带面的逻辑:“此刻没担当、不负责”,变成了“一直没担当、不负责”;“在顾大家不顾小家的事情上没担当、不负责”,变成了“在所有方面都这样”。面对如此糟糕至极的人,能不愤怒吗?

可是,蔡凯在这件事上真的没担当、不负责吗?面对玉婷的指责,蔡凯之所以敢说出那句“我只有这些钱了”,源自他的底气:我把钱给了父母,意味着我是一个孝顺、有担当的人,足以说明我是好的。

正是对同一行为的认知差异,导致双方在指责与辩驳中相互纠缠。所以处理愤怒,需要跳出“我就是对的,他就是错的”的固有认知,想一想你给他贴的标签是什么?他会同意吗?如果不同意,他又是怎样定义自己这个行为的呢?

源头二 愤怒背后的高期待:你就应该这么做

去接侄子的途中,丈夫刘亮满口答应要给顾芸买支钢笔,可她满怀期待等来的是侄子和丈夫的一片欢声笑语,以及侄子手中提的各种零食和玩具。至于钢笔,刘亮一拍脑袋说:“哎哟,忘了,只顾着接小鹏了。”

顾芸很恼火。丈夫很少给自己买东西,甚至自己主动要了,他也常常忘记。为此,她冷暴力了很多次,都没有用。但刘亮对侄子却很上心,每年寒暑假都会把他接到家里,买衣服、玩具,甚至还自掏腰包给他报了游泳班。顾芸很生气:“为什么丈夫不能像刚热恋时那样,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多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呢!”

思考:每种负面情绪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期待。顾芸期待丈夫记得给自己买钢笔,能顾及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把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但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没有被满足,是因为期待太高了

当刘亮无法做到顾芸的要求时,她就开始怀疑自己:是我不值得被满足吗?是我没这个魅力吗?是我不够好吗?承认这个现实对自己多残忍啊,还是将怒火指向没有满足自己的那个人最安全。

其实,当你因为某个期待没有被满足而感到愤怒时,不妨思考下,这个期待隐藏着哪些理所当然感?你希望对方具体怎么做?你觉得对方是怎么看待这个期待的?

婚姻冷战的魔咒(婚后分分钟点燃)(3)

源头三 愤怒背后的匮乏:能量不足的警告,我要自救

管彤对赵文的不满不是一天两天了。前几年还能好好上班,这两年辞职在家搞网文创作,还美其名曰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好好工作也就算了,对家庭也不上心。孩子总是自己接送,家务也是自己管,晚上是他灵感爆发的高峰,就算自己再累,他也绝不会牺牲一分钟为她做一口饭。

思考:愤怒看似如火山爆发,一发不可收,但也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爆发。愤怒被点燃有一个前提条件:自己的能量即将消耗殆尽

管彤内心有一个信念:房间就应该保持干净,人应该有一份稳定正当的职业……她对自己有这些要求,也要求丈夫必须做到。但对赵文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重要,房间乱点儿更有生活气息……

当丈夫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管彤会觉得内心的秩序被打乱了,能量匮乏到了顶点,愤怒就产生了。

所以,当你愤怒时,可以想一想,在那一刻,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能量即将消耗殆尽?此刻,你对对方的要求是什么?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平时,你还有哪些“不得不”的信念让自己感到很累呢?

源头四 愤怒背后的渴望:其实,我好想得到你的爱啊

冯佳最受不了妻子的挑剔。他去菜市场吃了几次亏,她就说:“读书读傻了吧,连柴米油盐的市场价都不知道。”和他一起入职的同事升迁,她逢人就说他有多固执、不知变通。冯佳觉得,妻子嘴上长了刀子,丝毫不考虑他的感受。

思考:内心的自我认知就像一块磁铁,会随时把对方的某个言行往符合自我认知的方向解读。如果妻子吃饭时嘟囔想吃辣的,冯佳就会下意识觉得妻子在暗示他做的饭菜不合她的胃口;不合她的胃口,就是在挑剔他做的饭不好吃;说他做的饭不好吃,就是在说他不好,不认可他。

妻子真的是在挑剔他吗?这个行为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妻子觉得天气有些凉,吃辣能暖身子;妻子喜欢吃辣,她只是在陈述一个最真实的感受……但冯佳偏偏要解读为“她不认可我”“她在说我不好”,因为这才符合他的自我认知“我的本质就是不好的”。

“不被认可”是冯佳的一个情结。冯佳从小成绩出众,但一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考了第一名,父亲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说不定还没学习差的混得好呢!”冯佳对妻子的愤怒其实是在说:我好想得到你的认可啊,但你为什么要像父亲一样否定我、挑剔我呢?你为什么不能成为我的理想父母呢?一个人的愤怒越强烈,内心的爱就越匮乏,对被爱的需要也就越强烈。

所以处理愤怒,要先识别出自己身上的匮乏,是缺少被认可、被重视、被体谅、被理解还是被尊重呢?又是怎么缺的呢?

识别出愤怒的源头,你也就知道了,真正需要处理的不是愤怒,而是驻扎在我们内心的这些原住民。如果不安顿好它们,你还是会在其他事情上重复一样的模式。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婚姻冷战的魔咒(婚后分分钟点燃)(4)

03

安顿好内心,学会化解愤怒

1.撕掉标签

首先要意识到你给对方贴的标签只是自己的主观认识,并非事实。

怎么区分呢?你觉得他是A,就尽可能地寻找他是A的证据。玉婷意识到,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证明丈夫是很有担当和责任心的。择校时,他对比了多所小学;她的父亲中风,是他请了好几天假在床榻边照顾。

其次要化概括为具体。如果真的对对方的行为有不满,也要尽可能地描述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其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交学费这件事可以这样描述:我们在先前的讨论里并没有说需要我转一部分钱;在顾父母家舍小家的问题上可以说:你给咱爸妈转了很多钱,咱家给孩子看病吃药的钱却不够花了。

2.破除全能自恋,为自己的期待负责

在伴侣没能满足你的期待时,你要放下“你就是应该这样做,你明明能做到”的执着,多想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期待得到满足。

顾芸希望刘亮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可以学习使用其他方式,比如撒娇、交换等。如果这些也无效,可以借助社会支持系统,让朋友、同事等满足自己。

还可以放下对部分期待的执着,主动将自己的期待调整到对方能够实现的高度,并接受丧失。这是一个人从婴儿状态走到成人状态的必经之路。

3.放下自我强迫,获得轻松与自由

灵活地对待规则。经过尝试,管彤发现可以暂时放下一些规则。比如她忍住几天没收拾,3天后发现地板格外干净,因为赵文对脏乱的耐受度是3天。

求助。如果放不下这些规则,管彤可以在很累的时候求助于和自己有一样规则的人一起分担。

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内心没有太多规则的人,大多以感受为先,活在自己有感觉的事情里就是自由轻松的。赵文看似散漫,但在自己感兴趣的创作上格外投入,这是管彤可以学习的。

4.爱自己是终极答案

对冯佳来说,他从小缺乏“被认可”,这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妻子会时不时刺激到他敏感的神经,也无法成为他的理想父母,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思考一个问题:别人不认可我,我是认可自己的吗?

之所以在被否定时受伤,是因为我们认同了对方,认同了“我就是不好的”。同事升迁,就是自己差劲;妻子不开心,就是自己不好……所以,即使得到了别人的一句认可,也无法抵消冯佳对自己的巨大“嫌弃”。

冯佳开始寻找自己“好的”证据:相比经常夜不归宿的某些同事,自己品行端正,对妻子始终如一;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掌握着公司的核心技术……随着证据的增多,冯佳的自我认可度逐渐提升,他人的评价也不再能轻易惹怒他了。

本刊观点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来访者流露出的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不是随意抛掷出来的垃圾,而是一种警报,正提示着他们内心有待被察觉的生命缺口。

同样,当愤怒袭来,你也要知道,它正在提示着你内心“油量已不足”的事实。

有意识地思考,追溯并疗愈内心的缺口,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愤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