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长管理能力培训专题(高等教育中的管理者)

原文刊载于微信公众号“明德行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上海校长管理能力培训专题?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上海校长管理能力培训专题(高等教育中的管理者)

上海校长管理能力培训专题

原文刊载于微信公众号“明德行知”

郭诗琦.高等教育中的管理者[EB/OL].https://mp.weixin.qq.com/s/2pquQTU7vUe-I1anpwfHbg.2019-03-26.

文稿整理人:郭诗琦

研讨专题:高等教育中的管理者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者 角色担当 个人素养 权责不统一 科研与管理

01

角色担当

问题一

你认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角色应当由谁来担任最合适?

回答者:蔺含笑 孟宪玲

观点:

由兼备专业的教育意识与管理意识的专家担任管理者。通过成立教授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实现管理;或者对教育者进行管理培训、对管理者进行教育培训,通过这种“转变”培训,使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兼备教育意识和管理意识,以实现更合理的管理。理由如下:

(1)行政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应是辅助作用,但目前的管理偏重行政,喧宾夺主,使学校的定位偏离学术,也不符合师生等管理对象的需求,产生各种矛盾;

(2)专门的教育者与专门的管理者视角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在高校管理上都会出现偏差,只有兼顾两个方面,才符合“教育管理”的要求。

点评: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主要遵循行政逻辑,彰显的是行政权力和党委权力,使大学办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也是提出本问题的缘由和意义。同学们的想法倾向于由党委团委等放权给专业人士,实现管理的专业化。(笔者向蔺同学再三确认她所提出的“专家”究竟是单纯的专业教授还是兼备教育、管理基础的综合者,得到的最终答复是后者,因此将其观点和孟同学的观点整合。)

“管理专业化”是具有现代性的管理的特征之一,这一观念要求管理人员兼备管理能力和该领域的专业水平。理想状态里,这样的人才能够通过自身的高管理能力和高专业知识,制定最优的发展与管理策略,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但笔者认为,行政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分量,可能依旧会影响对“专家”的鉴定,造成类似“合适的进不来、进来的不合适”等状况。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专业化”,还是得先改变现今高校里的结构。

02

个人素养

问题二

你认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个人素养?

观点总结与点评

回答者:王晓旭 薛晨 高冰月

观点:

(1)岗位意识。尽快解决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不属于职责范围的要耐心解释,并引导学生去相对应的部门;

(2)服务意识。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于广大师生的需求,特别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角色意识。对本人在学校、处室中的地位、作用、职责有个清醒的认识,尊重他人,不抬高自己的地位;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

(4)管理能力。管理者需要安排好各级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尽量明确或简化过程,以减少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冲突;

(5)协调应变能力。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够随机应变,当工作繁杂时能够协调好各项事务的关系;

(6)效率能力。我国管理机构比较重复冗杂,应该减少这种重复性,提高效率。

点评:

王同学、薛同学和高同学不仅仅从题目中要求的“个人素养”思考问题,还根据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事务办理的设置、处理事务可能发生的情况等多方面考虑,从面到点、由集体到个人,更丰富了一位合格管理者应有的素养。笔者认为,三位同学提出的个人素养大致上分为两类:“态度”和“能力”,这些也是我们在和管理人员接触时体会最深之处。管理人员端正态度、摆正位置是“打交道”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较强的能力则是提高双方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在此笔者对高同学提出的“效率能力”提出质疑。笔者认为效率其实不是一种能力,也不属于个人素养,它应当是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最终体现的一种状态或者是结果。如果是追求效率并且将其落实到管理者个人,应该是对个人“业务能力”如管理、协调、应变等提高要求。但个人效率不等于组织效率,也存在个人效率高但组织效率低,所以组织结构和制度设计等也很重要,好的设计更利于个人效率和组织效率的提高。

回答者:李亚欣

观点:

如何在工作中保持这种素质更为重要。因为现在大学招收行政管理人员的门槛不低,且入职前也会有相关培训,即使这样依旧出现了学生和教授不被尊重的情况,其根源在于缺少对行政人员的硬性规定,并且教授与学生等人无法反馈自己的意见;就算反馈意见,对行政管理人员也不产生任何影响。这种单向的关系使行政管理人员忽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点评:

严格按照要求讨论的话,问题2的回答其实属于“应然”层面,是同学们期待的理想状态。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往往会被困在思维的笼子里,不断从各角度设想着怎样才算合格、什么算是个人素养。李同学并未直接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但是她从实际出发挖掘到了更深层的问题:高校教育中的管理者,他的个人素养真的不合格吗?沿着这个思路我们会发现,这些管理者其实有一定的素养。那为什么我们还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呢?李同学给出了回答。笔者认为,李同学的回答虽然不切题,但的确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让我们反思“高素质起点的管理者,为何在高校行政工作中堕落成低素质”。尤其是跟企业相比,他们显然缺乏来自上级、服务对象及同行的监督与竞争,“他律”力量太弱,压力和动力不足。

回答者:朱淳毅

观点:

结合所举例子和管理学理论来看,本次讨论的问题仅限于基层管理者,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计划和指令,不能要求他们有协调、变革等能力。中层管理者例如院长等,主要负责日常管理,有一定自主权;高层管理者主要任务是创造理想的环境,进行适当的决策等。

点评:

在出题的过程中笔者更多地考虑了“管理者包括哪些人”“管理者需要做些什么”,而忽略了对管理人员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不同于其他几位同学从答案出发的思维,朱同学首先从问题出发,对此提出了质疑,准确地找到了这一个漏洞。感谢朱同学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考方式: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层、分类而不是简单地以笼统抽象的概念看待问题,会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研究。

03

权责不统一

问题三

如何看待高校中管理者责权不统一的现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或改善这种现象?

观点总结与点评

回答者:钟子扬

观点:

权责不统一的大致原因可分三个:

(1)管理人员的腐败;

(2)制度的漏洞;

(3)政治环境的影响。

结合上述内容,建议发挥学生的作用,立法厘清权责,以学术引领政治。

点评:

首先,笔者对钟同学提出的“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一原因表示认同,教育往往受政治、经济的影响,独立性相对较弱,所以行政管理的主力军之一是党委团委。但是笔者对“管理人员的腐败”和“制度的漏洞”这两点存疑。“管理人员的腐败”究竟是因还是果?“管理人员的腐败”和“责权不统一”之间具体是什么样的逻辑?我们并未深入研究过,也没有大量资料佐证。责权不统一究竟是因为“制度的漏洞”产生,还是说最初实行这一制度时有意留有余地?比如《高等教育法》确认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是不是设计得责权非常统一?设计初衷是否已经包含了各自的利弊?这一点也有待研究和探讨。钟同学在建议里提到了学生、法律、学术三方面的力量,笔者认为更主要的力量应当是法律。学生作为还未完全踏入社会的边缘人,加之所受到的教育全是封闭的学校教育,受自身视野、能力、角色等的局限,其影响作用其实是相当有限的;而学术也非完全独立,“学术中立”还是镜花水月,往往还是依附于主流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因此学术对制度的推进影响力也很难占主流,“学术引领政治”始终是一种理想。

回答者:陈晟

观点:

将“权责不统一”作为一种事实来讨论,责权不统一的原因是高校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主要分为两部分:

(1)责任归属不明晰:职能部门及人员冗杂,责权分配不合理。

(2)权力分配不均:职能部门权力过分集中、院系自主性小。

解决方法是简政放权,精简职能部门,下放部分权力。

点评:

在此之前笔者并未细究“权责不统一”是主观看法还是客观事实,陈同学对这一概念的细究也令笔者意识到自身思维的不严谨。笔者十分赞同陈同学提出的“精简职能部门”这一建议,机构的臃肿、人员的冗杂导致职责交叉过多,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但是论及放权,在此过程中各部门的职权也会随之变化,这势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且权力的配置存在“上行下效”和“路径依赖”,“简政放权”是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回答者:陈依婷

观点: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下,团委享有权利但没有负责任的义务,可能导致不作为或胡作为;校长有责任但没有足够的权力,存在许多行政或规程上的障碍。因此,建议调整相关制度,统一责权,让高校管理人员在掌握权力的担负责任,提高高校管理办事的效率。

点评:

陈同学联系现实中的校长角色,分析了这一制度带来的不便,认为责权统一更助于实现高效管理。笔者长期以来也存在这样的想法,讨论中才意识到,这一制度也有其存在的意义,比如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和专权。这样一来,责权统一的制度固然有其优势,但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必须建立完善规范的监督体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专权或腐败的滋生,这其中的曲折与巨大成本不言而喻。

此外,陈同学考虑了责权不统一的弊端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却未能对其产生原因做更深入的分析,希望在接下来的讨论中陈同学能更具体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剖析。

04

科研与管理

问题四

在管理职责的重压下,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开始放弃教学和学术,专职做系主任、院长或是校长,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回答者:高冰月 梁文雨

观点:

这种“兼职”现象本不该存在,但这些人的选择无可厚非。

理由:

(1)高校管理者应该是专业化、专门化的职业管理者,由于精力有限,不应兼顾教学;

(2)管理者分为教育管理者及行政管理者,二者各司其职,不该出现重叠;

(3)人各有志,无法评定个人追求与取舍;

(4)个人的精力分配和能力不同。如果二者兼顾,这种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

(5)二选一的做法促进了专职管理,让管理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点评:

笔者和梁同学、高同学的观点大致相同,认为放弃学术专职管理无可厚非,甚至可能提高了效率。我们经常提议说“管理专业化”,让有专业基础的人员进行相关领域的管理以提高效率,但这种提议并不完全成立。以系主任为例,他并不是“专业管理者”、不符合“管理专业化”的方向,因为他是学术上而不是管理上的“专业人士”。但是,系主任这种“双肩挑”的管理人员,实现了教育意识和管理意识相结合,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高效管理”(省去额外人员、了解本系的发展方向)。系主任不仅履行基本的管理职责,而且致力于扩大系的影响力。而且从招聘优秀教师、吸纳优秀生源、制定优质培养方案等方面,非常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用“学科建设”这的术语来讲,更能发现“学科带头人”非常重要,其作用发挥主要应用的是学术而不是行政身份。“系主任”这种角色个案的讨论,让我们认识到“双肩挑”也要区分层次,学校学院等行政性色彩非常浓厚、掌握人财物资源配置大权的岗位,“双肩挑”的弊端较大;而越到学术领域、越到基层,所谓“管理者”越不符合“双肩挑”的典型含义,越趋于“学术管理”和“教授治学”范畴。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704教育学系\

文稿\郭诗琦

编辑\钟子扬

审核\陈何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