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窦娥冤里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屈打成招)

元代的戏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文学巅峰。关汉卿就是这一时期的最具代表型的人物。他创作的杂剧《窦娥冤》,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悲剧故事,更是对一种社会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善良,在道德的层面上给予肯定。该剧还被改编成京剧、秦剧、川剧等多个剧种,深受大众喜爱。

分析窦娥冤里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屈打成招)(1)

在《窦娥冤》这部剧中,关汉卿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苦难的身世、坚忍的性格、心地的善良等不同角度描述,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一个值得同情的弱女子,却蒙受了不白之冤。

酷刑,并不是让窦娥屈服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她屈服于自己人性中的善良。这更增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如果把窦娥塑造成为一个悍妇、刁蛮的形象,就不会唤起人们的同情心,悲剧色彩就会相应减弱。

形象之一:苦命的童年

窦娥有着苦命的童年,在她七岁的时候,便被父亲送给蔡婆婆作为童养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父亲欠蔡婆婆20两银子,连本带利已达40两,父亲实在无力偿还,才迫不得已的做出这一决定。

分析窦娥冤里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屈打成招)(2)

蔡婆婆虽虽然也死了丈夫,但是家道很殷实,她之所以选中窦娥作为自己的儿媳,一是因为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实在无力偿还她这连本带利的40两银子。二是看窦娥虽小,但是长得娇小可爱,做自己的儿媳还是蛮般配的。剧本中蔡婆婆是这样说的:

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向我借了20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40两。我数次索取,那秀才只说贫难,沒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

这段话是蔡婆婆的独白。从她的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窦娥从小就长得非常周正,是个美人坯子。蔡婆婆的这一行为,很显然是在趁火打劫。

童养媳,是旧时的一种婚姻制度。领养别人家的孩子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孩儿就叫做童养媳。当然,把自己的小女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大多是发生在贫困之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家里贫困,无力抚养。这种现象,绝不会发生在家道殷实的人家的。

分析窦娥冤里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屈打成招)(3)

蔡婆婆还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从小看大”,窦娥从小就长得一副讨人喜爱的样子,长大后一定会是一个大美人。蔡婆婆也算得上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不但免除了窦天章本利共计40两的银子。还给了窦天章10两银子作为春天进京赶考的盘缠。剧本里这样写道:

你是我亲家了。你本利少我40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于你十两银子做盘缠,亲家你休嫌轻少。

只是苦了窦娥,七岁便被送到蔡婆婆家做了童养媳。悲剧,也就从此开始了。

形象之二:一个逆来顺受的弱女子

在苦熬中,窦娥长大了17岁,便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了。可是天公不作美,结婚仅一年,蔡婆婆的儿子便病故了,窦娥年纪轻轻的变成了寡妇。但他恪守妇道,没有再嫁,而是一心一意侍候婆婆。

分析窦娥冤里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屈打成招)(4)

有一个赛卢医,也曾经向蔡婆婆借了十两银子,本利已达20两了,蔡婆婆几次催要,赛卢医都推说无钱不还。有一天蔡婆婆又来催讨银子,赛卢医假说去城外的庄子里去取钱,半路上,赛卢医拿出一根绳子,要将蔡婆婆勒死,以赖掉这笔账目。正巧张驴儿和他的父亲在此路过,便救了婆婆。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驴儿父子也不是好人,当听了蔡婆婆的家庭情况介绍后,张驴儿就想让父亲娶蔡婆婆,自己娶她的儿媳。蔡婆婆没有答应,张驴儿就想勒死蔡婆婆。

分析窦娥冤里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屈打成招)(5)

出于无奈,蔡婆婆只好让张驴儿父子到自已家中一起生活。回家后,蔡婆婆对窦娥讲了事情经过,说不但自已答应嫁给张驴儿的父亲,而且还答应把你窦娥也嫁给张驴儿了。窦娥听后,顿时翻了脸:

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

窦娥的态度很坚决,平日十分孝心的她,这次却一反常态,断然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但她毕竟是个弱女子,既然婆婆已招张驴儿父子来家一起生活,她心里虽然不乐意,但碍于婆婆的面子,也就忍气吞声同意与张驴儿父子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她守住了一个底线,就是坚决不嫁张驴儿。

正是窦娥的逆来顺受,才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分析窦娥冤里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屈打成招)(6)

形象之三:善良的女人

张驴儿本想害死蔡婆婆,在汤面里下了毒药,不料竟被他的父亲误食致死。张驴儿反咬一口,竟说是窦娥投的毒,便将窦娥告到官府。

窦娥虽然遭到酷刑,但始终没有承认是自已投的毒。看来,她的意志还是很坚强的。

戏曲是语言的艺术,人物的塑造,主要靠语言来完成的。剧中,窦娥是这样来表述自己所遭受的酷刑的:

是谁人唱叫杨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虽经千般拷打,但窦娥还是咬紧牙关沒有承认投毒一事。可见她并不是屈打成招。窦娥虽是一弱女子,但内里还是有着刚强性格的。那后来她为什么还承认是自己投毒呢?原因是她的善良,是善良的本性让她放弃了抗争。她的善良,主要还是为婆婆着想,不忍心让婆婆也受皮肉之苦。

分析窦娥冤里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屈打成招)(7)

负责审案的贪官叫桃杌,见窦娥不招供,便说:

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

窦娥的善良,正表现在这里。她见贪官要打自己的婆婆,心中不忍,这才说:

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吧。

酷刑,没有使窦娥屈服,是善良的本性,让她违心招供。她紧咬的牙关,渐渐松驰下来;心中最柔软部分,让她说出本不想说的两个字:我招!

窦娥的善良,还表现在她去法场的路上。当刽子手问窦娥:

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窦娥回答: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就在去法场的路上,窦娥还惟恐婆婆看见自己会伤心,还央求刽子手从后街走,不从前街过。这种善良的行为,真是令人感动。

文学既人学,戏曲是语言的艺朮。正是由于关汉卿对窦娥柔弱而又刚强、有着善良的心地、多舛的命运的成功的形象塑造,才喚起人们对窦娥遭遇的深深的同情。这是该剧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