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系儿童的特征(反思谱系儿童语言理解)

之前学校有布置一个居家学习的任务,让小朋友们自己整理书包,把书放进对应科目的文件袋,最后装进书包里。这个任务要求拍视频,当时心里还挺恐慌,像毛毛这样办事磨蹭的小孩,在视频的压力下会不会漏洞百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在拍视频之前多练习几遍吧!

先来一个简单的吧,把桌子清理干净,随后把所有的书本摆放在桌子上,先孩子指认是什么书。有些字孩子是不认识的,认读几次后,他基本上能认识是什么书了。他学习过画画,那些美术学具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也清楚。我给他展示已有的文件袋,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和综合袋。自己先做一遍给他看,一边做一边说:“我们要给这些书分类了,语文书放语文袋子,这是数学书,要放数学袋,英语书放英语袋,美术书和美术学具放美术袋,剩下其他的书我们都放综合袋里"。做完之后,再向他提问一遍:“这是什么书?应该放在什么袋子里?”。

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这几本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对于“其他”这个代词不是很理解,我再解释一遍:“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这几本除开,剩下的就是其他的”,但你会发现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很难行得通。语言能力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体现,如果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比较薄弱,这样子的解释他应该还是不能理解,那只能亲自做一遍了!

我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书挪开一段距离,一遍旁白:“把这些拿开,剩下的就是其他”。为了加深理解,我问他:“科学书要放哪儿?”“道德与法治要放哪儿?”,问的次数多了,孩子以为我在考他,以为我生气了,他有些紧张,一紧张就会出错。我说没关系慢慢来。 我又反问他:"科学是数学书吗?不是!它可以放数学袋里面吗?能放语文袋里面吗?不能!那它就是“其他”了,应该放综合袋里",毛毛很清楚这些基础的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很快就能回答出来。

可是很快我又意识到另一个问题,谱系孩子本来就思维刻板、定势,没有那么灵活。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书移开了,剩下的就是“其他”,这件事他可能是理解了,但如果换其他的物品了呢?也许他理解的“其他”就是科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少先队活动。而且很可能他仅理解“其他”就是以上这些书,多加几本他就不知道放哪儿了。

我得给他换不同的物品或者不同的方式来检验。这些孩子能理解吗?如“毛毛吃苹果,其他的给爸爸!”,“妈妈不要橙子,其他的都要”,“除了牙签,其他的都拿走” ,“除了小狗,其他的动物都参加了”,“白色萝卜放盘子里,其他颜色的萝卜放杯子里”(关于这一项还可以让孩子来纠错,如游戏规则是白色萝卜放盘子里,其他颜色的萝卜放杯子里,但妈妈故意把紫色萝卜放盘子里,看孩子会不会纠错说:妈妈你放错了,白色放盘子里,紫色是其他颜色,要放杯子里!)

接下来该自己操作了,首先不要太难以免孩子有畏难情绪,把每个科目相关的物品都放在一起,如语文书和拼音本、写字本放一起,数学书和数学练习本放一起,美术书和剪刀、胶棒、粘土放一起,综合类的书也都是叠放在一起的,各科的袋子也是按照书的放置顺序放好的,这样毛毛可以比较轻松的完成。也确实如我预料的那样,孩子不需要太多的寻找就放好了。练习几次之后就要加大难度了。

把各科目的书、作业本以及学具全部混在一起,袋子的顺序是打乱,让孩子把对应的书和作业本或者学具放进对应的袋子里,这个过程孩子需要视觉搜寻、仔细核对,判断分类,最后再放进去。孩子会粗心地将夹杂在综合书籍里的英语书也放进了综合袋子里,最后书放完了却发现还剩下一个英语袋子空着,我问:“英语书放哪儿了?”,他不记得了,不得不在各个袋子里翻找英语书。一开始孩子的速度是慢的,尤其是我说要拍视频上传,他显得很紧张,他很想快点但又怕乱,多次练习之后终于正确率和速度都提上来了。

动手操作之后,我就让他自己表达,我们是整理书这些书的?他记得很清楚:其他的书放综合袋子里,科学书放综合袋,心理健康也放综合袋。再后来他大概也能表达完整的思维: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其他的都放综合袋子里。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是也值得高兴啊。思维的流畅性和完整性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打通的吗?对于这类孩子,能顿悟的人还是很少吧。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面试的一个小朋友,他沉迷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比较难介入,语言大多是短语式的需求性的语言,认知理解也比较基础。我和他做了一个项目:听到老师说4就拍手,老师说其他数字就不动。孩子是不理解这个语言指令的,后来我示范了几遍之后,孩子居然好几次在我说到4之后拍手了。那孩子是真的理解我的语言指令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他只是在视觉上记住了我是怎么做的,因为他有基本的模仿和跟随能力,但是在听的方面,老师说的语言信息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入过他的大脑,就更别提大脑加工然后输出信息了。

关于视觉理解的提升,我可以做一些视觉提示,如在一张纸上写上4,在另一张纸上画上拍手的图。先让小朋友表达“这是4,这是拍手”。演练的时候老师拿出4,小朋友拿出拍手的图。多次后,老师拿出4,小朋友做拍手的动作。再然后老师说4,小朋友拍手。这样下来看似小朋友学会了,但是小朋友只是熟悉了这个游戏的规则,或者说行为的套路,整个流程更多的像一个条件反射,但是对于“听到4就拍手,听到其他的就不动”这句话他还是不理解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句话没有进入他的大脑,所以我应该让他注意到我说的这句话。如果他能够把我说的这句话复述出来,那说明信息进入他的大脑了,接来就可以进入加工的流程,这句话结合上面做的由视觉提示到视觉撤销的流程,多次练习后再表达出来,或许他就真的理解这句话了。

昨天晚上看抖音直播,主播有提到主动眼神和被动眼神的区别,说到机构里那些掰脸或者端下巴使孩子对视的情况,我还是比较认同他的观点,一方面我们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是有各种障碍,可是他也有自尊,掰他的脸或者端他的下巴,他会觉得不舒服不喜欢;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也都被动眼神,而不是主动关注的眼神。主动性和内驱力能塑造出来吗?太难了!我想需要爱和很多方法吧。

谱系儿童的特征(反思谱系儿童语言理解)(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