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和楚国交战死了多少人(晋国六卿8)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国六卿的变更与其中的矛盾和斗争为主,主要从各卿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展开,而对于晋国争霸历程以及国君为政举措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国四次伐郑,郑服于晋。而从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晋楚两国为争夺郑国,先后爆发了北林之战(今河南新郑市境内),柳棼[fén]之战(今地不详)和颖北之战(今河南禹县北);楚国在公元前608年的北林之战中击败晋军,而晋军在公元前600年的柳棼之战和公元前599年的颖北之战中,击败楚军。郑国认为:“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强服楚,晋强服晋。这就引发了晋、楚为争郑而爆发的邲[bì]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次亲率楚军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再次救郑,双方对垒于邲(今河南荥阳市东北)。郑国为摆脱遭受晋、楚交攻困境,择胜者而从之,企图策动两国决战。

严峻的形势令晋军阵营中的人们各抒己见,分成两大派:

主和派:执政荀林父、以及士会、郤[xì]克、赵朔、栾书等诸多卿大夫,他们一致认为楚军气势如虹,晋军不宜与之决战。

主战派:中军佐先榖[gǔ],及赵同、赵括等人,他们坚持,出征就是要找对手打仗的,打赢了回国领赏,就算战死也是条好汉。

这次争论实为晋国新老贵族的一次摩擦,是荀氏家族(荀林父、荀首)崛起与昔日赵盾内阁成员(先榖、赵同、赵括)的口舌之争,其争论的本质却已超越战争本身。先榖、赵同、赵括之流太过刚愎,导致晋国如此不和,又如何与楚国决战呢?

先榖对于退兵嗤之以鼻,并率领所部擅自渡河,荀林父闻讯后,无奈率全军跟进,晋军被先榖毫无准备的拖入战场。本就乱得像一锅粥,晋国人当中又钻出个捣蛋派:赵旃[zhān]与魏锜(魏寿余之子)。赵旃、魏锜一个求做卿,一个求做公族大夫,都没有得到,所以心怀怨恨,想要使晋军失败。二人借口出使楚营,向楚军求和,荀林父欣然批准。赵旃、魏锜前往楚营不但向楚庄王宣战,而且在楚军阵前出丑卖乖。楚庄王大怒,率领楚军追杀二人。不久,孙叔敖(楚国令尹)号令全军向晋军发动袭击。

荀林父还在中军大营中徘徊,只闻排山倒海的声势和近处兵荒马乱,荀林父不禁一颤。手下人报告荀林父:楚军发动了突袭。荀林父大惊失色,号令三军:“率先渡过黄河者有赏!”这道糊涂军令,让晋军连阻击敌人的可能性都没了。晋兵一窝蜂地向黄河岸边涌来。

晋军输得一败涂地,除开上军表现尚可外,中军、下军都遭重创。

在晋军的溃散中,晋下军大夫荀首之子智罃[yīng]被楚大夫熊负羁俘虏。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锜驾车,向楚国反攻。下军士卒也多跟随,去寻找智罃。在反击中,射杀楚国大夫连尹襄老,俘虏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荀首的反击虽为救援其子,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掩护晋中、下军渡河的作用。

晋军回国,荀林父请求晋景公赐其一死以谢罪,晋景公正欲同意,士渥[wò]浊反对,认为杀死荀林父会使晋国进一步衰落,晋景公赦免荀林父之罪,命其官居原职。其余诸卿皆作深刻检讨。

公元前596年秋,也就是邲之战结束的第二年,时任中军佐之职的先榖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居然招赤狄攻打晋国本土。后事情败露,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岂容有如此引狼入室之举?先榖在邲之战擅离职守以及此次通敌卖国,二罪并罚,杀先榖,灭先氏。

先榖倒台后,诸卿职位依次提升。正卿荀林父利用手中职权,将弟弟荀首拉入六卿,智氏首次入六卿,为下军将。时六卿将佐如下:

晋国和楚国交战死了多少人(晋国六卿8)(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