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祠堂设计图(和善乡风绵世泽)

和善乡风绵世泽

——记益群村太平庄潘氏祠堂

汉子

太平庄,位于狮岭镇中北部,隶属于益群村,包括平东、平西、平南三个经济社,相邻自然村有黄屋、朱屋、胡屋、向东屋、义兴、合境、南塘。该村为潘氏单姓客家村落,开基于清康熙年间。

新丰望族迁太平

潘氏祠堂设计图(和善乡风绵世泽)(1)

太平庄潘氏是宋淳祐状元潘任的后裔。潘任原籍江西寻乌项山,其孙潘法明迁居福建汀州宁化。元朝期间,潘法明的后裔潘琴携弟潘瑟从宁化迁居广东嘉应长乐(今五华)南段,是潘氏一族入粤的始祖。明洪武年间,潘琴长子潘文质分迁兴宁世居。自此,潘氏在长乐、兴宁世居,经过数代的发展壮大,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家族,其中潘琴第八代孙潘伯澜是潘氏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明成化四年(1468),潘伯澜因阻军役和徭役,与县令结仇,为避官祸,携眷从长乐迁至韶州翁源南浦杨岸坝开基,数年后重振家业,富甲一方。潘伯澜生有五子,分别为潘玙、潘玟、潘玲、潘瑞和潘珠。潘伯澜秉性刚直、疏财仗义、嫉恶如仇,好为百姓强出头,因此得罪中饱私囊的县官,被诬告计陷,于弘治十年(1497)被官府缉拿。潘伯澜遂支散家人分赴各地营生,与长子潘玙留在当地与官兵周旋搏斗,最后身负重伤而丧生。后潘玙幸存,迁徙广州顺德冲鹤堡,转迁惠州府河源仙塘开基。潘玟、潘珠携同潘玙之子潘千迁居长宁(今新丰)沙田,迅速发展成当地一大望族,占据该县64个村庄,民国时期有"潘半县"之称。清康熙年间,潘伯澜的第九代孙潘维龙从长宁大水坑迁居花县狮岭太平庄。

潘维龙迁居花县时,正是新县建置不久,长期受"花山寨"土匪的滋扰,北部山区荒无人烟,田畴没人耕种,于是官府鼓励周边山民来此开垦落籍。经过几代的发展,潘维龙的第六代孙潘成珍向平南拓展,形成了现在的村落格局。

潘氏祠堂设计图(和善乡风绵世泽)(2)

潘氏尊崇祖先既定的字辈排序,并撰写成长联印刻在族谱上,方便迁居外地的本族子弟认祖归宗。潘氏字辈长联为:"玉宗文士维世廷宏定成元绪允啟熙康;英才昌济明德纯雅学至名兴宪锡勋华。"1985年,族人又续写了字辈长联:"国器掌珠天必有常超群益众万古传扬;善积四海兰桂腾芳恒心立业发福悠长。"目前,太平庄潘氏发展到"才"字辈,已经在此发枝繁衍到第14代,人口约800人,约170人在外生活,其中华侨约80人,主要生活在巴拿马。

潘氏祠堂耀宗光

太平庄现存祠堂三座,分别是位于太平庄旧村的维龙潘公祠、位于平南社的成珍潘公祠及"公厅"潘氏宗祠。

维龙潘公祠,原名"潘氏宗祠",堂号"衍庆堂",始建于民国初年,为祠宅合一的典型客家建筑。1947年,潘氏宗祠移建平南社,1958年被拆除,改建成生产队的仓库。1997年,族人筹款13万元,在旧村潘氏宗祠原址上重建祠堂,改称"维龙潘公祠",以纪念太平庄潘氏始祖潘维龙。该祠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面积约212平方米。现在,祠堂被周边幢幢高楼簇拥着,显得比较简陋,前面是宽广的地堂和一口半月形的鱼塘。

维龙潘公祠头门张挂着一副楹联:"河阳世泽;毕水家风。"河阳,指晋代潘岳(即潘安)曾出任河阳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潘岳,所谓"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毕水,则与潘氏姓氏源流有关。《姓纂》上记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祠堂后堂的楹联为:"赐姓自毕公食采分封佐武烈继文谟功列治臣千古仰;开基本龙祖携淋与湘由长宁至花邑堂名衍庆万年昌。"说明了潘氏的源流世系,潘维龙携带潘世淋、潘世湘由长宁(今新丰)到花县开基。

潘氏祠堂设计图(和善乡风绵世泽)(3)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该村潘氏族人拟重建维龙潘公祠的规划,成立了维修筹备小组。几年前,筹备小组筹款42万元买下祠堂右侧后座一幢瓦房,拆建后用作村狮武健身活动中心,而前座则是平东平西社的"公厅"(即众人屋)。这次拟重建维龙潘公祠,就是将祠堂、公厅、老人娱乐中心、狮武健身活动中心重建,连成一个整体,所需费用约600万元。

成珍潘公祠,位于平南社。潘成珍(1796-1871),潘维龙第六世裔孙,于治二年(1863)携族房向南拓展,从旧庄搬迁到平南。该祠始建于1947年冬,原建筑比较朴素,保留客家建筑特色。1982年,续建成三间两进格局。2017年,族人筹资200万元,对成珍潘公祠原地重建,融入本地祠堂特色。该祠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五级台阶,人字硬山顶,青砖墙,花岗岩石脚,花岗岩檐柱,垂脊饰博古纹,正脊为博古脊,碌灰筒瓦。该祠造工精良,全屋墙楣饰以壁画、博古脊饰以灰塑、墀头饰以砖雕、雀替挑头饰以石雕,琳琅满目,富丽堂皇。祠堂周围被村民自建的高楼包围,宽阔的地堂外是一口半月形的鱼塘。

该祠的后堂前金柱挂着一副对联:"维龙祖贻厥孙谋开基花邑;成珍公绳其祖武派衍平南。"描述了太平庄潘氏的源流世系,突出潘维龙是太平庄的始祖,之后潘成珍拓展到平南播衍。该祠的后堂两侧墙壁悬挂着近十副对联,是各地潘氏宗亲祝贺祠堂重光时赠送的。

成珍潘公祠的左侧为潘氏宗祠,其实是客家村落的"公厅"(也称"众人厅"),就是客家村落老人离世的地方,平时还赋予了衬祠的功能。

良好家风代代传

潘氏祠堂设计图(和善乡风绵世泽)(4)

太平庄潘氏一族迁居仅300余年,人口繁衍至今才800余人,氏族并不算庞大,潘氏宗祠也是在民国年间才相继建成,建筑体量不大且相对简陋,由此可见他们的生活水平一般。然而,改革开放带动了太平庄的经济腾飞,潘成珍后裔于2017年筹款200余万元重建了成珍潘公祠,将公厅扩充为潘氏宗祠,平西社用42万元买下村民房舍用于将来建设村狮武健身活动中心,并拟集资600万元将对维龙潘公祠、平东平西社公厅、狮武健身活动中心进行重建。这对于只有800人的村庄来说,这是何等的不容易,这体现着宗族的兴旺与宗亲的团结。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去尽心维护这份血肉亲情呢?翻开《潘氏族谱》,《潘氏祖训家规》《潘氏伯澜公家传箴规》醒目地放在了族谱的前面,这似乎给出了答案。

《潘氏族规家训》曰:"守祖上之遗训,遵先圣之格言,修身齐家为要,生营耕读为务,当重其纲常,叙其彝伦,先在忠孝勤俭,礼义廉耻。毋妄作匪为,毋欺凌族党,毋嫉贤妒能,毋恃强凌弱,以争斗夺才吞贫贱。循规蹈矩,守之勿违。"

《潘氏伯澜公家传箴规》曰:"一、自吾族以来,积德有数百年矣。由太始祖中牟公至始祖琴公,于今吾身当八世耳。以此支分派别,亲疏莫辨,尊卑难序,故编世系而列昭穆,使不相淆,一日谱成,作其规戒,以示后世子孙。即当重存斯谱,谨守其成规也,宜凛遵。毋违!二、凡吾祖宗之裔,先宜谨守祖宗遗训,遵行先圣格言,修身齐家,以安营业。以耕读为急务,当重乎纲常,叙其彝伦。先在忠孝勤俭,礼义廉耻,毋妄作匪为, 毋欺凌族党,毋恃强欺弱,毋嫉贤妒能,毋以嫌生竞,毋以富娇贫。要循于规矩,各宜敬之,勿视轻言。毋违!三、凡议婚当必须告鸣宗族,择其门阀相当,方许结

潘氏祠堂设计图(和善乡风绵世泽)(5)

合。期间有良贱不等,不可贪伊丰富而私计财物,亦不可厌他贫穷而自行鄙视。凡后嗣子孙,各宜权度。有无相称,以成姻亲,谊属焉可。倘不遵凛,重法不恕。毋违! 四、凡先世所葬坟墓、庙宇、屋场及山林等项,累累各有界址分明,后之子孙,不得盗侵,改毁强灭,则当思一脉之相承,一气之同分。岁遇春秋二祭依期祭拜,合虔尽诚。忱自箴规,以后子子孙孙宜守之敬之,慎勿弃之,奉遵为要。毋违。"

端蒙养、重家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运用族规家训来教诫家人子弟已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因此族规家训的目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宗族亦赖此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潘氏这些家训箴规由潘伯澜于明成化壬寅年(1482)九月重九编修族谱时撰写,旨在是向子孙阐明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讲述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富含哲学思辨的修身立德治家之道。

的确,潘氏后辈数百年来为人处事,均秉承着先祖的族规家训。譬如,客家村落一般都在村的偏僻处建一间"公厅"(也称"众人屋"),安排村中老人在此过世。而太平庄潘氏却继承着"慎终追远"优良传统,把公厅与宗祠并列,并重修修葺,扩大规模,规格与宗祠并列,使村中老人得以有尊严地与尘世告别。村里还成立了祠堂理事会,采取佣工制度处理村中白事,将村中已结婚至49岁的男丁进行分组,分担村中白事相关工作,体现了村族亲切的人文关怀。还有,村中每年春分、重阳举行春秋二祭,并藉此全村男女老幼齐出动,按先祖辈分分级进行拜祭,场面肃穆而温馨。

太平庄潘氏历经三百多年,就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相信不久,金碧辉煌的维龙潘公祠矗立村中最醒目的位置,这位太平庄的开基者看到子孙后辈的美好生活,一定会倍感欣慰。

昔日山村变商城

太平庄位于狮岭的北面,北靠六花岗水库,地处偏僻,后面是连绵的山岭,土地瘦瘠,村民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兼种红薯补充粮食的不足。因此,村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全区的中下游。

改革开放,给了太平庄一个很好的机遇,潘氏承继了客家人勤劳刻苦、敢闯敢干的文化性格,靠着村前为山前旅游大道的地利,纷纷做起皮具皮革原材料销售及成品加工,生意红红火火,一幢幢规整的村民自建房接踵而起,很快就由一个客家小山村蜕变成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便捷的陆空交通、优良的营商环境、和谐的村民关系,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电商进驻,益群村成为广东著名的"淘宝村",聚集了外来人口约50000人,而太平庄的电商商家占了全村的四分之一。

益群淘宝村在1998年开始形成,繁盛于2012年至2017年。民居的一楼大多是密集的淘宝店,不少工厂或店面都贴着"互联网 "这个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产物——二维码。可见,互联网正在悄悄改变着这个村子的一切。自从这个村子成为"淘宝村"后,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参观、取经、谈合作。自从有了电商,村民们利用一根网线,将村落和外部世界相连,开设网店,把村庄里最负盛名的皮具箱包销售出去,以此来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财富梦想。

现在,村集体虽然已经没有了农田,但是添置了不少物业出租,村集体经济仍可持续发展。村民洗脚上田不再与农田打交道,生活来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自己经营皮具皮革及配件等生意,二是村中自建房的租赁,三是在周边打工的工资,四是经济社的分红。太平庄三个经济社集体建筑约40000平方米,集体收益约500万元,村民以股份形式加入经济社,年底分红,各社收入不尽相同,社员年终分配人均约5500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太平庄潘氏每每饮水思源,时刻不忘祖恩,以祠堂作为旗号凝聚族人心,以善为和,团结互助,享受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