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至极牧羊曲 百听不厌的牧羊曲

#头条创作挑战赛#每当在大街上听到《牧羊曲》熟悉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时,我就忍不住驻足聆听,甚至有时边听边小声哼唱,幸福的感觉顿时充满了整个胸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好听至极牧羊曲 百听不厌的牧羊曲?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好听至极牧羊曲 百听不厌的牧羊曲

好听至极牧羊曲 百听不厌的牧羊曲

#创作挑战赛#

每当在大街上听到《牧羊曲》熟悉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时,我就忍不住驻足聆听,甚至有时边听边小声哼唱,幸福的感觉顿时充满了整个胸膛。

《牧羊曲》是由王立平作词曲,郑绪岚首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是当时风靡全国的电影《少林寺》的插曲。

2020年,该曲提名新时代国际电影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十佳电影金曲奖,说明该曲是被全国广大听众认可并喜欢且奉为经典。

那么,这首歌为什么家喻户晓,几乎成为人人喜欢哼唱的歌曲呢?我今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双美”的艺术效果及郑绪岚甜美的歌声,为这首歌能够广泛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歌词优美,既简单凝练,又合辙押韵

我们先来看一下歌词: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

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一肩挑/风雨一肩挑/一肩挑/一肩挑

这首歌歌词简短凝练,没有长句子,最长一句七个字,短则三个字。这首歌除句子简短以外,还主要押“ao”韵,只在个别地方换韵。上下段对应句式几乎完全相同,只是下段把最后两句又重复了一遍,这样的句式更容易为人所传唱。

2、歌词创设意境优美,令人心驰神往

歌词第一段,它把许多美好的事物集中都放在了一起(日出、晨钟、飞鸟、树林、小溪、青草、野果、山花、家狗、山羊、羊鞭、小曲、姑娘),呈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它把各种美好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如在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真是一个难得的人间仙境。牧羊女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仿佛那么迷人,令人如饮甘泉,如饮美酒,都令人那么陶醉。

歌词下段集中写牧羊姑娘自身的优点:美丽漂亮,有许多超出常人奇妙的地方。年方一十六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年轻漂亮也就罢了,没想到牧羊姑娘还身体强壮胆子更大,经常练武与操持家务,像耕田啦、放牧啦甚至打豺狼啦,风风雨雨都是牧羊姑娘一个人承担下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牧羊姑娘能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这样用层层递进的方法集中描写了牧羊姑娘自身的优点,真是一个神仙般的妹子,这样的的姑娘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这样,上段通过环境描写,重点渲染了自然美;下段通过人物刻画,重点突出了形象美。总之,上下两段珠联璧合,共同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这种意境一旦入驻在个人心理,会令人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也是这首歌具有经久不息艺术魅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歌者郑绪岚歌声本身的特点也是这首歌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作为原唱,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最为经典,可以说至今无人能超越。她的歌声具有清澈通透、纯洁悦耳、甜美动听的特点。听了她的歌曲,能让最坚硬的心一点点融化,让人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甚至达到孔夫子所说“三月不知肉味矣”的效果。这也是这首歌能够入脑走心,产生永久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首歌不仅歌词优美,而且创设意境更优美,郑绪岚的歌声更是美上加美,这样“美美与共”,就达到“天下大同”的艺术效果了,也就是被全国听众奉为经典。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为这首歌飞入寻常百姓家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一九八二年,电影《少林寺》在全国上映。可以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人们记住了《少林寺》,记住了《牧羊曲》,记住了郑绪岚。可以说,八十年代初是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以前看到的是清一色的战斗电影,听到的是清一色的战斗歌曲。看到《少林寺》,听到《牧羊曲》,令他们耳目一新,令他们如痴如狂。在农村里,甚至有人跑几十里地到外村去看这部片子。

后来,随着电视机、影碟机、卡拉OK的广泛应用,尤其歌厅把《牧羊曲》作为经典歌单让人们去传唱,更加剧了《牧羊曲》的流传效果。现在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几乎人人有一部或以上手机,牧羊曲的流传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该曲提名新时代国际电影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十佳电影金曲奖,更加奠定了它的经典地位。

三、人民群众的“爱屋及乌”心理及浓浓乡愁为这首歌最终成为经典建立起铜墙铁壁式的牢不可破的根据地

毋庸讳言,《牧羊曲》只是《少林寺》电影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不是因为人们喜欢《牧羊曲》才喜欢《少林寺》,而是因为喜欢《少林寺》进而喜欢《牧羊曲》。我们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从人们主观方面来说,这是“爱屋及乌”心理在起作用。

这几年,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乡愁文化建设。热爱家乡,建设乡愁文化,回忆儿时美好的事物成为乡愁文化的重要内容。七十年代包括以前的人们大都进入老年行列。“老年常思既往,少年常思将来。”他们常思念那时的美好事物。儿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顿美好的吃食,一首歌一部电影……,都将成为他们美好的记忆,成为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努力诉说年轻时的这种美好记忆,甚至竭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让这种文化在年轻人的心里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可以说,七十年代以前的人们为歌曲《牧羊曲》能够最终成为经典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其中的“爱屋及乌”心理和浓浓的“乡愁心理”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经典永流传,《牧羊曲》最终会成为中华文化经典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