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集体备课(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集体备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集体备课(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集体备课

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

2、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卷尺、学生尺、身高尺、测量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巧用游戏,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最近电视上有一个节目特别火爆,挑战不可能。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找对了方法,并且长期坚持练下去,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欢迎大家来到挑战不可能,外小特别活动现场,走进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2、趣味游戏,激发兴趣。

挑战内容:只需要和学生拥抱一下,就能知道学生大约有多高。

思考: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准?

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体上都有很多特殊的尺子,比如我们食指的宽度、比如一庹、步长,今天金老师就是利用身高这把尺子,在拥抱中巧妙的和同学们比了一比,就知道了同学们大致的身高。大家想不想也这样量一量,比一比呀?

二、实际测量,了解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出示第88页图片,说说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

板书:身高、肩宽、一庹、课桌高、黑板长、合唱台长

2、分配测量事物,作好测量的指导。

3、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4、汇报、整理测量结果,板书。

5、想象已测物体的长度。

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我们身体一些部位的长度和身边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它们也可以看成我们生活中的“尺子”,来帮助我们了解其他不熟悉事物的长度。而且这种方式从古代沿用至今,大家请看。

三、选择标准,描述长度。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初步感知“6米”的长度。

信息:一条鳄鱼,身长6米。

学生:鳄鱼好长啊。

引导:那究竟有多长,你们能用黑板上这些“尺子”去描述一下吗?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的长度。

讨论:该怎样描述,同位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汇报:我觉得5位同学手拉手和这条鳄鱼差不多长。

验证:用卷尺现场拉出6米和5个孩子手拉手的长度比较。

再议:你们还能选取其他的标准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

小结: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2、自主选择活动素材描述其长度。

(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表格。

(2)让学生按照描述鳄鱼长度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表格中的物体长度。

(3)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综合应用,全面评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估一估老师的身高吗?

预设: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米30厘米,只到老师的颈部,所以老师的身高大约1米60厘米。

师:你估的真准,金老师只比1米60厘米少一点儿,有1米57厘米。

五、反思活动,升华经验

这节活动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在咱们的综合与实践课中,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尺子,通过比一比,就能用它们去描述、估计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物体的长度。希望同学在生活中也坚持这样量一量,比一比,相信你会估的越来越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