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逻辑思维书籍排名前十(新书架我们如何看见)

封面新闻记者 王卉

你可以在几百毫秒内从人群中认出你的孩子来。你的大脑是怎么做到的?它是如何从刺激——一片光、空气中的一丝振动、皮肤上的压力变化——里解读出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的?

5岁逻辑思维书籍排名前十(新书架我们如何看见)(1)

中信出版社新书《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是一本介绍我们是如何看见的书,该书讨论的主题,是我们无比重要的眼睛,以及我们的视觉。

我们为何总是说“眼见为实”,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吗?我们每一天睁开眼就在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那我们的眼睛究竟是如何承载这个世界的信息的,又是如何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的?人人都说眼睛是心灵和灵魂的窗户,这又是为什么?

从古至今,视觉都是思想家乐于讨论的话题, 但是从现代角度来说,这些讨论大多很幼稚,眼睛确实就像一个照相机,但是视觉不止于此。也许你会觉得你能认出朋友的脸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事实上这并不简单。要真正地理解视觉,仅仅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知道大脑是如何解读外部世界的。

在人群中要找一张熟悉的脸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我们习以为常。但是人类是怎么办到这件事的,这是科学界的重要谜题。我们大脑的运作有三分之一与视觉相关。基本上科学家要讲清处人类是如何看见感知人事物,背后牵连到人类独有的认知本能。

本书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眼科学家及脑神经科学家理查德·马斯兰试图通过本书,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如何透过双眼与大脑去感知、学习与记忆。

这本书涵盖的主题很广,从光线射到视网膜,到脑部的神经网络如何把光线承载的讯息转化成人脑可以辨识与运用的知识,到计算机计算法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们才能称为“人工智能”,以及我们在回忆过去时为什么会呈现出一种第三人视角……都有专业的学术解答。

这本书的总体叙事框架是“视觉是如何工作的”,从视网膜讲到了位于大脑颞叶的视觉中枢。与此同时,作者想带领读者参与一段科学旅程,在叙述中,穿插了一些实验室里的场景,让读者了解视网膜是如何把真实世界的场景分解成碎片,每个碎片表征场景的一部分特定信息,然后分别用不同的通道传输给大脑的。这些进入大脑的信号,将在那里构建出我们的感知。

很多人非常好奇,如今神经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展开了许多有益的合作,而且计算机在很多任务上做得很出色,比如下棋,比如其他更复杂的任务,那么计算机未来会代替人脑吗?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这样解答:人工智能计算机只能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且即使是最简单的人工智能也需要许多硬件支持,需要许多能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小小的脑袋,只需消耗一盏小夜灯的电量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计算机是非常糟糕的大脑,而计算机科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把计算机变得更像人脑。

人类理解感知、思维和情感的实际体验意味着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说:“我们可以想象远处的答案大概会是怎样。已知的、已验证的科学知识可以给我们以切入点。我将带你们走一小段路,看看感官体验是怎么变成感知和思想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