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味道乡土散文(我们村的老人们)

文:孙乐华

年轻人外出务工,为了改善生活,慢慢心性野了,除非逼不得已的事情,诸如春节、诸如特别亲的人家有红白的事情,一年回来也就屈指可数了。所以,现在的很多村庄,其实主要是老人在守着那块曾经流满汗水的土地和辛苦撑起的家。我们村也不例外。

老家的味道乡土散文(我们村的老人们)(1)

乡情散文:我们村的老人们

由于村里年轻人少了,整个村子远远看着,显得夕阳下,有点孤单,烟囱里冒出的轻烟,也不再是袅袅,而是稀疏苍茫。

因为这些老人作为邻居相互知根知底,一起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彼此因太过熟悉,也极易产生扯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多与过去困难的日子和贫瘠的土地、困乏的收入有关。

一个老人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动荡、瘟疫、困苦、有的还经历过战争,但也都经历过40年改革的浪潮。每每回忆起过去国民党怎么坏,共产党来了,分田地,成立互助组、初级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一直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每一次土地上的变革,他们或许不知道多少政治意义,他们总是用自己的言语来表达其中的欢乐与悲伤,支持与困惑。他们打心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打心底里世世代代跟党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在黄土地上辛勤耕作。

老家的味道乡土散文(我们村的老人们)(2)

乡情散文:我们村的老人们

男人作为生产队里主要的劳动力,一家之长的领导地位,很少有人撼动。可现在我却发现,村里的土地却是妇女们伺弄着。房前屋后,河边路沿,几乎很少有空地。骨子里对土地的爱与执着,让他们在劳动中收获着幸福。

就说我娘吧。八十岁的人了, 没有活时,什么毛病都有了,一说家里地里有活,便行动迅速,青春的那股子干劲又上来了。只是力气大不如前,人不服老不行啊。但,依然不舍得让我干活。打药、掰玉米、种花生----样样能干,让我们这些五十岁左右的人都自叹不如。一辈子爱劳动也许是不得不劳动终生,都是为了改变生活,当然他们的心思都在儿女身上。

农村人闲暇之时,就是各种矛盾涌出的时候。平时忙于干农活,谁也顾不上那么多闲事。可一到农闲,吵架的、斗殴的,今天婆媳吵、明天父子打,后天邻居闹是常事。但吵过闹过之后,遇到村里的大事情,大家又到一起,有说有笑,即使有的不搭理,也在不苟言笑中把事情办完。这也许是最原始最淳朴的人际关系?!

农村里,矛盾最大的都是因为土地。耕地时,往往先找两家的地垄沟,看谁占得多了,耕地偏了,先慢慢说,随着心里的气多,互相不让,由吵到骂,由骂到打是常有的事情。有的温和的,就最多是说一说,至于另一家耕的多少,并不真实较真。再一个是宅基地,前后左右的邻居,平时关系很好,可一旦需要宅子上盖房或者植树,若遇到不想让、或者贪点小便宜的邻居,估计大小战争一定会爆发。这些都是承包以后,出现的一些小的现实问题,却是农村人最要命的话题。因为祖祖辈辈对土地的感情太深,所谓人死入土,落叶归根,都是对土地的无限眷恋与生死相依。

老家的味道乡土散文(我们村的老人们)(3)

乡情散文:我们村的老人们

老人爱回忆,过去的事清清楚楚,包括细节的东西都能讲个子丑寅卯来。这也成了老人聚在一起说不完的话题。什么公婆对她不好了,生产队长苛刻了,什么哪个女人尖酸了,哪家孩子败家了。但说得最多的是自己自从嫁到这个家,怎么受罪了,怎么把几个孩子拉扯大的,现在儿媳妇怎么怎么了----每次回村,听到老人们这么多的话题,我都不知如何对接。他们那一辈缺少受苦受罪的人,儿女一大堆,生活相当苦,养儿育女,孩子却让她失望。有时候让人忍俊不禁,几个人都耳聋了,各自说着自己的话题,对方偶尔答一句,根本不是同一个事情。真是人老了,回忆无论是苦还是乐,说出了心里的话,对她们来说,就是一种解放,一种快乐。

每次听到《白发亲娘》《父亲》《父老乡亲》等就会想起村里的逝去的和正在成为老人的叔叔大爷,爷爷奶奶们。岁月的沧桑,让他们渐渐失去青春的活力,含辛茹苦一辈子,最后牵挂的还是儿女,还是这片热土。

辛苦一生、挚爱家人,眷恋土地,难舍亲情---这就是我们村,也是脚下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老人们共同的值得我们敬仰,记忆、传承的情怀与精神!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