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道具(微史记武则天的)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道具(微史记武则天的)(1)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剧照

最近,巴西国家科技研究所尝试通过3D打印技术,让毁于9月大火灾中的巴西国家博物馆部分藏品“起死回生”。馆藏的埃及木乃伊是最早进行3D数据采集的藏品。

自有“火”之日起,便不可避免地有了火灾。在中国历史上,类似巴西国家博物馆这样的火灾,其实不止一件。

天气寒冷、风干物燥,冬季正是火灾高发的季节。本期“史说”,邀请到中国消防协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住建部防灾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钟委,请他给我们讲讲古代失火和防火的那些事儿。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臧磊

孔子屐、刘邦剑、王莽头

三件异宝全毁于一场大火

钟委老师对古代火灾史颇有研究。据他介绍,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火灾,发生在公元前1213年之前。甲骨文上记录,当时商王武丁占卜,占卜的结果是有两个地方在十天内会有灾祸发生。果然,在第六天,其中一个地方就发生了火灾——当地一个奴隶在夜间放火烧了三座粮仓。

从这次火灾起,到今天为止,发生的火灾不计其数,其中类似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火灾事件也不止一次。如梁元帝萧绎,在国之将亡之际,让舍人高善宝焚烧他的藏书楼,14万卷珍品被烧得一干二净。为什么焚书,他说:读万卷书,犹有今日,故焚书。

钟老师说,火灾的酿成有多种原因:战争、人为、雷击、自燃等等。西晋年间的洛阳武库大火就是因自燃而起。

据《晋书·五行志》: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闰十月庚寅(初四)日。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固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

“武库者,帝王威御之器所宝藏也。”为何会将累代异宝藏于武库?大概是因为这里警备森严,不易失窃。从这点看,武库除了武器库的功能外,还相当于是一个隐秘的国家博物馆。

被毁灭的三件异宝中,最具传奇色彩是“王莽头”。

王莽生前就遭遇过一次大火灾。他本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早年还是以孝悌德行著称。公元8年,他突然篡位,创立新朝。这个朝代存世仅14年。在这14年间,王莽将国家经济搞得一团糟。民间先后有赤眉军、绿林军大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未央宫,少年朱地、张鱼等人放了一把火,烧了未央宫。王莽避火,再三逃窜,最终在沧池被杀。商人杜虞将其首级传送给时在南阳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将王莽的头悬挂于宛城街市上示众。这颗头后来便被历代皇帝收藏于宫内。

可是没想到,在他死了270多年后,又再次遭逢大火。这次真的是尸骨无存。

钟老师介绍,这场洛阳大火,张华在《博物志》写到过:武库积油万石,自燃引起大火。令人惋惜的是,当时政局不稳,张华在朝中有死敌,他误判这次起火是敌人阴谋所致,故此先是让人固守,再去救火,错失了最佳救火时机。累世异宝全数被毁,这里面也有张华的责任。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道具(微史记武则天的)(2)

大火烧了通天大佛

武则天被迫下了罪己诏

钟老师介绍,与今人不同,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平低下,无法解释突发性火灾的原因,认为冥冥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操纵着火。当国君的行为不失规范时,它就让火造福于人;当国君的行为有失规范时,它就让火降灾于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由天道、星相和鬼神等一系列思想组成的火灾认识体系。这种观念直到民国仍然存在。真正揭示“火”是什么,要到清末民初,西风东渐之后。那时候的人,才知道“火”原来是氧气的燃烧。

正是出于迷信思想,在古代,如果遭逢大火,国君往往要自谴,下罪己诏。公元前46年,茂陵白鹤馆发生火灾,西汉元帝专门下了罪己诏。这是中国历史上因火灾所发的最早的罪己诏。

前几年,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热映。那尊高大的观音像被梁家辉扮演的沙陀人为推倒毁掉。事实上,武则天确实造过一尊大佛,而这尊大佛事实上是毁于一场大火。武则天因此也下了罪己诏。

公元690年,武则天当了皇帝。她令内宠薛怀义主持兴建“明堂”。在明堂背面,又建一座天堂,高150米,安放一尊大佛。这大佛仅一小指就能容纳数十人。

到了695年的正月十五日,武则天要在明堂举行无遮大会。这一天,朝中大臣纷纷前来捧场,但武则天并未到场。薛怀义打听到,武则天当天正和一位新宠寻欢作乐。他大为不满。过了两天,薛怀义在天堂放了一把火,这把火迅速延烧到明堂,“火照城中如昼”,到天亮的时候,天堂、明堂和那尊大佛全被烧光了。

火灾发生后,武则天下罪己诏,承担了责任。她令薛怀义重建明堂。明堂建成后,改名为“通天宫”。武则天还为此改了年号为万岁通天。电影《通天帝国》,就是在此史实上创作改编的。

钟老师介绍,武则天虽然下了罪己诏,但并没有处罚薛怀义。这引起群臣不满,请求法办薛怀义。因为唐朝有专门的消防法规的。钟老师说,中国很早就有消防法规。我国第一条消防法规,出现在距今3600年前的殷商时期。“殷王法”中有一条:“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连在道路上倒灰都不行,因为灰烬有复燃酿成火灾的可能。隋唐以后,出现了“全民消防”的律例,明确规定对故意纵火行为严惩不贷,即便最轻的也要“徒三年”,最重的则“绞”。到了元代,对百姓的日常防火也有明确规定。如“诸城郭人民,邻甲相保,门置火瓮,积水常盗,家设火具,每物须备”;“凡救火之具不备者罪之”。到了清朝时,酿成火灾的,轻者充军,重者枭首。

虽有法规,终因武则天的护佑,薛怀义逃脱了法律惩戒。但他日益骄横,最终为武则天所不容,与太平公主合谋将其杀死,送回白马寺。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道具(微史记武则天的)(3)

宋朝的云梯

一把火烧掉大半个皇宫

宋真宗凌迟放火者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四月,宫内突发大火。

这场火,还烧出了皇宫,连带中书省、门下省等部级办公大院都烧着了。因火势过大,还形成了火焰风暴,差点把人吸进去。

宋太祖平定诸国后,便将他们的国库财物都搬运到开封。宋朝每年的收入和外国的进贡也都归入大内。他曾感叹过,这么多财物,什么时候能用完呢。

火灾发生后,宋真宗命人将这些财物搬到安全的地方。不料大火延烧,风势陡转,引燃了这些财物。一时烟焰冲天,救者不能措手,好不容易抢救出来的左藏库财物全都没于火中。

事后统计,共烧房屋2000余间,烧死的宫人不计其数,光救火而死的就高达1500人。宋真宗的私房钱、宝库以及万余卷图书烧之殆尽。

大火发生后,宋真宗对一位老臣说:太祖、太宗两朝积聚的财物,我不敢随意耗费,没想到全烧光了,痛心啊!

然后,他很快查明了火灾原因:荣王宫掌茶酒的宫人韩小姐,与亲事官私通,盗窃珍宝玉器。事情败露后,荣王的乳母决定处罚他们。但此时,韩小姐决意放一把火,以便逃出宫去。

韩小姐被抓回后,宋真宗亲自下诏:砍掉手足,示众三日,凌迟处死。荣王管束下人不力,难辞其咎,被贬为端王。

在事后处罚方面,宋真宗首先给自己下了罪己诏,然后专案查办,须斩决的相关责任人多达数百人。还有受到其他处分的,有一位崔姓记室参军,就因有组织扑救工作不力而遭贬谪了。

大宋定都开封是在960年。经过50年发展,已然是个大都市了。在这50年里,发生大小火灾十数次。这不能不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钟老师介绍,从现存资料看,火灾发生之时大宋是否有“潜火队”——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机构,还不能确定;但史料显示,那时的确是有专业消防人员——仰探火军人和员僚指挥使。要到100年后,才有“潜火队”明确的文字记载。汴梁城内,“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瞭望。”一发现哪处起火,马上驰报,即由“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

宋代,很多城市里都设置了望火楼,楼顶有两人值班,发现城中有火情就及时报告,以便官府组织救火。望火楼,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

有宋一代,北宋大火44次,南宋大火73次。这些火灾为后世立了教训,甚至改变了后世皇宫修建的格局。

钟老师介绍,离宋不远,明代皇宫就有了防火墙。盛放皇帝銮驾仪仗等器物的仓库均要沿护城河设置。每隔7间房屋空出1间,并将这间房屋的四壁砌成无门无窗的砖墙;然后,在房间内充填三合土直到顶部,用夯压实最后封砖盖瓦。这样从外部看,是一间无门无窗的房屋,从内部看,却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墙。

而在民间,马头墙是古代防火分隔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安徽的民居中高高的马头墙,就是明证。

此外,从商代起宫廷里就开始设置水缸。明朝时,在宫廷里铸造金属大水缸,缸内可存水1000多升。到了清朝,宫里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每天安排太监往缸里挑水,冬天为了防冻,还要给水缸戴上棉套,并用炭火给水缸加温。由于此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

钟委老师介绍,就目前史籍上的记载,火灾绝大部分发生在城市。而随着取火越来越方便,爆竹、烟、打火机、电灯等日常用品的普及,火灾越来越多。历朝历代的火灾统计数字也说明了这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防范火灾的发生。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