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回忆武汉会战(日本国力已到极限)

日本回忆武汉会战(日本国力已到极限)(1)

日本侵华五十年的前因后果20:武汉会战,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作者:桅杆

外围抗击:武汉是华中重镇,是平汉、粤汉铁路和长江的交会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京沦陷后,武汉实际上成为中国的政、军、经中心。日本当时认为,占领武汉能够极大地削弱中方的根基,迫使中方屈服,以结束战争。基于武汉当时的重要地位,一方是必守,一方是必攻。于是,双方摆弄架势,准备大打。

日本回忆武汉会战(日本国力已到极限)(2)

最初的武汉防御计划,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是围绕武汉三镇构筑环形防御工事,背水列阵。这种背水列阵的环形防御体系有两大弱点:一是一点被突破,整个防线即告崩溃;二是防线突破后,守军无路可退。南京保卫战就是这种防御阵式,教训惨重。而且,如果日军采取外围远距离大包围策略,则武汉有蹈南京保卫战之覆辙。在一次陈诚主持的武汉防御作战会议上,当时的第54军参谋长郭汝瑰对作战计划提出质疑,认为此计划全然没有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进而提出外围防御、节节抗击的战役指导思想,即:将整个防线前出,沿长江南岸的幕阜山和北岸的大别山构筑防御工整,利用两山的险要地势节节抗击溯江而上的日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消灭日军,力求将日军的进攻扼制在外围;即使扼制不住日军的进攻,武汉不保,守军也可以全军而退。后在陈诚的主持下,重新制定了以“外围抗击”为核心的武汉防御作战计划。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即将爆发。

日本回忆武汉会战(日本国力已到极限)(3)

调兵遣将:中方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的所属部队保卫武汉,总计陆军50个军,另有约200架作战飞机和30余艘舰艇参战,总兵力近110万人。其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27个军,负责长江南岸的防御作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后由白崇禧代理)指挥23个军,负责长江北岸的防御作战。此时,国军的精兵良将基本上都集中在武汉用周边地区。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参加了这次会战。

6月18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实施汉口作战的准备命令,计划集中第2、第11军共9个师团以及海军、空军等,总兵力25万余人,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指挥。从6月中旬开始,日军在长江两岸同时展开进攻。中国军队依托有利地形,节节抗击。战至10月中旬,日军虽层层推进,但进展缓慢。日军大本营为尽早打破僵局,迅速抽调3个师团组成第21军,在海军第5舰队的支援下,偷袭兵力空虚的广州。10月11晚,日军7万多人在大亚湾成功登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于21日占领南粤重镇广州,有沿粤汉铁路北进之势。面对被动局面,蒋氏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主动撤出武汉。10月27日,日军占领武汉三镇,武汉会战至此结束。客观地说,武汉保卫战最终是失利的,一些战场的战术指挥水平低下,导致国军伤亡重大。但整个会战基本上按战前的指导思想和战役部署展开,战略上比较主动,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战后,中方统计日军伤亡25.6万人,日军自己统计伤亡为3.55万人。对于歼敌数据,国军有虚报的传统;对于己方伤亡,日军有隐瞒的习惯。实际情况,日军伤亡在10万上下,而国军伤亡高达40万。

日本回忆武汉会战(日本国力已到极限)(4)

战略转折: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结束。此战,日军达成了战役目标,占领了武汉,控制了中国腹心地区,取得了战役胜利。但在战略层面,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苦战4个半月,既没有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也没能实现其“迫使中方屈服”的战略目标。

武汉会战以后,日军再也无力组织淞沪、徐州和武汉这样规模的会战,被迫转为战略相持,陷入其最不愿意看到的持久战争。由于中方坚持不屈服,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相反,中方在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后,似乎逐渐领悟出对付日本的作战方略,正如其在武汉失守后的声明中所说:“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保持持久抗战潜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日本回忆武汉会战(日本国力已到极限)(5)

此外,侵华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多,日本国力有被拖垮的危险,以致其参谋次长泽田茂在大本营会议上公开说:“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由于财力不足,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编制和装备总体有所下降。也就是说,由于国力所限,占领武汉已是日军进攻能力的极限。这也是日本不得不改变其对华战略,企图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中日开战前,日本根本没想到战争会打1年多,更没想到后面还要打6年多。由于中方坚持不屈服,日本正被拖入泥潭。

孤军奋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至此已经打了一年多。在此期间,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十分孤立,仅苏联于1937年8月21日与中方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向中国提供贷款和军事援助,还派出了近4000人的援华自愿航空队,协助中国军队作战,先后牺牲了221名飞行员。当时,欧洲已经处于二战爆发的前夜,英、法等国忙于欧洲事务,无力东顾;美国正奉行孤立主义,对日本侵略中国置若罔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欧美国家没有向中国提供任何帮助,哪怕是道义上的,更别谈物质援助了。

日本回忆武汉会战(日本国力已到极限)(6)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敦请欧美国家依据《九国公约》出面调停,英国等反指中国挑起战争,不肯出面。由于日本海军掌握了制海权,中国从西方国家采购的物资装备只能租用英美等国船只运输。但开战2个月后,1937年9月14日,美国宣布禁止用美国船只装载武器和军用装备出口,变相断绝了中国从美国或其他西方获得战略物资。1937年11月,在讨论远东局势的布鲁塞尔会议上,中国要求会议作出对日本侵略行径实施制裁和给予中国援助的决议,但没有得到英、美、法等国的支持。

而另一边,日本国内物资匮乏,战争所需的军事原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其中从美国进口的比重最高:1937年占到54%,1938年占到56%。1940年7月16日,美国政府发言人声称“门罗主义也可以适用亚洲”,暗示美国不会干涉日本侵略亚洲国家。1940年7月17日,英国居然同意日本“封锁滇缅公路和港岛港口”的要求,使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运输中断。当然,苏联在抗战初期支持中国,其目的也是希望中国牵制日军的北进政策。在中日战争中,美国变相支持日本,是希望其对付苏联。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后,美国支持日本的前提不存在了,转而开始对日本实施部分物资禁运,并逐步扩大禁运物资范围。笔者一直认为:在列强眼里,只有利益、没有道义或有利益才有道义。

日本回忆武汉会战(日本国力已到极限)(7)

由于中国坚持不屈服,日本侵华战争迟迟停不下来,战争物资消耗巨大;而美国实施物资禁运,使日本战争行动难以为继。此时的日本,不得不面临两个选择:停止侵华战争或继续战争;停止战争,在国内根本无法交待;而要继续战争,就必须寻求战争物资新的来源。因此,实施南进政策,从南洋获取战争物资,成为日本唯一的选项。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