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织一盘五颜六色的小花(钩织双曲几何之美)

范震华 环境资讯协会

打破世人只能在海下见到珊瑚礁的限制,澳籍艺术家利用钩织艺术,将海洋景色“搬”到陆上,让人们得以在展间欣赏“珊瑚礁”,同时关注海洋保育议题,近几年受到国际瞩目,在全球各大艺廊、博物馆、美术馆等各地巡回展出。

台湾海洋科技博物馆也曾邀请独立艺术家Sue Bamford(苏莉莉)举办钩织珊瑚礁课程,苏莉莉今年再度来台,目前已有超过十个社区、国小、国中、高中学校提出申请。十月份还将有钩织作品展出,搭建环境与艺术领域之间的桥梁。

钩织一盘五颜六色的小花(钩织双曲几何之美)(1)

钩织珊瑚作品。图片来源:Steve Jurvetson(CC BY 2.0)。

双胞胎姐妹的创意 盼钩织出保育希望

“钩织珊瑚礁”展览(Crochet Coral Reef:CO2CA-CO2LA Ocean)是一大型系列创作,艺术家除了用毛线、细线等传统线材,还混用各种海漂垃圾,如塑料袋、瓶盖、甚至录影带等,钩织出各种各样的珊瑚礁、海葵、海绵和其他海洋生命。

该展览由一对沃赛姆姐妹联合创作,至今年5月6日,都在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校内艺廊展出。

玛格丽特.沃赛姆是一位科学作家,她的双胞胎姐妹克里斯汀娜.沃赛姆(Christine Wertheim)则是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教授,两人皆成长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堡礁的故乡。

玛格丽特.沃赛姆(Margaret Wertheim)表示:“我们姐妹俩之所以推展这项计划,是希望大众能注意到珊瑚礁正因全球暖化崩坏。我们认为人们应该关注这个现况,并开始讨论、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自然之美 钩织技艺展现双曲几何

乍看之下,钩针编织这项技艺与全球暖化对珊瑚礁的破坏现况,好像是两个没有交集的世界,但1997年康乃尔大学数学家黛安娜.泰米纳(Daina Taimina)就发现,比起历经多次折叠而较为脆弱的纸作模型,以钩织来解析双曲几何模型(hyperbolic geometry),能非常有效地展现这存于自然中的数学。

钩织一盘五颜六色的小花(钩织双曲几何之美)(2)

大约直径12公分的双曲珊瑚钩织作品,需耗时一个小时制成。图片来源:蹦蹦彤钩针

受到泰米纳创造的双曲线钩织法(hyperbolic crochet)启发,沃赛姆姐妹从2003年开始钩织珊瑚礁,包括环绕状的海藻、滚边海葵、有着锯齿边的海蛞蝓和卷曲的珊瑚,在她们钩卷套锁的解构与重构之中,都一一形现。

自从沃赛姆姐妹在2005年成立了塑形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guring,IFF),募集更多人加入“钩织珊瑚礁”计划的行列,让不同系列的“钩织珊瑚礁”作品在全球各地巡回展出。

“我们希望观众实际看见钩织艺术如何『实体化』复杂的数学理论,同时也能认识海洋正遭受的威胁。”玛丽.波特.赛斯侬艺廊经理葛拉汉(Shelby Graham)接受圣塔克鲁兹郡(Santa Cruz County)地方报《好时光(Good Times)》采访时表示:“而当人们因为钩织聚集成群,就有助于对话发生,并且让(海洋保育)议题得以持续讨论。”

美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纽约古柏.修依设计博物馆(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伦敦海沃德美术馆 (Hayward Gallery)等地都曾设展。

亲子手作也可以 社区协力共“组”珊瑚礁

钩织珊瑚礁计划的另一项魅力,在于邀集社区参与。当作品到各地巡回展览,IFF会鼓励当地社群成员钩织出他们自己的珊瑚礁。透过协作方式,人们学会如何创作,也建立起钩织圈伙伴关系,完成的作品更可望成为展品。IFF将这样的参与模式称做“卫星珊瑚礁(Satellite Reef)”计划,就如同珊瑚产卵,将下一代散播出去,以此生生不息。从2007年开始,全球已有35个地区社群响应。

现于加大圣塔克鲁兹分校举办的展览,由该校的艺术与科学学院和玛丽.波特.赛斯侬艺廊(Mary Porter Sesnon Art Gallery)合办,也集结了部分之前各城市参与的创作展出。

接下来的活动卖点,是即将于5月4日,在西摩海洋探索中心开幕的“卫星珊瑚礁”展。目前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在组织校园内的钩织同好圈制作一项大型作品,400 位社区和学生钩织手将共同创作一个“社区珊瑚礁(community reefs)”,包括海带花园、羊毛海葵堆、以及锯齿状与卷曲状的珊瑚。

钩织一盘五颜六色的小花(钩织双曲几何之美)(3)

美国最大的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尼学会也曾在2010年共同打造“社区珊瑚礁”作品。图片来源:Patric

因为玛丽.波特.赛斯侬艺廊的空间比以往的展场要小上许多,沃赛姆姐妹发想了不少新创意。其中一个点子,就将展览延伸到空中,从天花板悬吊一个用鱼网装满四年家户垃圾量的“贝冢”(注:作品名为“The Midden”)。

玛格丽特阐述,“贝冢”的素材来自“我们在日常生活用的每一个瓶子和每一份包装”。这个装置的用意是让观众从“鱼的视角”看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age Patch)的样貌。

众手一心 集结力量替大自然发声

不只鼓励社群参与和促进对议题的讨论,“钩织珊瑚礁”计划这样“众手一心”完成创作的方式,其实也让人们集结起来,一起为自然发声。

“创造这些社区珊瑚礁需要百人、甚至千人携手合作,”玛格丽特表示:“这正与珊瑚礁形成的过程如出一辙。一只珊瑚虫的力量很渺小,但是一群珊瑚虫就能集体创造出壮观的大堡礁。当我们同心协力,就可以达成非凡成就。”

钩织一盘五颜六色的小花(钩织双曲几何之美)(4)

在台湾,海科馆偕独立艺术家Sue Bamford正巡回举办钩织珊瑚礁课程。图片来源:海科馆提供。

无独有偶,台湾海洋科技博物馆近期也邀请艺术家进行“钩织珊瑚礁”系列课程。引领此项计划的独立艺术家Sue Bamford(苏莉莉)受海科馆之邀,去(2016)年曾举办钩织珊瑚礁课程,今年再度来台,与海科馆共同进入学校、社区教授课程。今年2月开始,全台已有超过十个社区、国小、国中、高中学校申请课程。

除了学习钩织技法,课程也包含海洋保育讲习,让学生在了解议题的情况下从事创作。完成的作品将于10月份在海科馆共同展出,届时所有民众皆可到访参观台湾版的“钩织珊瑚礁”作品。


附录.如何制作出自己的珊瑚织品

如果想要制作双曲线珊瑚织品,需要使用到钩针!因为只有钩针环织可以制作出立体篓空或是立体曲线的变化。

作法:

  • 准备适合的线材与钩针号数(初次练习之线材不宜太细,2mm以上的粗毛线效果为佳,钩针号数依线材而定,6/0-10/0的号数为佳。)

  • 使用环起针或是锁针起针,第一圈用12个长针钩织出一个圆

  • 第二圈开始使用短针加针,于第一圈的每一个长针上,随意加2~3针或以上的短针,不需要保持特定规则

  • 如果每一次在每一个针上面都随意的加上2~3针,甚至更多的短针,圆就会不断扩大,而且越织越卷,到最后Q起来像珊瑚一般~

  • 织到你满意的时候就完成了!收线后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双曲线珊瑚!

(本附录作者:蹦蹦彤钩针bonbontung crochet)

参考数据

  • Good Times(2017年2月8日),Crochet Coral Reef Exhibit Combines Crafts and Conservation

  • KQED(2017年3月5日),The Unlikely Marriage of Crochet and Climate Change

  • CROCHET CORAL REEF: CO2CA-CO2LA OCEAN

  • The Crochet Coral Reef Projec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