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必须要懂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必须要懂的破窗效应)(1)

今天是国庆假期第四天啦~

跟大家聊个简单的知识点,方便消化吸收。

大家有没有深度思考过:

  1. 年初立的flag,比如要读50本书,减肥20斤,存5万元……所列的十来个目标,为什么没有一个可以达成的?

  2. 你是不是,年初踌躇满志、斗志昂扬,全年却在浑浑噩噩,间歇性努力几次,年末便悔不当初,明年再来一次?

假如能够想通这个问题,你就能明白,自己至今不够优秀的原因是什么了~

那肯定有朋友回答说,那是自律不够导致的,这固然有这个因素。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心理学原理: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与自律,与我们的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3100字,带你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


01 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所做的一个实验。

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完好地放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放在纽约相对杂乱的社区,把车牌卸掉,打开车窗。

车牌卸掉的那辆车,很快便有人来偷车里的东西,到最后,整个车都被人拆完搬走了。

而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不但完好无损,放了一个星期之久,也没有遭到任何的破坏。

后来,菲利普·津巴多用锤子将那辆完好的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过去了几个小时,这辆车也不见了。

基于这项实验,知名学者威尔逊和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的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就会有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坏。

总结的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自由,会不停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问题就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

破窗效应后来就被列为“心理学十大效应”之一,并成为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并会引诱你去做类似的事情。

因为你站在破窗环境中,是觉察不出有任何不妥。

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

很干净的楼道,若是有人将一包垃圾扔在角落,如果不及时清理掉,很快有两包三包的垃圾堆上去,最后这个角落会变成一个垃圾堆,久而久之,整个楼道都会脏兮兮的。

02 破窗效应对个人的影响

破窗效应,对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有很大的关系,下面从职场、生活、以及个人成长上分别列一下它对我们的影响。

职场上

职场上很多现象都跟破窗效应有关。

比如考勤,一般公司都会把考勤作为不可触碰的红线,动辄就通报、扣款。

设立严格的考勤奖惩制度,看似很普通的一项措施,往往能很好地避免团队纪律涣散,以及降低管理的难度。

如果张三迟到没人管,李四迟到也没人管,虽然这只是两个人的行为,但次数多了,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上班迟到,整个团队就会变得特别散漫,后面想管也比较难了。

除了制度相关,还有团队氛围、习惯相关的。

我们依赖部门和团队,职场工作的成败,跟这个集体密切相关。

假如上司自私、霸道、记仇,下属尔虞我诈、阴险、尖酸,利益至上,这样的团队,你要么因为破窗效应积累一个个陋习,要么就愤然离开。

假如上司公私分明,待人友善,团队小伙伴间团结友爱,互信帮助,那你就能在团队中不断成长、进步。

生活上

我们的生活,很难脱离大众,不是我们改变别人,就是别人在改变我们。

周围的朋友与邻里,都很喜欢打麻将,那你很难不会打麻将。

朋友与邻里都是喜欢家长里短,道人闲话,那你差不多也是这样子。

很多时候,如果不随大众,就被认为是个另类,开始你不喜欢,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

所以我们的心性、习惯会随着环境而改变。

对人生的启发

破窗效应不光是在人群里面,自己在家里面也可以看到。

比如今天发懒,吃完饭不想洗碗,很快地发现,很快就不光是碗不洗,衣服开始乱扔,袜子乱丢,地也不扫,整个家里面很快就变得一团糟。

比如减肥,今天太累了,不想跑步,明天又太忙了,也不去跑步,久而久之,就会彻底放弃减肥,直接破罐子破摔。

人生成功与否也是这样的规律,今天偷懒一下,明天也偷懒一下,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长此以往,就会彻底沦为一个不努力的人,甚至很可能自暴自弃。

有句话叫: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细细品味,是很有道理的。

放纵、懈怠一天,就相当于打破一个小洞。意识不到严重性,不及时收敛,人生会出现越来越多破洞,最后便会千疮百孔。

“勿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阿斗讲的,后来也成了传诵千年的名言。

很多人混得不好,往往就源于“破窗效应”,他们大多都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03 破窗效应的成因

那为什么会导致“破窗效应”的形成呢?心理学家也做过相应的实验和推理,我们可以从进化心理学和认知心理这两个角度去理解。

进化心理学

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的,猿类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更服从于社会体制,更加注重社会关系。

在原始社会,肯定是有一些“独善其身”、“特立独行”成员的,但这些成员大概率会被群体压力下开始“同流合污”或者远离群体。

所以特立独行、不遵从“社会规则”、不合群的猿类,在原始社会更难生存,这些猿类后来就灭绝了。

当猿类进化成人类后,人类就会在本能上,对群体认同非常看重性,需要其他人的认可,否则就会难过失落。

回到破窗效应,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破坏窗户,这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就会想:如果打破了这个窗户,就会受到他人的针对,会成为大家的靶子。

所以,在负面影响还未曾发生时,人不会轻易让它发生。

而一旦破窗效应的首例负面效应发生了,其他人就会产生这种现象被社会认可的暗示,进而松懈了对自身的要求,也“合群”地去重复错误,造成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认知心理学

从认知心理学上看,大脑所形成的认知,除了自发产生感受、想法、情绪外,绝大多数的道德、礼仪、文化、知识都是通过外界信息输入的。

心理反应也是,很多时候不是简单地由我们自主意识所支配的,还受外界因素影响,看到一件事,往往就会形成行为驱动力。

人看到一些景象:比如被破坏的窗户,会在大脑里产生一个直观的影像,并在原有的认知体系里去做一些匹配。

人群里有一部分人是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的,这些人会去破坏那个坏掉的窗户。

面对“第一扇破窗”,他们就会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并且没有惩罚。

这样下去,不知不觉,就有了第二、第三双破坏窗户的手……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人人都会这样为自己辩解。


04 如何破除破窗效应

窗子破了,并不可怕,破了及时修好,才是关键。怕就怕在任由其发展,到最后导致全部破碎的局面,那我们如何破除破窗效应呢?

1. 保护好“窗户”

我们要尽可能去保证自己做人做事,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否则,就像迟到:第一次迟到,没有被惩罚,然后养成了迟到的习惯。

每降低一次对自己的要求,最后都会变得对自己没要求……

时刻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都会纵容自己“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所以,不要给自己放任自己的第一次机会,不要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户。

2. 离开恶劣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

孟子小的时候,曾住在临近墓地、市场、屠宰场;于是孟子也有样学样,假扮死者、商人、屠夫,以后难成大器。孟母为了给孟子更好的环境,多次搬家,最终搬到学堂附近,最后成就了孟子,成为了一代名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改变不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就离开它,不尝试做改变,只会被同化。

3.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首先我们在日常,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不良习惯时及时自省。

例如:

发现自己有了自己讨厌的坏毛病,及时改正过来;

发现墙角已经有了垃圾,及时打扫干净,就不会变成一个垃圾堆;

跟朋友约,自己有了第一次迟到,及时道歉并保证,就不会变成鸽王。

只要有小错误就要及时给予改正,才能及时止损,每天一点点的进步,才能构成我们完美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