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

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古人为什么用“雀行”来表达“跳”?古人们观察到云雀(麻雀)只会跳,不会走,于是在解释跳的概念时,《说文解字》用了“雀行也”来表达。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13课,讲《说文解字》“走”部汉字的最后三个汉字,今天的三个字,现代汉语常用字只有一个“赶”字,这是今天的重点汉字。讲完今天的课程,我们的《说文》课程进度基本达成了全部课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三个汉字分别如下:

1、趧。读t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趧,趧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从走,是声。”形声字。用于词组“趧娄”,本义是古代少数民族的舞曲名。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趧娄,今《周礼》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爲屨。”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鞮娄氏以乐舞名,非以屦名,康成因革屦名鞮,故为是说,非许意也。《说文·革部》有鞮,《尸部》有屦,如其与郑同义,当载之《革部》‘鞮’下直作‘鞮屦’,而今不然,则不与郑同可知矣,鞮娄为四夷舞曲,故其字从走。《周礼》作鞮乃假借字,鞻则因鞮而增革旁耳“。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1)

(少数民族舞蹈)

徐灏先生这段话说得较为清楚,分析了郑玄(“康成”是郑玄的字)所说的屦名与许慎的舞曲名并不是同字。指出鞻字为什么多了一个“革”字旁,亦指出“趧”就是许慎所说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是舞曲名,不是鞋子的名称。邵瑛的《群经正字》则相对调和:“郑义主于屦,《说文》主于舞。字从革,故主屦言;字从走,故主舞言……为四夷之舞名,义较正大。”但也基本认可趧为四夷之舞较为可靠。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2)

(杭州师范大学里的章炳麟像)

章炳麟的《文始》四:“鞮又孳乳为趧。趧娄,四夷之舞,各自有曲。《周礼》注以为四夷舞者所屝(fèi,古人称用草、麻、皮革做的鞋),然此似与兜离、兜勒同为夷语。”章氏认为趧是由鞮孳乳而生的字,趧娄是舞曲名,《周礼注》指此字为四夷舞者所穿之鞋,趧娄很可能跟兜离、兜勒一样,是少说民族的语言。章炳麟先生的说法较合理,当然,这些人之中,他的研究资料最丰富。

趧的小篆写法如图: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3)

(趧字的小篆写法)

2、趒。读音有三个:

(一)tiá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趒,雀行也。从走,兆声。”形声字。本义是跳跃。王筠的《说文释例》:“若云雀行。专指雀之行,则非许君之意。雀能跃不能步,人之跳似之,故雀行乃指人。”王筠的这段解释很清楚,许慎所谓的“雀行”,并不是这个字指云雀行走,而是指像云雀一样行走, 古人观察云雀只会跳,不会走,于是用“云雀行”来定义人的跳跃。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4)

(云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人概用跳字。”徐灏的《说文注笺》:“此谓人之跃行如雀也,与《足部》跳音义同。”《说文解字》收有跳字,此字与跳字同义异形。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5)

(跳)

比如清代梦麟《雉朝飞》:“雉朝飞,其羽灼灼,雌前趒,子后跃。”雉鸡早上飞跳,羽毛闪亮光彩,雌雉在前面跳,小雉在后面跳。

本义之外,还有两义:(1)逃,遁去。《大藏经·永明智觉禅师》:“状同净镜,万像而不能趒形;性若澄言,众相而不能离体。”

(2)高行阔步。清范寅《越谚》卷下:“七趒八<走殳>”自注:“趒,高行阔步。<走殳>,步高不稳。”

(二)tiào。读音出自《广韵》。同“趠”。越。《广韵·啸韵》:“趒,越也。”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五:“《韵英》云:‘趒,越也’”《古今韵会举要·啸韵》:“趒,越也。《集韵》本作趠,今作趒。”

(三)tiǎo。读音出自《集韵》。跃。《集韵·筱韵》:“趒,跃也。”

后两个读音未见应用实例。

趒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6)

(趒字的小篆写法)

3、赶。这个字是现代汉语常用字,但《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和意义并不同于现代汉语。所以要重点记忆。赶的读音有两个:

(一)qiá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赶,举尾走也。从走,干声。”形声字。本义是兽畜翘着尾巴奔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兽畜急走,字亦作趕。”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7)

(赶)

又指马走的样子。《集韵·先韵》:“赶,马走。”

(二)gǎn。读音出自《正字通》,这也是现代汉语常用的读音。用法很多,举常用的说说:(1)追逐,从后面追上。比如宋代张镃五家林》:“多多益辨真难事,半里撑船赶不归。”

(2)急赴。比如,赶飞机,赶火车。追赶。

(3)驱逐。比如:赶苍蝇,赶麻雀。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8)

(赶羊)

(3)碾压,通“擀”。比如:赶饼。

(4)加速、加快。比如:赶时间,赶任务。

(5)碰上(某种情况)。赶上他去省里开会。

(6)驾御。比如:赶马车。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9)

(赶马车)

(7)等到 。跟时间名词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到某个时候才发生,多用于口语。比如杨朔《海市》:“赶我长大一点,抗日战争爆发了”。

(8)赶<走帀>:《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赶,赶<走帀>也。”指急走的样子。

(9)围棋术语。指连续断绝对方棋子的联络。宋代徐铉《围棋义例·诠释》:“打,击也。谓击其节曰打,连打数子曰赶。”

此外,赶是“趕”的简化字。赶的小篆写法如图:

观猎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咬文嚼字古人为什么用)(10)

(赶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13,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