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准很准(音准真的那么重要吗)

【作者】凤凰于飞

【来源】本文始发于微信订阅号“乐玩音乐之家”,本人为订阅号编辑。

【缘起】我们就是几个喜欢音乐的家长,从小白学起,致力于“在玩中探索以家庭和社群为主的儿童音乐教育”。记录下这个过程一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另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更多的人能深入思考儿童音乐教育。

【地点】天津中北镇及周边

音准很准(音准真的那么重要吗)(1)

彩色儿童木琴

一、讲2个亲历小故事

先讲2件本人的真实经历。因为时间太久难免在细节表述上有误,如有不妥都是我转述的问题,与讲述者本人无关;如觉有益让我们一起感谢文中提到的每一位仙女。

闺女在幼儿园大概是中孩子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电子琴的试听课。进门一看讲师好眼熟,仔细回忆后才想起来是之前在附近参加过的某个“儿童情商”培训机构的讲师。当时我还暗想:这个幼教培训行业的跨界门槛如此低呢?

等家长都差不多到齐了以后,讲师开始介绍。她并不是一上来就介绍自己的机构和课程,而是问一个现在大家都很熟知的问题:在座各位家长为什么想让孩子学习音乐?等家长抛出五花八门的回答后,讲师并没有延续刚才的话题,而是轻描淡写之后转而带入培训机构的课程介绍。说得很多,其它内容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我认为比较关键的2点:

  1. 电子琴作为孩子学习音乐的入门乐器比较合适,因为电子琴属于键盘乐器,音准较好,易于帮助孩子培养音准……当时听到此处我深以为然,因为生孩子之前我曾学过一段时间的古筝,知道弦乐器比较容易跑音,而且因为拨弦后左手按弦的力度不同一根弦上能做出好几个音来。
  2. 另外提到孩子学习乐器越早越好,有利于练就童子功之类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虽然当时她说的时候我也频繁点头表示认可,但并没有立刻报课。一方面因为上课地点太远,另一方面我也想要多方考察一下。

当时我自己虽然对乐器还没有太多了解,但因为心存一份向往,所以比较关注孩子的音乐教育。回到了孩子的幼儿园后我特地观察了一下,发现教室里并没有钢琴或者其它常见乐器,只有一楼活动室有一架钢琴。因为我们当时上的是一所教育理念我非常认同的华德福幼儿园,于是就带着心中的疑惑找到园里资历比较深的老师,想了解一下情况。结果老师给出的说法与培训机构大相径庭。大意如下:

  1. 钢琴属于键盘乐,音准比较确定,不太适合幼儿园这个阶段心智还比较梦幻的孩子。反而音准不是那么确定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班里会有华德福体系的乐器(名字我没记住,小小一套听说也是好几万)。另外班里老师也会给孩子们弹奏一些弦乐器,比如尤克里里、吉它之类的。
  2. 我又继续问:那乐器不从小接触以后会不会落后于人?老师回答说:这么大的孩子其实并不适合学习乐器,而是主要是通过身体去感受韵律,所以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唱歌、做一些韵律游戏……,然后就举了幼儿园几个会玩各种乐器的老师做例子,说她们都是当老师以后才开始学习乐器的,现在都玩得很好……

当时听完后,我对于不同立场的人关于幼儿音乐学习的理解差异如此之大真是相当惊讶!而且将信将疑。如果听从培训机构的说法,那么学习电子琴真是非常合适,而且宜早不宜迟;但如果听从幼儿园老师的观点,反而要避免太早让孩子“学习”音乐,尤其是键盘类乐器。

到底听取哪种说法呢?我其实并没有再深入去研究以及多方求证,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对幼儿园的信任,觉得与其听从一个跳槽门槛如此容易的培训机构的观点,我没有理由不信任一个10多年专心致力于幼教领域的资深老师。所以我坚定地选择认可幼儿园的观点——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培训”和“教育”的视角差异。

又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园办了一次主题大概是“孩子音乐学习”的沙龙,看到通知后我赶紧报了名生怕错过。

活动现场摆了很多种乐器,主持老师还带领参加人员体验了一些韵律游戏,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真的是非常新鲜有趣。待热身活动结束后就进入了主题——老师请出了当时园里的2位妈妈作为特邀嘉宾讲述了自己关于音乐学习的看法。

第一位家长讲述了自己从小学习钢琴的经历。大体内容一般人都能猜到,就是学习钢琴的过程不太愉快,也曾尝试别的乐器但一进入到考级的通道同样会产生类似的不愉快,所以钢琴考完级后就不怎么弹了。等成家后再想弹的时候,邻居老太太嫌吵总来找。直到后来接触了莱雅琴才发现这个乐器非常适合自己……

第二位家长是音乐学院教授钢琴的老师。她讲述自己年轻的时候曾教3岁多的孩子弹钢琴,结果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很痛苦。很多年过去了,她再回头看当时就发现,其实孩子大一些后再学钢琴一点都不晚,而且3岁的孩子学3个月的东西,可能7、8岁的孩子3天就能学会……这位家长的孩子当时也在幼儿园。沙龙散场后我还听主持沙龙的老师叮嘱她:千万别着急让孩子学琴,现在还太小……这位家长点头表示认可……

这件事是我第二次意识到,原来“技能培训”和“教育”真的是两回事。作为音乐学院教授钢琴的老师在技法层面肯定是超群的,但在教育层面却仍然要听取教育工作者的意见。

二、问题很多,但只讨论一个

上面2个小故事除了让我发现“培训”和“教育”的不同外,其实还涉及到好几个音乐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

  • 小孩学习乐器是越早越好吗?
  • 学前的孩子接触乐器的声音有什么要求?
  • 学习乐器一定要考级吗?
  • 只能学习一种乐器吗?
  • 过早让学前的孩子去学习钢琴结果鸡飞狗跳,到底是谁的问题?
  • 孩子学习音乐应该从感受入手还是从头脑入手?不同的切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 ……

我相信不同的人会从故事中看到不同的问题,但结合我们第四次课程的内容我只想讨论一个问题:音准真的那么重要吗?

三、音准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次课上宇文老师就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讲到自己陪伴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的趣事,比如:

  • 自己的儿子唱歌也经常跑调,但他不会去刻意纠正,最多再正确示范一次,然后就任孩子开心地唱,跑调也没关系;
  • 还讲到画画,说儿子经常画出一些不成形的、连他也看不懂的东西,但即便这样也很好,没关系。反而可能让他焦虑的是孩子每次都只画“大炮打怪兽”;
  • 提到绘本,说自己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是不按字念的,随机看图编。刚开始孩子很诧异但后来慢慢接受了爸爸的方式,而且自己也敢大胆地讲绘本了;
  • ……

宇文老师说他就想让孩子知道歌可以“随便唱”,画可以“随便画”,绘本也可以“随便讲”…………这个“随便”之下体现的其实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呵护。其实老师不仅在自己孩子教育上如此,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反复灌输一个理念:去除评判,包括对自己也包括对别人的。

键盘乐的音准真的很准,比如钢琴每一个音都现成地摆在那里,所以特别适合用来练音准。确实很多乐器都不是这样——比如弦乐很多音需要左右手的配合;吹奏类乐器如箫同一个孔吹奏的力度不同音高就会不同……不管怎样,这都是不同乐器各自的特色,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但对于音乐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真的需要那么执着“音准”吗?

四、太执着音准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有个关系不错的朋友说自己儿子唱歌总跑调,现在她也在反思孩子的音乐教育问题。有一次正巧我带这个朋友的孩子出去。我说你唱首歌吧!小男孩不好意思地说:不唱,怕跑调。虽然这么说但其实小家伙挺想表现的,最后还是唱了。我觉得蛮好听的,唱完我和闺女都热烈鼓掌!别的不说,单就凭这份勇气就值得掌声鼓励。

我记得当初给孩子报名幼儿园去参观的时候,园长提到孩子画画的问题就曾坚定地说:我们这里肯定不会允许老师先画出一个范本然后让孩子照着画的情况出现……当时我还不太理解,画画不就是为了画得像么?后来才明白是为了保护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一个是画画一个是音乐,但我认为道理都相似,就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模仿的像反而可能带来“禁锢”。

其实评判太多首先带来的不一定是“纠偏”,很可能先造成“遏制”——虽然我自己带闺女唱歌也偶尔犯这个错误。干任何事情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首先是得愉悦自己吧?如果我们并不是从小立志要当歌唱家,那么唱歌第一目标难道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吗?如果周围都是评判的声音这个通道很可能就先自我封闭了。如果平时都很少唱或者不唱歌,那何谈音准?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爱戴出道。我们宿舍一同学跟我说:她的歌一般人接受不了。我说我是二班的,我试试,于是听了她当时的第一首主打歌“彩云追月”。妈呀~当时听完我讶坏了,原来歌还能这么唱?!唱一句拐18道弯,还自诩为“灵歌”,但听多了真的别具一番风味!那这跟原曲比起来算不算跑调?都跑到姥姥家去了吧~但我觉得真的蛮好听的~ 谁说一首歌只能有一种唱法?!我根据自己的气息、情绪、场景……选择我喜欢的唱法为啥不行呢?反正我愉悦自己了~

我在家里唱歌的时候也经常瞎唱,还瞎编词。我闺女总纠正我。我说我乐意,我就喜欢这么唱!她既然能纠正我就说明她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所以关于音准这个问题我一点也不担心。像我生长在小城镇,小时候周围学习音乐的同学寥寥无几,但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偶像,什么刘德华、郭富城、小虎队之类的。从来也没听说过哪个同学唱歌跑调,最多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所以我认为这无非就是一个足够“输入”导致“输出”的问题。听多了、唱多了自然就能唱得像模像样,再加上随着年龄大了对自我要求高了还会极尽模仿。

五、音准仍然很重要

当然贫了半天话又说回来,如果对音乐有更高的追求可能确实需要在合适的年龄进行音准的专业训练。

还记得当时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用IC电话卡在寝室里用座机拨号通话,每一个按键按下去都会有“滴”的声音。我听一朋友说他们寝室有专业学过音乐的同学可以只听按键的声音就能够默写出IC卡上的卡号和密码——天哪!在我这种外行的“耳盲”看来这简直是神技能,但其实对于从小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标配。

六、结语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音准还是蛮重要的,是学习音乐路上不可忽视的,但将音准的重视程度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优先级位置上,则不可避免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学习音乐的诉求——当然,这只是我结合自己经历聊的一点感悟,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足矣了。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