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心法王阳明(王阳明心之所向)

若说起孔子、曾国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要提到王阳明,大概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但在历史上,只有王阳明能与孔子齐名,连曾国藩都自愧不如,曾国藩曾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王阳明不仅是曾国藩的指路人,同时还是张居正、梁启超、孙中山、稻盛和夫等许多人的精神领袖。

王阳明是一位宗师级的思想巨匠,他开创的心学不仅改变了明代中后叶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还远播日本、朝鲜等地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哲学。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是一位深通兵法的军事奇才,多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他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用兵神速、力挽狂澜,护国安民,深受百姓敬仰和爱戴。

就是这么优秀的人物,他是怎么炼成的,又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呢?

心学心法王阳明(王阳明心之所向)(1)

01 贵人语迟,抱负不凡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出生在明宪宗成化八年,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一户王姓人家。

这个王家,家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晋朝名人、孝悌楷模王览,王览是“书圣”王羲之的曾祖。

到王阳明这里,他的祖父叫王伦,是一位博学多才、性情恬淡的教书先生。他的父亲王华,是德才兼备的青科状元,在翰林院就职。

王阳明出生后,一直到5岁才开口说话,而一说话就能背诵《大学》等经典书籍,原来是平时常听祖父念给他听,他就完全记下了。

后来,他就在祖父的教导下博览群书,从《论语》《孟子》到唐诗宋词,再到其他儒释道经典书籍,王阳明都如饥似渴地品读,恨不得读遍天下丛书。

就这样,王阳明十岁时,就已经能出口成诗,令众人刮目相看。但是,他并不将这等小事放在心上,他有更远大的抱负。

心学心法王阳明(王阳明心之所向)(2)

有一次,父亲因为他带同伴玩军事演习而批评他,他却反唇相讥,说自己不想做只会读死书的文人,而想做那能安邦定国、济世救民的人物。

还有,在他两次参加京师会试都落榜以后,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痛哭流涕。

他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而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意思就是,落榜没什么可耻的,因落榜而自暴自弃才是可耻的。

在他看来,考取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尽人事、听天命就行,探索成圣的道路、参悟人世间的哲理才是他需要奋斗一生的事业。

02 入仕被贬,龙场悟道

在读书迎考期间,王阳明还做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他想要搞明白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于是就去自家院子里格竹子。每天早上起床吃过饭后,就坐在竹林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竹子,竭尽全力想格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心学心法王阳明(王阳明心之所向)(3)

可最后,却因劳累过度病倒了,也没格出来什么真理。自此,他开始对朱熹学说产生质疑。

后来,王阳明终于在第三次会考时,高中进士迈入官场。在官场期间,他也时刻不忘对心中理想的追求,在公干之余,还跑去深山找奇居异士请教切磋。

王阳明在31岁时,因肺病复发,辞去官职跑回余姚老家休养。他在会稽山上找到一处适合修道的地方打坐静修,却最终因放不下父母恩情而放弃,但这是他的心学与佛道分道扬镳的重要里程碑。

王阳明重新入仕后不久,就遭到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明孝宗驾崩,明武宗继位后,宦官当道,王阳明因为奏疏为言官鸣不平,被宦官刘瑾以皇帝的名义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驿站的管理人员)。

王阳明几经波折终于来到贵州龙场,但这个驿站,却只有一间房子,且早已破败不堪,无法居住。

而整个驿站里,也只有二十三匹马和一个年老的当地小吏。对王阳明来说,他虽是龙场驿丞,但其实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心学心法王阳明(王阳明心之所向)(4)

而且龙场这个地方,杂草丛生,虫蛇横行,瘴气缭绕,当地的少数民族还过着原始的打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好在王阳明无意中发现了一处山洞,相对宽敞,且能遮风挡雨,于是他就在这山洞住了下来。

在被贬龙场艰难困苦的三年里,他虽然总是受饥饿、寒冷、毒瘴所困扰,但也不曾忘记自己的志向。反而更安于读书,静心思过,对心学又有了新的体会。

在一个寂静的午夜,王阳明忽然惊醒,放开嗓门,大声呼喊:“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此刻,他终于参透了生死,参透了天地间的大奥秘,从此便奠定了他在思想界宗师的地位。

03 平定叛乱,反遭诬陷

王阳明结束了三年的龙场生活后,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后刘瑾等宦官被铲除,他的官运才开始走上坡路。

尤其在大明内忧外患的时候,朝廷任命他为南赣巡抚,去围剿当地的凶悍山贼。自此,他的军事才能开始大放异彩。

心学心法王阳明(王阳明心之所向)(5)

王阳明年轻时就对军事特别感兴趣,为此还曾遭到父亲的训斥。但他后来还是认真研究了《司马法》、《史记》、《吴子》等兵书,尤其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最为精细。

王阳明用兵在战术上经常出其不意,但更厉害的却是攻心之术。他先给那些土匪发布《告谕巢贼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随后又派人给那些匪盗送去了牛、酒和布匹等吃穿用品。

他通过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再加上后续的安抚举措,就真的收服了一批决定痛改前非的匪盗,并把这些人编入自己的军队,为己所用。

然后,他才对那些负隅顽抗的山头土匪实施围剿。期间,他还对那假意投降,实则准备抗争到底的土匪头目,以礼相待,确认他实在没有悔改之意后,便果断杀之,以绝后患。

南赣剿匪让王阳明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他的威名远播,但真正让他达到一生事业巅峰的,是智平宁王叛乱。

据说宁王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心怀大志。但他一直对当朝皇帝心有不满,见皇帝整天只顾寻欢作乐,不务正业,还始终没有子嗣,便生了反叛之心。

心学心法王阳明(王阳明心之所向)(6)

可惜,他遇到了王阳明这样的军事奇才,拉拢王阳明不成,反而最后被王阳明活捉了。

王阳明平叛有功,但他的功劳却被皇帝等人抢了去,还被有心人诬陷,说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幸亏有一班大臣力保,他才相安无事。然而,他也因为被猜忌,一直未能入朝为官。

直到嘉靖六年,两广的思田两地少数民族起兵造反,明世宗才又想起王阳明,让他官复原职,平定思田之乱。

但这时的王阳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并不想复出,只想读书讲学,而且他因操劳过度,身体每况愈下,有时还会咳血,大夫告诉他不能累着,要多休息。

但是圣意已决,无奈王阳明再次披挂上阵。但当他平定了叛乱,想回老家与亲人团聚时,却迟迟得不到皇上的返归诏书。

此时的王阳明早已病入膏肓,他预感自己命不久矣,想落叶归根。于是,他不再等皇帝诏书,就带着几个随从踏上了回乡的路。可即便如此,他也没能如愿,在走到南安时,便永远地停止了思考。

心学心法王阳明(王阳明心之所向)(7)

04 写在最后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王阳明这一生,立功、立言、立德,不负黎明百姓,不愧苍天良知,真的是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但是,有些人在他死后,还要清算他生前擅离职守之罪。嘉靖皇帝甚至还下令革去了王阳明的职务,并称王阳明心学为伪学,禁止流传。

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明朝上到宰相,下到普通村夫都悲痛欲绝,数以万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哭声振聋发聩。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就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匆匆来又匆匆去。只有那些无私奉献、不负此生的人,才能在面对死亡时,笑着接纳,从容面对。

而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人,就像他临终前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感谢阅读——

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关注或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