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

大不里士现存的历史古迹

萨法维王朝统治者,选择从大不里士迁都到加兹温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经济领域,大不里士是伊朗对外交往的窗口,因此,继任的沙赫继续发挥大不里士作为连接欧亚文明交往交通线的枢纽作用,巩固大不里士作为伊朗商业中心的地位。

13-14世纪,伊尔汗国定都大不里士,统治者大兴土木建设大不里士,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在鼓励商业发展政策下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古代欧亚大陆文明交往通道“丝绸之路”的沿线重镇,取代巴格达成为中东国际贸易网络上的一座新兴的交通汇合地,这是伊斯玛仪一世定都于此的重要原因之一,也间接地提高了大不里士的政治地位。

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1)

成为首都之后,大不里士继续扩大国内外的商业活动,主要经售地毯、农牧产品、香料等。同时它也作为欧亚大陆商人倾销产品的中转站,因此壮大了当时大不里士巴扎市场、商旅驿站的规模。在萨法维王朝国境内,大不里士是传统的贸易和制造业中心,皮革业和地毯业的发展可见一斑,也是出口贸易中的热销商品。

由于地震频繁的原因,大不里士现存的历史古迹相较于伊朗其他城市如阿尔达比勒、伊斯法罕、设拉子、马什哈德等来说都比较少,伊斯玛仪一世时期由于集中于推进王朝的统一,鲜有建筑文化遗迹。

至今较为有名的当属中世纪建立的阿里清真寺(“the Masjid-i-Ali Shah”or“the Arg”)和蓝色清真寺(the Blue Mosque),前者建于伊尔汗国时期,恺加王朝时期得到修缮,曾被作为军火库使用。后者则出自黑羊王朝统治者贾汗·沙(Jahan Shah)之手,并在萨法维王朝时期经过多次重建和修复得以幸存,但也是伊斯兰文化的代表。

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2)

如阿里清真寺,高达120英尺的阿里清真寺至今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巨大的体积,还因为它简洁的设计和精湛的砖艺。从它高耸的屋顶可以观赏到大不里士的全景,其城市的宏伟程度可以与从阿里·卡普山顶看到的伊斯法罕美景相媲美。

萨法维王朝的宗教艺术

在宗教艺术领域,萨法维王朝的宗教文化与艺术发展是分不开的,大不里士作为首都更是掀起了伊斯兰教与艺术相融合的发展热潮,是艺术家创作波斯艺术的关键地点。作为统治者的伊斯玛仪一世和塔赫玛斯普一世则是推动了新一代宗教文化、艺术创作以及有所波及的商业经济,特别是塔赫玛斯普一世时期,由于统治者个人对艺术的热爱,间接地为大不里士创造了包容、开放的创作环境。

塔赫玛斯普一世是一位非常惜才的国王,当时他邀请了在本土无法施展才能的外国人来到大不里士,并为其提供学校进行学习,后来这些艺术创作者创立了大不里士画派(Tabriz School),开辟了萨法维艺术史的先河。

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3)

萨法维王朝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和以丝绸为主的纺织品上。建筑领域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大不里士清真寺、宫殿、巴扎(市场)等建筑群,伊斯兰文化和大不里士画派的风格则是通过瓷砖、图案、书法等方式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物更加肃穆。

宗教与艺术文化的结合使得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都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和哲学色彩,而宫殿和清真寺伊斯兰化的设计形式也显示了首都的庄严神圣,是首都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和体现。萨法维王朝是宗教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大不里士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随后便转移到16世纪末的新首都伊斯法罕,在阿巴斯大帝的统治下,新兴的首都画派——伊斯法罕学派将萨法维王朝的艺术史发展推向了顶峰。

尽管大不里士在洲际贸易、地方产业方面的发展提升了其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但是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其政治地位更为突出。也正是如此,萨法维王朝前期,首都大不里士曾多次在战争中易手,险些成为对手威胁政权的囊中之物。

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4)

以伊斯玛仪一世时期的查尔迪兰战役(1514年)、塔赫玛斯普一世时期的苏莱曼大帝东征(1532-1555年)为代表的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既使得大不里士多次被占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毁灭,也对王朝中央政权的稳定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塔赫玛斯普一世在分析大不里士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之后认为,首先,大不里士作为首都过于靠近西方的对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易对政权产生威胁。

尽管大不里士自身恶劣的气候导致奥斯曼帝国军队陷入补给的困难成为其最终退出该城的原因,但这也只是外力因素的加持,萨法维王朝实际上还未具备战胜奥斯曼帝国的能力,让摇摇欲坠、处于危险之中的城市继续作为首都,对萨法维王朝的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其次,大不里士频繁的地震对于王朝的发展是一个不利的自然因素,政府中心需要建立在更安全的保障之下。

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5)

最后,结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塔赫玛斯普一世在1549年宣布将都城从大不里士迁至加兹温。大不里士首都地位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它的没落和衰败,这座城市事实上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迁都加兹温之后,大不里士前后经历了五次灾难性的毁坏,前两次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后三次则是由战争导致。

地震摧毁的建筑

1641年的地震摧毁了大不里士当地的清真寺、塔楼等建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然而在30年后,法国旅行家约翰·夏尔丹(John Chardin)到访大不里士时却看到了这座城市仍然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根据他的游记记载可知,从城市等级、城市规模、财富、贸易以及居民数量来看,大不里士是萨法维王朝的第二大城市,它拥有近250座清真寺和300个商队组织。

尽管前期的地震摧毁了著名的阿里清真寺,但是现在塔楼和清真寺较低的部分已经修复。被地震摧毁一半的乌斯塔德·沙吉尔德清真寺(Masjid-i-Ustad Shagird)也保持着断壁残垣的神秘模样,成为市内独特的清真寺建筑。除此之外,大不里士繁荣、热闹的巴扎(集市)构成了城市复兴的中心点。大不里士的集市区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商业区域。

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6)

这里不仅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队,售卖的商品更是琳琅满目,价廉物美。用夏尔丹的话来评价大不里士,即:“在波斯,没有比大不里士更舒适、更优美、更物美价廉的地方了。”其中从白羊王朝统治者乌宗·哈桑(Uzun Hasan)传承下来的凯萨利耶巴扎(Qaisariyeh)是大不里士最丰硕的商品区域。

大不里士更是与土耳其、俄罗斯、中亚以及印度进行贸易活动的中转站,在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交通线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此外,大不里士人口的优势也为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据统计,1500年大不里士的人口调查显示,该城市约有30万人,1673年则已经增长到约55万人。但是,命运多舛的大不里士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接连遭受了地震、战争的折磨和摧残。1721年,大不里士爆发了大地震,直接造成了8万余人死亡、25万人受伤的悲剧,还摧毁了清真寺和学校等。

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7)

次年,俄国人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以帮助苏丹·侯赛因摆脱加尔扎伊阿富汗人的围困为借口入侵波斯,并与土耳其人瓜分大不里士,而俄国人、土耳其人以及波斯人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9世纪,大不里士也作为战争的牺牲品几经易手。

防御重镇加兹温

1549年,在塔赫玛斯普一世的政策领导下,萨法维王朝再次迁都,加兹温取代大不里士成为新首都,贯穿了塔赫玛斯普一世后期(1524-1576年在位)、伊斯玛仪二世(1576-1577年在位)、穆罕默德·科达班达(1577-1587年在位)以及阿巴斯大帝前期(1588-1629年在位)的统治历史,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其首都地位也维持了近半个世纪。

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比伦(萨法维王朝统治者)(8)

加兹温是位于波斯中央高原西北角近内陆的一座城市,是今伊朗加兹温省的首府。它在厄尔布尔山脉(Elburz)和扎格罗斯山脉(Zagros)之间形成,其海拔达到了1300多米,加之靠近里海,形成了冬季寒冷,夏季温和的气候,也孕育了发达的工农业经济——农业方面主要有无籽葡萄、苹果、橄榄、榛子、开心果、火龙果等。

在工业方面,加兹温的棉纺织业和毛纺织业比较发达,主要出产地毯等,除此之外,加兹温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还有酿酒。在18世纪中后期,虽然鼠疫和霍乱仍继续肆虐大不里士,但它还是恢复了大部分昔日的繁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