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

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1)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建党百年辉煌路,启航时代新征程。为深入贯彻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重庆地方志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四史”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解放碑,在重庆人的眼中她不单是一座建筑物,她是矗立在重庆市中心的人民解放纪念碑,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奋斗,流血牺牲,实现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胜利象征。经过70余年的变迁, 解放碑已经成为重庆城的形象标志,她是巴渝文化的代表,她既是重庆繁华商业的核心区,是外地人来重庆必“打卡”的地方,它又是重庆人的精神家园。

解放碑的前身是“精神堡垒”,后来改为“抗胜利纪功碑”。重庆解放后,1950年第一个国庆节时改建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直到今天。

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2)

“精神堡垒”的由来

1937年宣布全面抗战后不久,重庆成为抗日陪都,成为中国抗日的最后大本营。自然,也是日军极端敌视和企图攻击的中国最为重要的城市。1938年日军攻陷武汉后,12月日军大本营对华中方面军下令开始向重庆实施“由空中入侵对敌军战略中枢加以攻击同时进行空中歼灭战”,这命令为日军正式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的宣告,目的是希望震撼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打击中国政府抗战的意志。同年12月底起,日军对重庆开始实施战略轰炸。

据《重庆市志》记载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4年12月19日日本侵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战略轰炸。在重庆大轰炸中,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日军海军、陆军航空兵对重庆进行218次轰炸,出动飞机9000多架次,投弹11500枚以上,仅1938年10月到1941年8月期间,就有3585架次日机空袭重庆城区,投弹9877枚。大轰炸的结果是32829人直接伤亡,6651人间接伤亡,财产损失约100亿元法币,重庆及沦陷区来渝灾民达172786人。在这场二战最早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无差别轰炸中,重庆的平民居住区、学校、医院、外国使领馆等均遭到日军轰炸,尤其是渝中市区这片曾经繁华的都市在轰炸中被夷为平地,超过二万幢房屋被毁。整个城市一片火海,大火几天几夜蔓延不止,交织着被挤散的亲人急切的呼喊、跌倒的孩子号啕大哭、受伤的人悲惨的叫声……然而,无论情形如何恶劣,中国没有放弃抵抗,中国政府和军民在惨重牺牲的煎熬下,从来没有屈服。

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3)

1941年12月30日,在日军多次轰炸过的重庆市中心,原督邮街与小梁子的十字路口辟有一广场,一座碑形建筑“精神堡垒”拔地而起。“精神堡垒”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外涂水泥,呈方形锥体,底座为八角式,分别写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部呈圆柱形,面临民族路一边,题有“精神堡垒”四个大字。其余三面分别写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上面为五角状,临民族路一面绘有一大盾形标记,中间是蓝底红边,内有一指南针(即新生活运动会徽)。其余四方,分为“礼”“义”“廉”“耻”。顶端周围为城堞式,端顶设有标准钟和风向仪、风速器、指北针等测候仪器与警钟。中央设一个大大的深蓝色瓷缸,里面贮满酒精棉花。举行落成典礼那天,缸内火焰四起,以壮声威。因防空需要,通体涂为黑色。纪念碑通高七丈七,象征“七七”抗战,名为“抗战精神堡垒”,意喻“坚决抗战的精神丰碑”。这个木碑,在不久即在日军疯狂轰炸中被毁灭。但是,中国军民的“精神堡垒”已经深入人心。

日子一久,这座“堡垒”经过日晒雨淋,水泥脱落,木板也慢慢腐坏了,长期失修,最后全部倒塌。对于国民党当局搞的这套玩意,广大民众本来就不感兴趣,也就没有再去复修。后来干脆把它撤除,利用原地辟成街心草坪,当中立上一根旗杆,悬挂国旗。所以抗战后期来到重庆的人在这里看到的只有一根孤零零的“旗杆”,对于“堡垒”这一称谓很不理解,原因即在于此。

“抗战胜利纪功碑”的建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抗战胜利后重庆市参议会提议建设抗战胜利纪功碑,1946年10月31日,抗战胜利纪功碑奠基开工,1947年10月10日竣工落成。

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4)

抗战胜利纪功碑选址于都邮街广场原“精神堡垒”旧址,为八面塔形高层建筑,纪功碑为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分碑台、碑座、碑身及瞭望台。碑台直径20米,台高1.6米,台阶有花圃。从地面到碑顶风标高34.5米,碑身高24米,直径4米,碑顶安装一大灯架,高4米,从灯架到风标高3米。抗战胜利纪功碑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

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5)

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主城。重庆解放之后,市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上,人民代表纷纷要求更改旧有地名,形成了提案,上报市政府。1950年3月2日,重庆市军管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要求批准更改。6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复重庆市人民政府“现各方对更改旧有街巷路名提意见的人很多,希即根据前本会军政秘字第0479号函示各项,迅饬所属承办单位早改为要”。6月29日,重庆市公安局向市政府送了关于《新拟更改街巷名称一览表》的报告,市政府立即批准了这个报告。1950年7月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布告(府秘字111号):兹为执行本市各界人民的提案建立本市解放后新的市容起见,决定对部分马路街道的反动名称予以废止,现特将中正路改为新华路,中正街改为新华街,林森路改为解放路,岳军路改为建设路,国府路改为人民路,国府村改为人民村,中央新村改为光明新村,中美村改为富强村,林园路改为新建路,地主宫改为幸福宫,德邻街改为前进街,中正路(黄桷镇、澄江镇、白庙乡、文星乡)改为民主路,中正亭改为新华亭,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解放碑,中央公园改为人民公园,饿鬼改为滨河坝,复兴关仍改为浮图关。希全体市民周知!布告发布之后,改名之事便进入操作程序。1950年9月18日,市长陈锡联、副市长曹荻秋正式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抗战胜利纪功碑文字究应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抑或重庆解放纪念碑”。几天后,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1950年10月5日,重庆市政府建设局实施了纪功碑改为解放碑工程动工。9日,重庆市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转呈刘(伯承)主席赐题,以示纪念”。不久,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亲笔题写了“人民解放纪念碑”和“刘伯承敬题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节日”两张,均为竖写。18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函复重庆市人民政府并送交了刘伯承的题字。随即,由重庆市政府组织刊刻。至此,“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一事得以完成。这是新中国代替旧中国,革命代替反动,人民战胜敌人,山河重光,大地增辉的胜利标志。当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既没有将此碑定名为“西南解放纪念碑”,也没有定名为“重庆解放纪念碑”,而是定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特别是刘伯承主席在题写碑名时将落款日期署为“一九五零年国庆节”,这些都应当是有深意的。这里的“人民解放纪念碑”是相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而言的,它不仅仅是指重庆或西南地域的解放,更是指全中国人民的解放,因此,重庆的这座解放碑是全中国范围内唯一一座以纪念中国人民解放的纪念碑。同时,1950年国庆节时,中国除台湾和西藏外的全部领土都已经取得了解放,因此,纪功碑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并由刘伯承题写碑名,是对全中国人民解放最好的纪念。今天,当我们看到解放碑时,就很自然地知道这就是人民的新中国,人民的新重庆了。

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6)

解放碑商圈

现在提起解放碑,人们想起的总是解放碑附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总是人流如织的步行街,总是各式各样的商场。的确,解放碑现在更多的都是以一个核心商圈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但是细究解放碑身上早有作为经济核心CBD存在的历史。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商贸、金融中心,但那时,由于工业不发达、交通不发达,那时渝中的商贸在下半城沿江地带。下半城的商贸发展必然需要金融辅助,离下半城较近的小什字一带自然成了金融机构的聚集地。据史料记载,抗战胜利时,已有约250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坐落在小什字——打铜街沿线,占当时国统区银行总数的四分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渝中区作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国人民银行西南区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西南区公司就设立在小什字附近,渝中区一直都有银行比米铺多的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渝中商贸、金融中心开始逐渐从下半城向解放碑转移。随着重庆工业的发展,五金、棉纱、织布等新兴工业产品小批发逐渐在现在的新华路一带聚集,江浙及本地资本也开始围绕解放碑建起了街道和商铺,商贸、金融中心开始向解放碑转移。

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7)

那时,人气最旺、最气派的要数四层楼高的三八商店,也就是如今重百商场的前身。那时重庆没多少商场,要买好东西都要到市中区。因而“那时候去解放碑叫‘进城’,城就是以解放碑为中心的区域。”以前人们要买上档次的东西,都要到解放碑,解放碑的东西质量好、档次高是有口皆碑的。重庆最早的百货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对旧商业进行了整体的改造,改造后的重百以重庆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身份正式面世,成为重庆商业发展的先行者。

然而,当时的解放碑,经济形态主要是商贸,且大多为国营,除尽量发展小商小贩以带动经济外,还没有招商引资概念,随着商贸聚集地的改变,金融机构也自然逐渐向解放碑靠拢。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碑区域的商业潜质日益凸显。不只是国营商场,民营经济也迅速发展,以解放碑为中心的区域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圈。解放碑商贸业的迅猛发展,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解放碑变矮了”。几十年来首次突破解放碑高度的建筑,是建成于1982年的会仙楼,共15层、高54米的会仙楼一跃成为当时的“重庆第一高楼”,如今的会仙楼在2009年又被74层楼高的重庆环球金融大厦覆盖。

更大的变化始于1997年。那一年,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以解放碑为中心建起了西部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解放碑广场建成开放那天,渝中区万人空巷。步行街建成后,渝中大规模引进外来资本,使原来国有企业独大的解放碑商贸市场得到新生。从那时起,路灯下围着解放碑滑滑板、溜旱冰的少年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沿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不断刷新着城市的“高度”。

高楼改变的不只是城市天际线,解放碑商圈数十年的商贸之变也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7年建成但至今仍不落伍的大都会广场。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大都会可以算是重庆乃至整个中西部十分高大上的存在。大都会的开业使消费者拥有了除购物以外更为丰富的体验,其出现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商场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商业及人们消费品质的升级转型。

重庆解放碑来历(四史故事重庆地标)(8)

如今,解放碑以及周边的朝天门、洪崖洞、鲁祖庙、十八梯等景点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供稿:市志办 殷 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