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

谨以此文献给我新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并向已经消失在那片乡野中的母校致以崇高的敬礼!

——题记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

今年春节期间,我参加了一次师生聚会。宴后组建了一个同学群,在同学们的一直力推下我们的初中班主任黄老师变身为同学群群主。接着,黄老师不辞辛劳四处寻访,将失联了几十年的新华村77、78两届初中毕业的同学一个个找到,聚拢到这个大家庭里。

自此,我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微信,查看被我置顶的同学群消息,在黄老师和同学们的早安问候与祝福语中开启新的一天。这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束光,一抹色彩,一份温馨。

因为这个缘故,脑子里常常会显现出母校的样子,虽遥远而模糊,但发生在那里的许多年少往事却清晰而真切。由此,心里又渐渐涌动起一种情愫——想用我这笨拙的笔勾勒出母校曾经的样子,邀同学们一起去探望探望她,重温那段纯真无忧的美好时光。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2)

母校坐落于澧阳平原乡村腹地,地理坐标约在城头山与澧水河垂线之中点再向东一公里处的新华村的中心位置。她的外貌朴素而谦和,主建筑是两排南北朝向相向而立的土砖黑瓦平房,两排平房中间隔着一块长方形空地,这便是我们的校园——教室和操场。

母校没有校门,没有校标,也没有围墙,更没有人造景观,除了北距澧城干主干道较近,东离六支支渠道较近之外,其实连一条与之接壤相邻的大路都没有,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她就那样静静地立在一片庄稼地的怀中迎接她的学子。每天清晨,一个个零星的、三三两两的小小身影从四面八方走过长长的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绕过堰塘溪沟,穿过母校周围的稻田、麦地、棉花地、油菜地,从两排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角上鱼贯而入汇聚到这里,校园里便响起欢快的笑声、清脆的上课铃声、朗朗的读书声。

那时候,我们不穿校服,同学们大多以黑、蓝、灰等纯色布衣为主,大多同学的衣裤上都打着补丁,像点缀着一个个不规则的图案,唯一的标配是胸前的红领巾,那一条条飘动的红,便是校园里最亮丽的色彩。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3)

图片来自网络

印象中坐北朝南的那排平房有三间教室,中间夹着一间老师们的集体办公室,坐南朝北的那排有四间教室,这就满足了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一间教室的分配需求(小学五年,初中两年),两排教室中间还各夹有一两间老师的小单间宿舍兼办公室,每间教室内靠外墙的角落里也有一间大约10平米左右的老师的单人宿舍兼办公室,室内一张床、一张位子(课桌)、一把椅子,就兼备了老师休息、备课、改作业、批卷子的全部功能。

教室的地面是泥土的,内墙由土砖砌成后经过泥巴谷壳糊平再用石灰刷白;每个教室的外墙都有两个大窗户,木框镶嵌着玻璃,推开后用挂钩固定,即采光又通风;教室前面墙的正中挂一块长方形黑板,黑板底下挨墙筑起一方约一尺高的不规则半椭圆形平台,平台上面放一张位子,位子上面摆着教科书、作业本、粉笔、板刷、墨水、尺子等教辅工具,再加一把木椅,就构成了我们老师的三尺讲台。讲台下面是四排位子,每张位子坐两个同学,四排位子也就把同学们分成了四个组。这里便是我们少儿时代坐得最多的地方,也是我们开启心智、了解人类文明、获取文化知识、萌发美好理想的风水宝地,我们在这里和老师们共度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4)

图片来自网络

操场同样是泥土地面的,它既是我们的运动场又是我们的游乐园。做广播体操、上体育课、唱歌跳舞、打排球、舞狮子、比武术、列队放学......这些是学校组织的活动。课间,同学们自由组合的踢毽子、抓子子、跳房子、跳皮筋、打包......一个个灵动的小身影和一阵阵欢快的嬉闹掩盖了尘土飞扬。

那时候的友谊来得很容易,快乐也来的很简单,无需任何通讯工具做媒介,路边捡几粒光滑的石子、用废纸折几个包、砍一节树枝做成一长一短两根小棒、鸡翅膀上拔几根毛扎个毽子、散落的算盘珠子用绳串成串......就能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到一起玩起各种游戏萌生各种友情,甚至在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用列队挤向墙角互相冲撞身体的方式取暖,亦是其乐无穷。

课间十分钟,小小校园便是童心童趣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5)

有时候,我们的操场又成了村里的露天电影放映场,不等暮色完全降临,全村的男女老少就搬着低椅子高板凳带着孩童们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向操场涌来,抢占有利地势翘首以待电影开场。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便会悄悄升起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我们在这里看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这也是七十年代匮乏的乡村文化中难得的精神会餐,是乡民们在繁复而辛勤的劳作后最奢侈的享受,那种对露天电影的狂热追随,是几代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珍贵记忆。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6)

校园的西南角有个大礼堂,它在我心里是一个有着仪式感的场所,因为只有举行开学典礼、全校师生开大会或村里举行什么重大活动时才能进去。礼堂很大,能容纳全校的师生,墙上能拉横幅,礼堂西头有高而宽敞的舞台,舞台上坐着的是校长和老师,少先队员宣誓或优秀学生领奖、发言等也会上台。我也曾多次上过那个舞台,在我心中,能登上那个舞台就象征着荣誉,是很神圣的。

大礼堂的每次活动,都是在嘹亮的《东方红》歌声中开始,在庄严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歌声中结束,伴着歌声响起,仪式感油然而生。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7)

北排教室的东头是老师的食堂,最记得的,是我常常将放学后钓的鱼养在锡桶里,第二天提到老师食堂与厨师姐姐交易或直接卖给老师,积攒学费换取书本的情景。

食堂东头是一口大堰塘,那也是同学们吃完自带午饭后洗碗的码头。春天,我们用碗在塘里舀过蝌蚪;夏天,我们用小瓦片往水面上勘过漂漂;秋天,我们在岸边够摘过菱角;冬天,我们用树枝在水面上捞过冰块。

母校东头的砖窑厂,西南的小卖部和打米厂,也是我们偶尔游览的校园周边附属地带。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8)

母校很小,就这么点小天地,但她却承载着父辈们的希冀,寄托着孩子们的未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新华村出生的人们基本上都是从母校走出的学子,所以这里也孕育了这一方水土里最优秀的人。

我是母校78届的初中毕业生,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秋去春来,寒来暑往,我背着书包早出晚归,从一年级的教室坐到初二的教室,也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77届毕业后,我还继任了一年全校的学习委员,是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尖子生。我在教室里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汲取文化营养,从“1、2、3”到“勾三股四弦五”,从“a、o、e”到“孔乙己”,从六七岁的稚童长成十三四岁的少女。我在这里学习,在这里疯玩疯跑,也在这里偷偷酝酿我瑰丽色的梦,踮着脚憧憬着未来。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9)

在那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年代,同学们的小小身子多半是瘦弱的,但我们的内心却是无比的丰盈。我们不懂得贫穷的可怕,在饥肠辘辘下照样能发奋学习开心玩耍,以为那是生活原本就该有的状态。在老师们的教诲下,我们从小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我们崇拜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欧阳海、刘胡兰这些革命先烈,雷锋更是我们生活中学习的榜样。我们与刘文彩、黄世仁、南霸天之类的大恶霸不共戴天,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和对旧社会的深恶痛绝。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0)

我们的老师是这个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他们淳朴可亲,严厉起来像爸爸,和蔼起来像妈妈。他们一个人可以教几个年级,教语文的可以教唱歌,教数学的可以教军体。他们不开补课班,但他们会严格要求我们背课文背公式完成作业,还会给我们布置不少家庭作业,对不好好完成作业的同学会进行惩罚,还会在那间10平米左右的小空间里单独给同学们答疑解惑,但从不需要丝毫回报,反而会常常对一些特别贫困的学生给予格外的关怀和帮助。比如给雨雪天赤脚上学的同学端一盆温水洗脚,给买不起学习用品的同学赞助一支铅笔,给因家里要借米下锅而经常迟到的同学放学后补习功课等等。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的小学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革尾声,经历了批林批孔和反潮流,经历了交白卷光荣、给老师贴大字报光荣的非常时期,但我们在老师的春风化雨下没有一个同学以交白卷为荣,更没有一个同学给哪个老师的背上贴上大字报。回头观望,在那场轰轰烈烈的滚滚潮流中,母校依然钟灵毓秀,老师始终怀瑾握瑜,学生一直纯洁无邪。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2)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思绪寻寻觅觅一路探访到这里,那些亲爱的老师们的形象又一个个浮现于脑海:仪表堂堂的周泽富校长、文质彬彬的马永高老师、温文尔雅的郝诗海老师、英俊帅气的章业树老师......还有很多,相信同学们都记得,我就不一一排列了。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3)

上图为龚光秀老师和郝诗海老师,两位老师伉俪情深

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老师有两位:一位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龚光秀老师,她给予我学习上的教导和生活上的关怀令我终身难忘(我对龚老师的爱戴另有文作专述,敬请关注续篇);另一位就是我们77、78两届初中毕业的数理化老师兼班主任黄明元老师,即我们新华学校同学群的群主。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4)

青年黄老师

黄老师在课堂上教风严谨,授课方法独特,令同学们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在生活中善于启迪同学们发散思维, 是公认的新华学校最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同学们记忆最深的,应是黄老师亲手为我们编写的那几本厚厚的中考复习资料——用粗糙的黄裱纸手工裁剪装订而成的书(老师买不起白纸啊),书中内容全部手写,涵盖了初中两年所学的全部知识,提纲挈领系统归纳,题型破解举一反三,最后达到融会贯通,为我们那两届的中考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上高中后数学常常考满分亦是黄老师教导之功)。

那时十年浩劫刚过,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学辅资料,黄老师编写的那几本黄裱纸书若能保存下来,大约是最早的学辅资料了,应是开了课外资料的先河。年少不知书不易,长大方懂老师辛,现在想来,那些资料从内容的构思,到纸张的购买裁剪,到文字的编写,到推印(那时还没有打印机)、装订,不知耗费了多少精力熬干了多少盏煤油灯啊,那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是老师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5)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才有了今天天南地北各自优秀的同学们。我们的同学中,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从政的、经商的,教育界、医院、建筑业,等等,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到处都有我们的同学在演绎着精彩绽放着光芒。这也是平庸如我者的同学们的骄傲与自豪。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6)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母校印象。今天我所勾勒的就是印在我心中的母校——贫穷而富足,单纯而灵动,谦卑而圣洁。那是我梦中的伊甸园。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蓦然回首,四十多年已成云烟,那时的懵懂少年青涩少女,现在都已过了“知天命”趋近“耳顺”的年纪,岁月的流痕生成了鬓角的华发和眼角的皱纹,母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湮没在那片乡野之中不复存在,如同我们远逝的青春。可是我亲爱的同学们啊,在我们记忆的某个角落里一定还储藏着母校的影子吧!今天随我一路探访,可曾看到你童年的足迹青春的留痕?

一个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你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座美丽的伊甸园)(18)

九月初的一个黄昏,我专门去拜访了一回母校旧址。

顺着澧城干从五支半步行到距六支大约200米的地方,驻足朝南观望,母校已经荡然无存,除了那口堰塘还在,四周景物已是面貌全非,所喜北边那排教室原址上建起了两户村民的住房留住了母校的些许痕影。

我观望良久,在落日的余晖中,我的记忆不停倒带,往事如织,记忆的光折射回四十多年前,我又看到我的母校在那片乡野中冉冉升起,土墙黑瓦内,一会传出郎朗的读书声,一会传出清脆的铃声,一会传出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看到我的老师们夹着教科书和尺子端着作业本粉笔盒匆匆行走在校园里教室间,我看到黄老师在黑板上画图讲题列方程,我看到那个和同学们一起端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小小的自己......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好想奔过去将那个小小的自己紧拥入怀,轻轻抚摸她的头发对她耳语:“亲爱的小孩,愿你长大后实现梦想,好好努力哦!”(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亲爱的母校,虽然你已不复存在,但你就像一座美丽的伊甸园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2019年11月15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