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余庆开头的上联(天下第一联新年纳余庆)


今日赏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应该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关于春节的顺口溜了!

中国人过春节,有两种说法:一是“一进腊月便是年”!“腊月”就是祭祀月,“腊”本是古代的一种祭礼!

再一种是“一过小年便是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大年三十是除夕,正月初一是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年过完!故有“老李老马歇十六”的俗谚!

在上述顺口溜中,遗漏了一种很重要的过节活动:除夕日,除旧布新贴春联!

说起春联,就不能不提,我国古代的第一副春联——由后蜀主孟昶亲撰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纳余庆开头的上联(天下第一联新年纳余庆)(1)


按照最基本的联则,这副春联并不工稳!因为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词性不同:“庆”是动词,而下联的“春”则是名词!

这副春联,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具有开先河、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元旦(中国古代称春节为“元旦”“元日”)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

据《山海经》记载,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这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方的鬼门。神荼、郁垒见有恶鬼,便把他们绑去喂虎。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视作降妖除魔的“门神”。

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这副对联之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变成作者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一种特殊文体,这便是“春联”的开端。一般认为,联语始于五代的后蜀。

孟昶所书的这副春联,仍然是题写在桃符上的。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认为,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字面上看,“新年”和“嘉节”都是偏正关系的合成词,意同:新的年节,美好的节日。


“纳”是动词,“享受”之意,“纳福”“纳凉”之“纳”即此意。“号”可以是动词,可以是名词。世人多以为是动词,“预示、意味”的意思。但“号(háo)”作为动词,只有“号叫、哀号”之类的用法,是“叫唤、大声哭”的意思。

愚以为这里的“号( hào)”作名词解更为合适!意思是:这个佳节的名称叫春节;春节一到,春意便常在了!

“余庆”对“长春”,虽不很工,但寓意绝佳。现在我们常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庆有余”从“纳余庆”衍化而来,但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前者是庆贺有余钱、有余粮等等;后者则是“享受先代为后代遗留下来的福泽”,系从《易•坤•文言》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演化而来,与“积得阴功”意义相似,是因果报应的通俗表达。

对联的上乘之作,自然是工对、严对。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有一些奇联、佳联,并不以文害义,为追求形式的工稳而牵强附会。后蜀主孟昶即兴撰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为中国历史上对联王国里的第一副联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工稳与否,苛求不得!

关于这副春联,有四种说法:


一是《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二是《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余庆,圣祚长春。’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按此说,则联语为“天降余庆,圣祚长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三是《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注: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四是《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

明清以来,一般都采用最后一种说法。“末年”,指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

从语意来看,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有趣的是,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后蜀的都城成都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自己的生日——农历二月十六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天下竟有这样巧的事?莫非是后人杜撰附会?

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