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顺心(人生哪能多如意)

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这副对联其实道出了处世的真谛。

天下事不尽如人意者,十之八九。在世事艰难的今天,只有“万事只求半称心”,在面对生活险恶的时候才能够坦然笑对,才能够处变不惊。

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寓言:

猎人打算到山里打猎,突然看见了一只黑熊。

其实这个时候,猎人只需要抬起猎枪瞄准,那么这一头熊就归他了。

可是这时黑熊说话了,“现在瞄准我发射子弹,你是绝对得不到我的完美的皮毛的,只有把枪放进我的嘴里,你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猎人看着黑熊一身油亮亮的皮毛,不禁心神摇晃,停住了自己的动作。

黑熊就势把自己的嘴巴张开,咬住了猎枪,一使劲,使之在嘴里变形。猎枪脱手,猎人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在一开始猎人没有垂涎那一张完美毛皮,没有贪得无厌,只是打一头熊就满足停手,那么掌控结局的主动权就会落在自己手里。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十全十美不容易得到,即使得到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万事有度,过分恣意执迷、不懂知足,只会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她一生都机关算尽,操心劳神、费尽心机,但是最后也逃不过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的命运。

她不缺银子,可是还是要私放月钱败坏名声;在贾府中她本就是当权人,却不能容忍任何人对她的权威发出质疑;她必须挫败站在她对立面的人,无论是与她争权还是争情的人。

王熙凤一直在追求的,实际上是她永远不可能被填满的欲望。

人若求圆求满,贪恋万事遂意,往往求而不得,还有可能把自己搭进去。

但人如果只求“半称心”,那么就有了通达从容的智慧,悠然踱步走完漫漫人生路。

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顺心(人生哪能多如意)(1)

图片来源网络

二、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半”在中国文化里,是对“度”的把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更是代表了一种中和谦恭的处世智慧。

清代学者李密庵写了这样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半半歌》其意就是表达了作者宽容、大度、豁达的人生心态,体现了他所追求的中庸的绝妙的均衡。

林语堂先生所认为的“理想人物”,其实就是脱胎于《半半歌》所营造的理想生活境界:他应是一半有名,一半无名;钢琴能随手弹来,却不一定要是殿堂级的,能够给二三知己助助兴、自娱自乐一下就够了;读书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却不必要成为专家;文章也写点,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有一半能被录用就可以了……

《荀子·宥坐》中有讲孔子在鲁桓公庙中看到的“敧器”,孔子称之为“宥坐之器,虚则敧,中则正,满则覆”。待到弟子往里面注水后,果然如此。

孔子喟然而叹,感慨道“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水满而覆,月盈则亏,天道忌满,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顺心(人生哪能多如意)(2)

图片来源网络

三、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

花只有在半开的时候,才是最有韵味的时候,如若一味怒放,就平淡无

味,流于艳俗了;相同的,喝酒最舒服的状态就是微醺,半醉半醒的时候最是迷人。要是喝到不省人事的地步,果真是没有一丝趣味可言。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实际上,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不仅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毫无趣味的。

舍了羁绊,得了清闲,有了“半称心”,也就有了真趣味。

作者:雅君,京博国学外聘作者。

来源:京博国学微信号jingboguoxu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