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芒种(二十四节气芒种)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即“忙种”,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忙收又忙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非常忙碌的时间,收获丰收的小麦,种下翠绿的秧苗,希望它茁壮成长,等到秋天收获累累硕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二十四节气 芒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二十四节气 芒种(二十四节气芒种)

二十四节气 芒种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即“忙种”,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忙收又忙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非常忙碌的时间,收获丰收的小麦,种下翠绿的秧苗,希望它茁壮成长,等到秋天收获累累硕果。

抢收抢种留希望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户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作家林清玄在《季节十二贴》一文中这样描绘芒种:“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传承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六月的明亮里,我们能感受到四处流动的光芒。”

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也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也说明,芒种时节是农业生产中的大忙季节。

芒种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增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要利用好天气抓紧抢收。同时“春争日,夏争时”,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抢种秋粮以保证到秋前,作物有足够的生长期。

祈愿安苗祭祀忙

既含收获又含播种的芒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芒种在民间有安苗、送花神、打泥巴仗、青梅煮酒等习俗。

芒种意味着夏季农忙的开始。农民们将麦苗种入土地,自然会希望麦苗能平安长大,到秋天能获得丰收。所以在芒种节气时,从北到南许多农业区都有“安苗”的习俗,其中皖南绩溪县“安苗节”备受关注,安苗节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绩溪安苗节,据说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安苗,顾名思义就是祈盼禾苗平安,五谷丰登。这是一个祈求丰收的节日。在绩溪当地,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民谚:“芒种端午前,点火夜种田;种田种得苦,图过安苗福。”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丰收的祈愿。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一般来说,既然是节日祭祀,就总要有个主神来祭拜一番。绩溪安苗节自然也不例外。这里的主神即是汪公。汪公是隋末农民领袖汪华,也是徽州历史上的名人和伟人。唐武德四年,为保一方平安,他将占据的歙、杭、宣等六州上表归唐,被封为越国公。汪华为官清正,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受到唐太宗及历代皇帝追封,被誉为“生为忠臣,死为明神”。六州各地均立庙祭祀,尊其为汪公菩萨、汪公大帝或花朝老爷。

在南方,芒种时节有煮梅的习俗,而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黄梅营养丰富,可降脂净血、消除疲劳。但新鲜梅子大多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要煮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这多雨的季节,不妨倚着窗口,或与好友同坐,听池塘蛙鸣,闲煮黄梅,品尝这消夏佳品。

保健养生好时节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蚊虫开始孳生,极易传染疾病。

芒种后,湿邪之气逐渐加重。对人体来说,最适宜的空气湿度是40%—60%,而芒种之后空气中的湿度常常大于65%,潮气的增加会让人体感觉明显不适。

在湿热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疲倦、萎靡不振。根据芒种节气的特点,此节气养生保健重在除湿,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尽量不吃牛羊肉等热性食物,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在果蔬中,尤其推崇“瓜族”,如苦瓜、青瓜、冬瓜、西瓜等。夏季还有很多水分充足、营养丰富的诱人水果。

在精神调养方面,应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恼怒忧郁。

在起居方面,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中午最好能小睡一会儿,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以解除疲劳,这样有利于健康。(陶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