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1)

何谓汉奸?《辞海》中如是解释:“泛指中华民族中引诱外国入侵中国或出卖祖国利益的人”。

承平时代,汉奸真的消失不见了吗?

不久之前,知名大V“辣笔小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

烈士之血殷殷,小人嘴脸缺缺。肆意贬损英灵、践踏爱国公义、卷起舆论烟尘、投食辱华外媒。

这是汉奸吗?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2)

再久一些,自媒体咪蒙团队,发布《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讲述了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被社会“毒打”以至自戕的故事。

这本是捏造杜撰的社会之疾,可咪蒙团队却将之发布在自诩“非虚构写作”的微信公众号上。

这条子虚乌有的“社会新闻”,成了舆论火药桶的引线——朋友圈负议不停、自媒体蜂拥跟上、外媒大做文章、大损国家形象。

这是汉奸吗?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3)

再往前推一些,有人发长微博,捏造某大学学生会干部贿选的故事,笔下生花、情节跌宕,只在文末说,这是“编造出来”的。

骗转发、挑矛盾之意,也是司马昭之心了。

还有一著名经济学家,称冬天给树穿“衣服”保温无用,批评政府“花钱做无用功”,却不做任何植物学研究。有懂植物学的朋友,可在评论区解释给这位经济学家:为何要在冬日给树穿衣?

这是汉奸吗?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4)

是非曲直,自有公议,公议何在,便在人心。

读者诸公,心里都有一杆秤。

诋毁英烈的跳梁小丑,终被警方批捕;

杜撰悲剧的不良媒体,也落得永久封号的下场;

在知识盲区、事实真空里,为批判而批判的人,也有了统一的名字:

公知。

汉奸消失了吗?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5)

著名爱国漫画家乌合麒麟,在漫画《民国十大汉奸》中,暗示了自己的答案。

“我这张画的构图有参考一张照片,参考的照片我也会附在后面。”

这张参考照片,便是公知方方荣获“BBC全球百大巾帼”时,一众公知前来道贺的留影。

这暗示,我翻译了出来,仅代表个人看法:公知,便是新时代汉奸。

戳破公知3幅谣言面具,一窥公知真容:

多的是知识?未必!缺的是良知?定然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6)

只见“公知”,不见“知识分子”

公知最初是以全称示人的:“公共知识分子”。

但如今,这全称已不复见,人们都是将他们称为“公知”。而知识分子,则是站在公知对面的词儿。

谁将知识分子从“公共知识分子”中剥离的呢?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时代,而是人心。

知识分子真正被用在正式文件,是在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上。在此之前,人们没有知识分子的概念,而是称呼为“学界分子”。

换句话说,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便是打着鲜明的社会主义印记的,也即在彰显知识分子为民请命的初心。

可公知有这初心吗?在数十年的话语体系演进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公知们,是伪士。

“公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共享一种话语体系和理论资源的一类人,以动辄批判社会而闻名,特别注意迎合公众情绪,号称为弱势群体代言,实际上呢,成分鱼龙混杂——明星、商业大佬、网络红人,莫不趋之若鹜,不是要为民请命,而是因为那样便有了巨大的流量池。

说白了,公知没有“知”,而只强调“公”。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7)

只讲洋道理,不问民疾苦

凤凰网在2012年6月19日,曾经转载的一篇名为《“公知”与“士节”》的文章,文中向公知发问:

你以为懂得“民主自由人权”等等就“公知”了吗?”

可别以为这是什么义愤填膺的正义之语,发问的作者,仍是将公知视为社会良心、把民主自由人权视为人类文明的顶点。

但细究一下,为何“公知”会向其他公知发出这样的喊话?

因为他们只在乎“民主人权”这些洋道理,却不管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所需所思。一言以蔽之:根本不问民疾苦,埋头只写洋文章。

在公知眼中,洋道理,是压过民疾苦的群体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讲洋道理,而不是问民疾苦。

著名公知高晓松曾经说过:平庸年代没有公知。这是一个万金油,在公知面临任何质疑的时候,都能抛出这句回应。这话翻译过来就是:错的是这平庸的时代,不是我们公知。

民生疾苦是时代的问题,时代的问题是没有洋道理。又是公知们的老把戏:一个目的等于前提的诡辩。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8)

只说观点多元,不说信口胡言

而每每面对人们对公知言论的质疑时,处于舆论暴风之眼的公知们,便会扯出观点多元的大旗。

你若斥责他乱说,他则回应你:你在侵犯言论自由。

然而,没有根据的言论自由立得住脚吗?心怀鬼胎的观点多元,称得上正义吗?

观点多元乃是对人物、事件的多种看法,应合乎事物的本来面貌。无论何种观点,应持之有据、论之有理,遵循基本的价值逻辑。

但实际上,公知口中的“观点多元”,如前述的林林种种,归根结底,是以观点多元为借口的信口胡言。这种胡言乱语,不仅是对观点多元的误读与曲解,也一度阻碍观点多元的培育和秩序。

诚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点日益呈现出多元的复杂态势。但无论思想观点多多元,人民的核心价值不会变、公序良俗不会改——爱国精神,仍是价值观的基石。

如果是在这个基石之上的发言,那是听之有益的,那是有利于国家进步的,但如果有悖于这一基石的发言,那便是不被允许的,更别说被鼓励了。

公知的两个特点(公知的3个面具)(9)

再回头看看这3幅面具吧——

公知们戴着知识的面具,戴着以洋道理为圭臬的卫道士的面具,戴着观点多元的社会公义维护者的面具。可这3幅面具之下,真实的意图是什么呢?

是为西方歪曲事实的媒体送去养料?是贬损国家与社会主义捍卫者的形象?是挑拨人民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其心可诛,算是新时代的汉奸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