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是绝食吗?(辟谷不是绝食)

辟谷是绝食吗?(辟谷不是绝食)(1)

连云港市妇保院张晓燕主任医师

辟谷不是“绝食”

辟谷又叫却谷、却粒、绝谷、去谷、断谷等,其实是古人修炼的一种方法,也是古人养生、疗疾的手段之一,但并非常人以为的“绝食”,更不是单纯的不吃五谷!

《庄子·逍遥游》记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描述了不食五谷但注重呼吸和饮露的人注定不会简单。

辟谷是绝食吗?(辟谷不是绝食)(2)

《洗髓经》有“食少而服气,乃得享天年”之说,说明辟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措施之一。

《史记·留侯传》:“张良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说的是以导引辟谷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

辟谷是绝食吗?(辟谷不是绝食)(3)

古人的辟谷与现代人通常以为的“绝食”真的不是一回事。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主要类型。服气辟谷主要是通过绝食、调整气息(呼吸)的方式来进行,是一种净化身心的锻炼方法。它可以消除体内多余的潴留物和毒物,从而减轻身心负担,提高躯体的采摄吸收功能。

服气又称“食气”、“行气”。嵇康《养生论》曰:“呼吸吐纳,服气养身”,意思是通过呼吸吐纳锻炼,达到五脏气血通顺身心舒畅之目的。因此辟谷多久是很有讲究的,不可以随意地就不吃,真的不是那么随意地盲从地挨饿几天那么简单的事。

辟谷自古就是延所益寿的养生术,但辟谷不是绝食,更不是现代人的那种简单而直接的挨饿。古代的辟谷其实是很有讲究的,有前期的准备、中间的过程和后期的回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直接挨饿的话,反而背离了古人的辟谷养生原则,反而损害健康。

古人的辟谷与现代的饥饿有着本质的区别。辟谷的前提是必须精满气足,只有精满气足方能达到气满不思食的境界,有着丰富辟谷经验的道家认为:气满不思食方可辟谷,而思食者则是辟谷的方法不对。

辟谷是绝食吗?(辟谷不是绝食)(4)

古人在辟谷时讲究的是:一定要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服气、吞气、静坐冥想、叩齿、咽津和吸收能量;辟谷养生时,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因人而异地辟谷,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教条模仿,须根据不同人的实际情况制定辨证的辟谷养生方案,即辟谷养生应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和量力而行。

辟谷服气其实是在逐渐减食的同时,渐次加强服气,将体内宿便、留毒出体外。

服药辟谷则是在不吃主食(五谷)的同时,通过摄入其他辅食(坚果、中草药等),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

辟谷是绝食吗?(辟谷不是绝食)(5)

古人在辟谷时,真的并非是绝食,而是不吃五谷,而且更多的是服药辟谷,辟谷者每天会服用特制的药丸,而药丸的主要成分为豆类、茯苓、红枣、白术、蜂蜜、枸杞、黄精、黑芝麻、松脂等有蛋白、有碳水化合物、还有其他营养成分的,这些药材又都是温性的益气之物居多,因此,食用之前必须慎字当头,慎吃、少食,同时配上坚果类,既可消除饥饿感,又替代正常膳食,还保障了基础代谢和营养需求,即特定的限食和调理。

《内经》认为,脾主生化,五谷进入人体后,通过脾的动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精津,但若进食过多,则如《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有准备地辟谷,则可以祛除身体内的不利于健康的潴留物(如痰湿),从而使躯体恢复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力,使自身的调节力、净化力得以修复,使机体重校报恢复和保持阴阳平衡。

辟谷是绝食吗?(辟谷不是绝食)(6)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因此是否可以辟谷要看是否精满气足、具体的辟谷的天数更应该权衡定夺,辟谷后的复食,也需渐进进行,不可以一下子吃得过多或过频,更不可吃撑。脾胃乃后天之本,必须了解自己的脾胃和尊重脾胃的喜好。

一般来说,刚复食时可以先吃流食或蔬菜汤,再酌情过度到半流质、软食,注意摄入量的控制,不可吃过七分饱,不能够摄入过硬的难以消化的食物,更不可摄入过多油腻食物,宜注意清淡饮食,不能够暴饮暴食,让人的肠胃有一个适应地过程,一般一周左右过度到正常饮食并请注意饮食多样化和平衡膳食。

总之辟谷是因人而异的一种方法或手段,为治病而辟谷者,更不可盲从或私自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盲目辟谷,辟谷的时间也并非时间越长愈好,需辨体科学评估后再实施辟谷,并注意辟谷期间症状的观察和应对措施的准备。病重、体弱者如若辟谷,更须慎重和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以免引发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让身体出现意外的状况。

辟谷是绝食吗?(辟谷不是绝食)(7)

责任编辑

周烨

张晓燕 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能熟练应用传统医学理论,综合分析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并结合不同人群的营养与膳食特点,为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营养处方。

擅长:孕前营养优生干预、孕产期优生优育营养指导、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高血压病、便秘等营养指导和治疗。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