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妇女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女性的影响)

建国后妇女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女性的影响)(1)

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思想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大力开展反封建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以妇女问题为反封建的切入点,大力批判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此时期,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其一,对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理性反思和集中批判,提出妇女要有独立人格,为鼓励妇女奋斗奠定了理论基石。陈独秀特别强调妇女解放,他将妇女解放与政治、经济、宗教相提并论,将妇女问题视为社会改造的根本问题。他在《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前身)第一卷第一号《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他大力批判封建纲常名教和等级制度,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一九一六年》文中首先提出“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这一项大原则。他认为“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李大钊、吴虞等人也著文批评儒家学说及其伦理道德对女性的不公,主张男女平等,打破男子专制。

其二,抨击封建节烈观。对封建节烈观和贞操观的批判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礼教的重要内容。针对北洋政府连续颁布的褒扬贞节条例,《新青年》登载了一系列影响力颇大的文章。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首先对节烈观发难,随后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胡适发表了《贞操问题》《论贞操问题》《论女子为强暴所污》,吴虞发表了《吃人与礼教》等文章,李大钊也批判了片面贞节观对女性的伤害,认为女子守贞男子多妻妾,是不道德的。认为男女在社会、家庭里都应该平权平等。这些文章中对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摧残,男女性道德的不平等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控诉和抨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上妇女解放的呼声高涨,妇女报刊大量创办,1915—1920年就有近30种,1919—1922年创刊的有10多种,比如《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妇女声》《新青年》《每周评论》《觉悟》《醒狮》《平民》等也都经常讨论妇女问题,有的还辟有妇女专号。当时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很广泛,涉及女子教育、恋爱自由、社交公开、婚姻家庭、女子的贞节、女子经济独立、废娼和解放奴婢、妇女解放道路等,出现一股探讨妇女解放问题的热潮。女子教育、家庭伦理、男女平权等方面涌现出大量新观点,成为反封建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

总之,经历近代社会的变革,男女平权思想越来越普及,男尊女卑不平等制度的社会和思想根基开始动摇,传统的性别关系、两性角色规范和制度逐步改变。女性角色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社会地位开始转变。

本文摘自《中国妇女史》

罗慧兰 王向梅 编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6年12月

建国后妇女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女性的影响)(2)

编辑推荐:

《中国妇女史》是在国内外妇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尊重妇女史观的多元化,采用专题史的体例编写的妇女史。其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制度与性别观念的变化、女性的角色与定位、女主政治、女子教育、女性婚姻家庭、女性身体、女性阶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角度,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妇女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诠释了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妇女的历史。它是一部主题鲜明、内容详实、兼具研究性成果与教学参考的学术作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