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庙内部结构图(实地寻访山西古建)

所有的神,都需要一个物质载体

玉皇庙内部结构图(实地寻访山西古建)(1)

府城玉皇庙,于1988年被评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山西较早期的一批国宝。

这座庙规模宏大,前后共分为四重院落,随着地势的逐渐抬升先后分布在六级平台之上,这次我们要讲的文物就在第二级平台,是一座木质的楼阁神龛。

玉皇庙内部结构图(实地寻访山西古建)(2)

一 成汤神龛

这是一座古代神龛,是木质的神座,被摆放在成汤殿内,因此又称为“成汤神龛”。

这是一组独立的木构建筑体,独立于整个殿宇,在两次间还用金柱和山墙座依托设计了抱框、廊柱、楞木、屏门等,两侧立面为二层的硬山顶,规格相应降一级。

二 明间(当心间)神龛

明间的神龛最精彩,也是最漂亮和复杂的。

它由基座、一层柱额及斗拱、平座、二层柱额及斗拱、屋顶(屋盖)、壁板(柱子之间)、前檐下隔扇等组成,结构比较精巧。

基座由由四角腿、平直的“井”形结构层、四周隔板、顶部结构板、盖板构成,总高83厘米。一层的斗拱是九踩十三翘三昂,在形制上似乎和长治县五凤楼的正殿相同。平座是主体框架独立井字结构,蚂蚱形耍头,每道横栱、斗子都和整块板材做了穿入法处理,勾栏立面雕刻有镂空处理的万字纹饰。

神龛的前檐上、下分为三开间,明间宽约为95厘米,两次间宽约为65厘米,隔扇上设计了横楹,下层采用高浮雕的花卉,上层素面无装饰物。在上下层皆有牌匾,下层题写的是“圣敬日齐”,上层为“神恩广大”。

玉皇庙内部结构图(实地寻访山西古建)(3)

下层的龛中供奉着的是成汤像,两侧有侍女各一尊,比真人要小一些,约有1.15米;上层的龛中海油木雕的牌位一方,金字题刻“皇帝万万岁”。

另外,在成汤殿内尚有十一尊木雕神像,其中有八位水官。当地人把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龙式称为六太尉神,与叔、季飞架并称八位水官神,另外成组的三座神像,大的是成汤,小的为侍者,是成汤率领众神出巡求雨的场景。

三 汤王祈雨的历史由来

成汤是谁?把他供奉在一座用来求雨的殿宇中到底是为什么?

成汤灭夏国建殷商,是商朝的第一位君王,是一位开天辟地的人物。

在古代,人们通常认为:上天是神秘不可测的,它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人世政治、罪恶的一种警告,比如大旱、天灾、洪涝、地震等等。上天不高兴,君王作为天子就要承担主要责任,毕竟他是“承天治天下”的人嘛。

供奉君王一般有两重含义:一重指的是君王受命于天,治理百姓,是一种对王权的尊重;另一重,则是说天子作为上天的代表,是有一重神秘身份的,他自然也拥有神力,可以与“天”对话,向神祈祷,换句话说,他是有资格叫板、沟通的那个人。

说到求雨这个具体的“技术活”,跟成汤又有什么关联呢?

玉皇庙内部结构图(实地寻访山西古建)(4)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成汤这个人比较厉害,他曾经向上天求雨,史称“汤祷”,是十分灵验的“雨神”,原文如下: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火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日: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

这段是什么意思呢?翻译一下:

当年成汤打败了夏朝,天上大旱足有五年没下雨;于是成汤亲子来到桑树林中祈祷,说即使灭亡夏朝有罪,也是我一人的过错,要迁怒就责怪我一人吧,与百姓无关;于是剪去头发,用身体做祭品,向上天祈福,百姓们都很感动,雨很快也就下来了。

谈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桑林祈雨”。其真实性大家都知道,无非是统治和收买人心的把戏,但是似乎确实奏效。

四 流传千年的秘密

神龛年代久远,这些木质神龛是如何保存数百年的呢?

玉皇庙内部结构图(实地寻访山西古建)(5)

一般来说,木雕制作,

第一要注意的是选材,选择质地细密坚韧不变形的木材最重要,如樟木、黄杨、柏木等,都属硬木,坚固而耐用。

如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的木塔,为辽代遗物;其高度达67米,结构精巧是一方面,其用材坚固更是重中之重。

第二,要表面处理。明清之前,匠人都是采用打磨、嵌缝、刷胶等手法,对木雕进行表皮处理,在最外层再刷上油漆进行彩绘;清朝中期以后,采用地仗手法,用血料加砖灰抹在木材外皮,有时候还要上麻布,打磨平整了再刷漆,极大地提高了木材的防潮、防侵蚀和抗虫功能。

第三:木材怕光曝晒和水的侵蚀,故保存一般远离门口和窗口,多放置在室内,选择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的环境。

玉皇庙内部结构图(实地寻访山西古建)(6)

玉皇庙内部结构图(实地寻访山西古建)(7)

最后,人为的看护是不可缺少的,木雕制品不能使用带水毛巾擦,只能用含蜡或油的毛巾清洁,而且在擦的过程中还要沿着木纹擦,防止掉落的尘埃产生摩擦作用,划伤表面。

每隔数年,这里看护的人会对木雕进行打蜡,起到了长期修缮的作用,这些文物才得以历经数百年而长存至今。

本文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高级导游韩静

关注文物 触摸古中国 大美山西 等你来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