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宋玉庆老师简介 从京剧的旦行说到青衣

京剧名家宋玉庆老师简介 从京剧的旦行说到青衣(1)

旦行,也称“占行”。有人说,因为旦字与蛋同音,念起来不好听,所以改旦为“占”。也有人说,“占”是“贴”字的一半,过去戏班中人缺乏文化,往往把字写成无意义的简笔,“占”行即是“贴”行。这话乍听起来很像是有道理,但细一追求,也恐牵强。因为“贴旦”等于小旦,并非正旦,往大了说也只能等于花旦,为什么要用它来包括正旦呢?理由还是不够充足。好在我们今天不讲考据,既然事实上把旦行叫做“占行”,我们也就:“信而占行之”吧。“占行”也和“生行”一样,比较复杂,约分为“青衣、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等五项。“贴占”等于小旦,可以附在花衫一起。

青衣在旦行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能说是花魁,也应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一。

“青衣”即是正旦,表演在旧社会的贞节烈女、贤妻良母,一般性格都是端庄幽静,其中包括了已嫁未嫁,已生子女,未生子女的都可算作“青衣”。她们的年龄,是从18岁到50岁左右。有些相当明确的:如《铡美案》的秦香莲是32岁;《四进士》的杨素贞是28岁。其实不见明文的也可从她们在家等候丈夫回来的时间再往上推:例如《武家坡》的王宝钏、《汾河湾》的柳迎春,都是苦守寒窑18载,那么,她出嫁的年龄就算是20岁,那时也只有38岁。《白兔记》的李三娘守了16年, 到“井台会”的时期,还不过36岁。总之,这些由“青衣”扮演的妇女,差不多是到50岁左右为止的。其间或者比较更小,如《窦娥冤》的窦娥、《法门寺》的宋巧娇;窦娥还在给人“童养”,宋巧娇“年方16岁”。实际上,“青衣”这门角色,还是要从人物性格来加以分类,不可专讲年龄。

正旦为什么要叫“青衣”,这是指的服装扮相而言。从前演正旦的,有一种所谓“苦条子”的扮相,头上仅有少许白铜泡,还有时梳“牛头纂儿”,脸上也不抹脂粉,而在鬓边垂着一缕拆下来的“发绺”,身上穿“青褶子”,以示其为处于受苦受难的环境。这种扮相,连王宝钏也不例外,其余更多。如《桑园会》的罗敷女、《三娘教子》的王春娥等,都是穿“青褶子”,所以大家就把正旦叫做“青衣”。其实,这只能说是较大多数,并非绝对;因为在正旦中,有的是皇后妃子,如《贺后骂殿》的贺后、《二进宫》的李艳妃,她们自然要穿龙帔;也有的是公主,如《金水桥》的银瓶公主,自然要穿女蟒;还有一些官宦的夫人,如《宝莲灯》的王桂英和阔人家的小姐,如《宇宙锋》的赵艳容,自然要穿花帔。又如在“青衣”角色中要唱“反二簧”的,如《祭江》孙尚香、《祭塔》白素贞,却都是穿着白素褶子,和“青衣”之“青”背道而弛。此外有些旦角虽然穿“青褶子”,但也不是生来如此;比如说王宝钏,在“探窑”、“武家坡”中她是穿“青褶子”;可是在全部《王宝钏》的《彩楼》和《登殿》一起一结,她都是戴凤冠、穿宫装和女蟒。《汾河湾》的柳迎春,如演全部《柳迎春》开始也是小姐扮相穿帔。这又应该怎样解释呢?因此,“青衣”也只是指大多数,主要所为显示其幽娴贞静的人物性格。但有一点也须注意:即是剧中正派妇女遇难,都从别的服装转为穿“青褶子”;这不仅是《铡判官》的柳金蝉、《一捧雪》的雪艳,就连《逍遥津》的伏后,被乱棍打死时,也是穿“青褶子”。

“青衣”在剧中,向来就是以唱为主,不但需要清亮娇脆,还要有阳刚喷礡之音,不能过于柔媚。她和花衫更多的不同还在于念白,“青衣”戏固然也有比较轻松的,如《桑园会》的赔情,和《汾河湾》的闹窑,但无论如何,不能念京白,必须上韵,以示端庄凝重。此外在过去还有一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上跷”、这在今天虽然已谈不到是种特点,而在从前,却是“青衣”和“花衫”中间一道很明显的鸿沟。

用“青衣”扮的妇女,都是“文行”,没有带武工的,但却有时接近“刺杀旦”。如《审头刺汤》的雪艳、《庚娘传》的庚娘,一刺汤勤,一刺王十八。以及后来程砚秋同志创编的《青霜剑》申雪贞刺方世一等,也应属于这一范畴。这路“青衣”,过去是形容其“贞烈”之“烈”,在今天,就其反抗复仇的行动而言,也还是值得肯定的。

青衣在京剧舞台上,往往成为揭示生活最深刻的角色,留给观众的深思、感悟也最为突出。扮演好青衣角色,是深化京剧艺术与思想的重要手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