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

木屐,就是我们以前的雨鞋吧!一年四季,无论雨雪,均可穿。

小时候,记得家里给我做过一双木屐,牛皮鞋面,木齿下面有四颗钉。那时候喜欢串门,遇上下雨天,就在妈妈给做的「千层底」外面,套上一双木屐,既能防水,避免布鞋打湿,也可以防滑,在泥泞的下雨天如履平地。

穿着木屐走在老街巷的石板路上,发出咔哒哒的声音,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陆游的「卧听深泥浅屐声」,犹如耳边。

最喜欢穿着木屐在青苔泥路上走,青苔路特别滑,平时不敢走,穿上木屐后,走在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2)上面软绵绵的。走过之后,青苔上清晰可见一排排的四个一组的印记。小时候课本里的那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感触特别深。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3)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4)

在雨水多的南方,江浙、福建、两广、湖南等地,都有不同样式的木屐,木制、竹制,鞋套型的也被称作「“泥屐」。更热的一些区域有拖鞋型的,直接穿在脚上。木屐底部的两个木齿,很像家里用的小板凳,所以,有些地方也有称「板凳鞋」。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5)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6)

「远看是座桥,近看是个猫,别看猫小,驮着人跑。」说的是北方地区的「毛窝子」,鞋底是木制的,鞋面是用蒲草编制而成。在北方的大雪天里,套上一双「毛窝子」,十分暖和。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7)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8)

提到「木屐」,在今日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已指向了「日本」。其实,木屐,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

良渚文化出土的木屐,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急就篇》载:「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木屐在当时,已是生活寻常之物。

三国朱然墓出土过一双汉代漆器木屐,华丽而精美。汉晋时期,木屐还有男方女圆的区别,这一习俗一直在潮汕木屐里有所保留。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9)

三国朱然墓出土的漆器木屐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0)

东晋时期的木屐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1)

明代时期的木屐

诗文是生活的印记。历朝的诗文中都有木屐的身影,只不过当这样器物从我们身边消失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它的含义了。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是南朝名仕谢灵运所创,因其喜游山陟岭,特制了一种屐齿可装卸的木屐,上山留后齿,下山留前齿,故而得名。

「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在《越女诗》中,李白记载了江浙女子的着装,「鸦头袜」就是指拇趾与其他四趾分开的袜子,是当时为了穿着人字型木屐而专配的。现如今,这样的形象,已经成了日本文化的特征。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2)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3)

泊油路,水泥地,塑胶雨鞋、鞋套……雨雪天气来的时候,已经没了泥泞之路,我们也有更多样的鞋具去应对防潮保暖。即使是一些偏远的乡村,木屐也早已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了,成了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4)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5)

当我们读到那些记载着木屐的诗句时,我们会有怎么样的感触?也许,很难再有那种清晰的感知了吧,踏着沉甸甸木鞋子,回响在街巷里咔嗒声,印在青苔上的齿痕……

物与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着它的意涵与指向。大概,文化始终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吧,只是我们应该搞清楚它们来时的路。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6)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特别鸣谢:日用群友@何卷阿提供部分内容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7)

歡迎分享至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8)微信“朋友圈”

接收最新资讯,欢迎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19)关注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20)微信公众平台:

『日用之道』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21)微信號:riyon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22)gzhidao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23)关注平台,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调阅往期资讯,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

乌衣木屐(日用之器木屐)(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