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道的各种理解(道是一种万物归心)

对“道”的描述是《道德经》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借助于“道”的感悟,老聃为我们指出了很多为人处世和治理国家的方式。

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篇中,老聃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这一自然现象中归纳出了“知止不殆”的道理:

道德经对道的各种理解(道是一种万物归心)(1)

《道德经》第三十二篇


---原文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释义

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

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

知止可以不殆: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理解与思考

在老聃看来,“道”的作用是一种“万物归心”式的“敬服”。“道”无需要做什么,就可以使万物自然宾服,就像河流自然而然地汇入大海一样。

所以,最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就是通过自身的魅力使他人内心尊敬佩服,从而保持长久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无需通过各种外在的办法来讨好别人;

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制定好制度,凭借他人对制度制定者的信任,使所有人都自发自愿地遵守,无需使用威权去强迫别人。

百姓不需要过多的举动,雨水就可以均匀地分布;海洋不需要过多的举动,江河就会奔向自己的怀抱;有德行、谨守“道”的人不需要过多的举动,周围的人也可以主动尊重信服自己。

这正是“知止不殆”的内涵,如果不能够适可而止,做出过多的举动,反而会适得其反。


关注我,与你分享《道德经》,用老聃哲学看社会现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