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

日常生活中是不是随处可以看到一些不标准,甚至是胡扯的英文?

比如我见过商场的出口写成“EXPORT”,干货是“Fuck Goods”,残疾人是“deformed person”,更不用说这种了: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1)

这样的烂英文不仅无法起到双语指示的作用,还容易产生误解,让人笑话。我一直想这些低级错误、烂英文能不能规范一下呢?原来真的有这样的规范指南。

前几日在微博上看到“月弓城”推荐了一本书:《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2)

读这本书很有兴趣,找到了电子版本(《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然后还买了纸质书。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3)

这本书的介绍在封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一册在手,服务领域翻译不用愁。特点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查询方便”,我推荐做翻译的朋友和英语学习者都可以入手一本,一来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二来可以用来学习。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4)

看这份编写和使用说明就知道相关部门还真是花了不少心思,可以说是非常走心了: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5)

在此我补充几点我的读书心得。

1. 注意英文书写规范

英文翻译固然重要,不过拼写、大小写、排版也同样重要。比如有一次我在奥森公园看到这个标示: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6)

先不说翻译的怎么样,这标点符号就不过关。书中一开始就先对换行规则、大小写、字体等提出了建议,这一点极其重要。

我们平时写英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地方,比如很多人不知道英文中其实是没有顿号(、)和书名号(《》),平时写英文的时候会用中文的标点(比如 I like you。这种)。敲黑板:标点符号很重要很重要!滥用标点符号就像是你穿衬衣系错了扣子一样别扭、尴尬、不得体。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7)

2. 以做题的方式阅读

先考考自己,看到这些标示和中文时,你会如何翻译?然后再看参考的英文翻译。重点收集自己不熟悉的表达。比如下面这些标示你会如何翻译:

  • 广告寻人寻物

  • 收费停车场

  • 大型车道/小型车道

  • 禁止垂钓

  • 无障碍座位

  • 基本话费

书中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 Paging Service

  • Pay Parking

  • Heavy Vehicle Lane / Light Vehicle Lane

  • No Angling(Angling 和 Fishing 不同)

  • Accessible Seats/Seating

  • Basic Charge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8)

有些表达要照顾到文化差异,比如“老弱病残孕专座“若是按字面译成下面这样,真的挺伤人的: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9)

这样的座位应该是 Priority Seating 或 Courtesy Seats/Seating。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10)

另外注意因为很多公共标志中的语境信息只是辅助性信息,有时不必译出。

比如“影院内严禁摄影、录音及录像”中的“影院内”不需要译出,直接写成 No Photography or Recording Is Allowed 即可。“资料打印和复印”直接译成“Printing and Copying”即可。

书中还有按主题分类的大图: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11)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12)

索引部分除了可以用来查询,也可以用来自查(相当于“视译”):

如何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拿什么拯救满大街的尴尬中式英语)(13)

3. 中式英语 VS 中国英语

除了这本书的内容外,我最大的收获是编者在序言部分的一些思考。比如“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

李宇明先生在序言中说对于如何加强外语服务,有许多问题亟待加强研究。比如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关系。他是这样定义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Chinglish)是广为诟病、广受调侃的不地道的洋泾浜英语,比如将“小心碰头”逐字硬译为 Be Careful to Hit Your Head,较好的译法应该当是 Mind Your Head。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

Be Careful to Hit Your Head 的意思其实是“如果你要撞脑袋,记得要小心点儿撞”,这个画面很诡异,没事我撞脑袋干啥?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具有中国表达特色的规范英语,或者被认为是“全球通用语的中国变体”,比如将“不折腾”译作 No Z-turn,音意兼备。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

作者说我们要避免中式英语,也要发展中国英语,让英语助我所用。

去年《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加油”的译法“Add oil”,引发了热议,我想这就是“中国英语”的表现。我在《》中也提到了:“我们要与时俱进,切勿把语言当成一成不变的东西——毕竟,我们才是语言的主人”“我们要敢于自信地直接用它的音译,不要放弃了自己命名的权利和机会”。

金雯老师也在《被解释的美》中说我们在写英文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使用中文思维来思考问题”。我们要利用好“中英文混合思维”:

我们平时写英文,也经常需要借助翻译,仅仅用英语思考对自己的限制太大,我一直认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在使用英语的时候应该采取(也难以避免)中英文混合思维的模式,要把你所有的资源汇总在一起,写出超过单语言人士的英语和中文。这当然是最高理想,但在初期写作中也可以尝试。

《被解释的美》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介绍。

微博上的莫水田、月弓城、Anthony Zhu 朱毅等博主经常会安利英文,欢迎关注。

猜你还想读:

· 推荐一款练习英文听力的免费App

· 最近我读了哪些书?有哪些心得感悟?

· 推荐一本帮助提高英文写作的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