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发展和改革(三门峡灵宝市绿色引擎)

灵宝市发展和改革(三门峡灵宝市绿色引擎)(1)

黄河岸边白天鹅翩翩起舞

灵宝市发展和改革(三门峡灵宝市绿色引擎)(2)

灵宝苹果天然富硒

灵宝市发展和改革(三门峡灵宝市绿色引擎)(3)

涧河水系治理美景如画

灵宝市发展和改革(三门峡灵宝市绿色引擎)(4)

寺河山苹果小镇

灵宝市发展和改革(三门峡灵宝市绿色引擎)(5)

精心打造的十里樱花长廊 陈飞 摄

灵宝市发展和改革(三门峡灵宝市绿色引擎)(6)

国投金城冶金有限公司电解铜生产车间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段景波摄

灵宝市发展和改革(三门峡灵宝市绿色引擎)(7)

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黄河湿地,数千只白天鹅翩跹起舞;弘农涧河,水流清澈见底;亚洲第一高山果园寺河山,一片片经济林让“绿色食品”富裕众乡亲。豫灵产业园、城东产业园一个个企业产品之间正形成产业循环,把资源“榨干吃尽”……在绿色经济的引擎下,正不断打造低碳环境,推动灵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灵宝市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做好“山”“水”“林”“产”四篇文章,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

2020年,灵宝市先后获得“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富硒苹果之乡”和“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市)”等荣誉称号,擦亮了“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宜居之地”的城市品牌。

坚持山青景美 提升生态底色

近年来,灵宝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得到保护和修复,环境状况持续向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灵宝市加快发展的本钱和底气。

小秦岭山脚下的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过去沾了开采金矿的“光”,村内中心市场天天车水马龙,餐饮店整夜灯火通明,被誉为“小香港”。以前村民不是采矿就是搞黄金冶炼,口袋富了,但村边的河水却被污染。如今,随着小秦岭的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山青了,水绿了,动物欢畅了,生态像所有人期望的那样,越变越好。

故县镇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发汉山风景区,总投资1.3亿元,全长1970米的索道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势头强劲。河西村投资药业、电器以及矿泉水,建设民俗街,吃、住、玩、乐一条龙的文化游越来越红火,逐步实现“转型升级”,河西村成为国家级文明村。

豫灵镇以此为契机,实施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地处小秦岭的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曾创下3天接待游客10万人次的纪录。

在阳平镇大湖村,经过当年生态修复的废石坡变成了如今的绿山坡。以前靠山吃山,现在养山富民。如今,村里正在建设大湖村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学农研学基地,让游客来了以后,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能记得住乡愁。

文峪河、枣香河、阳平河等重点河流实施底泥无害化处理工程,累计治理河道84.457公里。积极推进弘农涧河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污水治理村庄36个,整治排污口269个,4条主要河流水质实现稳定达标。采取矿山秩序治理整顿、环境生态修复、推动废石废渣综合利用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3.4亿元,治理修复矿区147平方公里,恢复林地1.7平方公里,目前,矿山生态环境愈来愈好,实现了矿石资源“吃干榨净”、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山青水绿,生态变好。目前,灵宝市森林覆盖率达70%,植被覆盖率达8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34平方米,全市年均负氧离子浓度达3273个每立方厘米,年空气优良天数308天,占比达84.2%。2020年11月份,灵宝市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函谷关镇、寺河乡、朱阳镇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乡镇。

坚持以水润城 提升城市品位

在灵宝市涧河西岸道德经文化园,园内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园边清水缓流,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墙壁画,在阳光的照耀下,给城市增添了几分妩媚的色彩,漫步依园而建的特色街区,宛若走进了江南水乡,这里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然而,治理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民房破旧,巷道狭窄,凸凹不平,很多居民都已迁走。如今,房价涨了,环境好了,居民出行方便了,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道为城之魂,水为城之命,绿为城之肺,花为城之装,人为城之本”,是灵宝市坚持“以水润城”的经营理念。灵宝市加强河流保护治理,依托穿城而过的弘农涧河、断密涧河谋划实施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综合治理PPP项目,总投资19.7亿元,主要实施城区弘农涧河、断密涧河两条河流的综合治理,项目包括河道清淤疏浚,断面整治,堤防填筑,建筑物配套,河道防洪标准提升;桥梁、道路及相应市政工程建设;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餐饮经营性等设施建设;修筑蓄水建筑物,形成水面,配套建设景观小品、慢行系统、广场公园和亲水平台等。弘农涧河城区至函谷关段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92亿元,治理河道9.5公里,极大改善了弘农涧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好风光,并与樱花公园、函谷关景区连为一体,成为人们休闲、运动、娱乐、旅游的好去处。

上善若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水和谐。有了水的滋润,也就有了灵气。灵宝市以此借助函谷关景区,聚力打造“秦人码头”夜市经济综合体,融合食、游、购、娱等多元要素,凸显灵宝特色,辐射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形成夜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城市品位持续提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投资26.76亿元,谋划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综合治理PPP项目、窄口大型灌区改造提升等项目,将境内黄河主要干支流进行统筹考虑、重点治理,减少寺河山的水土流失,助推苹果产业、函谷关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城因水而灵,水因城而秀。治标先治本,为彻底有效解决污染,灵宝市实施了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在灵宝主城区、乡镇镇区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厕所革命”,从源头解决水污染问题。灵宝境内6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100%稳定达标,穿城而过的弘农涧河入黄水质达到二类水,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成为灵宝最靓丽的底色。

坚持林果富民 提升幸福指数

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对灵宝市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廊道绿化和城市绿化努力的最好诠释。

函谷关樱花园东起弘农涧河西岸河堤,西至函谷关镇沿河村组土塬,总面积2200亩,其中栽植樱花1500亩,着力打造“樱花为主,湖溪相伴,外围常绿,花草点缀,亭台楼阁,配套齐备”的休闲旅游新景观。园区内栽植樱花72个品种6.7万余株,彩叶杨1100株、雪松1300株,水系周边栽植垂柳2200株……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樱花园,吸引游客到灵宝“赏樱花之美景,观山水之灵秀,纳函谷之雄伟,享道德之真谛”。

“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灵宝市寺河山,是灵宝市优质苹果生产的主产区,海拔800米至1200米之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在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生产出的苹果脆、香、酸甜适中、天然富硒,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独特优势。2020年10月25日,灵宝市被中国苹果产业协会授予“中国富硒苹果之乡”荣誉称号。目前,灵宝苹果种植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亿公斤,品牌价值186.42亿元,居全国县级第一位,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国内各大城市。灵宝市的灵宝苹果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认定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种好灵宝苹果、讲好苹果故事、卖好灵宝苹果、发展苹果 产业、加工保存好灵宝苹果”是灵宝市做大做强苹果产业的五篇文章。围绕灵宝苹果种植,大力推广“畜、沼、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不断壮大生猪养殖、沼气利用率、食用菌生产项目。投资2.5亿元开发建设寺河山苹果小镇,打造灵宝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开展果树认养、果乡游、学生研学游、举办苹果花节、农民丰收节、灵宝苹果采摘季、金城果会等活动,建成了露营观星基地、苹果山庄、工生广场、银苹果广场、果树实验站、写生书画院等,陆续接待各地游客20万人以上,有力推动三产融合,带动旅游、交通、包装加工、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寺河乡成为河南省首批森林特色小镇、森林康养基地、省级绿化模范乡镇。

造万顷绿波,看林木成荫。灵宝市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廊道绿化和城市绿化,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并举,两年来,灵宝市财政列出1.0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完成造林15.82万亩,栽植树木1800万株。统筹推进廊道绿化工作,在高速、高铁、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栽植塔柏、女贞、油松等常绿树种,累计完成廊道绿化折合面积1.5万余亩。加快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建成道德经文化园、沁水园和占地2200亩的樱花园等游园,构建了占地1500余亩、全长13.7公里的城市休闲长廊,绿化覆盖率达3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2平方米,“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生态格局逐步成为现实。

坚持产业引领 提升发展活力

只要保护好了生态环境,就可以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价值,变成真金白银。灵宝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紧盯绿色化、高端化、终端化、高效益“三化一高”方向,围绕黄金及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发展铜箔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环保产业、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黄金、铜、炭、铅、新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六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在豫灵产业集聚区,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绿色化改造项目投资1.25亿元,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回收和利用程度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万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600万元建设5000吨水循环系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污水进行再循环利用,实现了石材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零排放、零污染。

在城东产业集聚区,宝鑫电子、朝辉铜业、鸿宇电子等一批与铜箔相关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充分利用黄金生产过程中年产伴生30万吨电解铜资源,加速形成铜箔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铜箔谷”。目前,灵宝市有铜冶炼生产企业4家,与铜产业相关企业7家,电解铜箔产能5万吨,压延铜箔产能3000吨。其中华鑫铜箔是我省唯一一家生产高精度电解铜箔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4.5微米铜箔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韩国LG、宁德时代等企业的供应商。到2020年年底,形成年产电解铜箔6万吨、压延铜箔1万吨的产能,产值1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0%、50%以上。

在绿水青山中,找真金白银。随着生态治理的逐步向好,灵宝市精心打造的“秦人码头”带火了产业的发展。以前曾经荒凉的河滩,如今四面八方游客来自品尝灵宝羊肉汤、烧饼夹肉、一生凉粉、鸡汁米线等特色小吃,夏天捞鱼、冬天玩雪,泡温泉、漂流、游函谷关,休闲、娱乐成为灵宝独特一景,吸引豫晋陕及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变得热闹繁华。灵宝苹果、葡萄、石榴、核桃、蔬菜、食用菌等各类农产品也在秦人码头有了消费主战场,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灵宝秦人码头被评为2020年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灵宝市始终以“两山”理论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的美丽环境,积极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正在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灵宝样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三门峡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助力中原更加出彩贡献灵宝力量。

(沈诚邢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