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

文: 李健

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1)

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在一片树木繁茂的围栏里,凹凸不平的松软地面上有一只身材矮小、双耳矗立、体毛棕黄的鹿在觅食。游人们见了它,都误以为这是梅花鹿的幼崽。

当它走近的时候,细心的人才注意到它的吻部两侧似乎悬着什么, 这时一次很有趣的讨论便展开了。有人说这是下垂的胡须,也有人说这是挂在嘴边的食物残留,甚至还有人半信半疑地说:“这是牙吧?”

没错,这确实有一对约 6 厘米长的上犬齿突出于唇外。这物不免令人想起已灭绝的剑齿虎。不要被这对锐利的獠牙吓到,它不爱吃荤,只吃素。

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2)

獐无角,但雄獐的上犬齿却异常发达,是它们搏斗的利器。照片左侧的獐以迅雷之势将利牙狠狠刺向对方,不过獠牙在抵御掠食者方面则用途不大。

这种动物叫獐,成语“獐头鼠目”中的“獐”说的就是它。在鹿科动物中,獐的形态 体现得最为原始,不长角,且只有雄獐才具备发达的上獠牙。我曾有幸在上海华夏公园见过一次雄獐之间的激烈搏斗,它们的打斗方式与梅花鹿的“卡角” 有很大区别,主要有两种。

一是踏蹄,直眉怒目的雄獐猛然缩起前蹄,径直立了起来,再以惯性朝对手狠狠地连踹带踏,瞬间撞击声在空中作响,远远的拍击场面仿佛近在眼前。二是追刺,雄獐露出如匕首般的獠牙,以闪电般的速度跨步向前刺去, 不料对方以本能的反应斜向闪开了,接下来两只雄獐仿佛被禁锢在了一个小圈子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环状互追,就像一团不易接近的旋涡,其他獐根本无 法干涉,只能以路人的身份远远观望。

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3)

照片拍摄于上海华夏公园,芦苇沼泽是獐的理想生境。

这种奇特的动物虽然不是中国特有的,但在我国也是有代表性的。獐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也有少数分布在朝鲜与韩国。 芦苇丛生的河岸、湖边以及草滩都是它们的理想栖息地,没过身子的芦苇丛对 它们来说是天然的庇护所,在这里它们不易被敌人发现。水塘还是它们的天然乐园,因为獐很擅长游泳,所以它们也被叫作“河麂”。除了沼泽区,在山坡上 的高草灌丛与矮树林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獐在我国长江以南曾是优势物种,现今多地已绝迹多年。土地的过度开垦与大量的人为捕杀,是它们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

额顶上有一簇直立的黑褐色长毛

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4)

生有突出獠牙的鹿类可不止獐一种,在成都动物园,这里的毛冠鹿也是如此。雄鹿的上犬齿虽然不及獐的长,但也足够发达。值得一提的是,雄鹿还具有 2~3 厘米的小短角,而且不分叉,这角不仔细观察的话还真看不出来。再往它们的额顶上看,有一簇蓬松直立的黑褐色长毛,这是它们的重要鉴别标志, 所以它们才被叫作毛冠鹿。

毛冠鹿分布于我国浙江、安徽、湖南、陕西、福建、四川、云南等多地,在我国的野生数量目前还不少,但却经常沦为盗猎者的目标。遗憾的是我国有这种动物展示的动物园极少, 只有成都动物园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尝试,展示的毛冠鹿由最初的几只发展到了现在的十几只。

毛冠鹿的体毛颜色很深,黑褐色的体背略微泛有淡紫色的光泽,而夏季的毛则会变得浅一些,正因为如此,它们在云南也被叫作“黑麂”。

作为一种“体貌不扬”的小型鹿,毛冠鹿主要分布在中国,只有少数分布在缅甸,可以说这是一种我国的特色鹿类。它们主要栖息于海拔 1000~4000 米的森林中,白天会隐蔽在茂盛的竹林或灌丛内,令人难以发现,到了晨昏时间才出来觅食,主要吃青草、竹笋、嫩枝叶、野果等食物。

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5)

照片中的毛冠鹿是被黄山野生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从野外救回来的。

目前我只在国内的 3 家动物园见过毛冠鹿,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黄山野生动物园的一只雌鹿。它是工作人员从野外救回来的,被发现时,它的 一只蹄子不幸被偷猎者布置的兽夹紧紧夹住了,我来后场探望它的时候,它已可以正常走动。当它近距离看到我的时候,立即快步躲在灌木后,此时的它不仅没有露出恐惧的表情,还透过枝杈仔细地打量起我来。

我没有动,只是与它四目相对,此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它见我没有敌意, 便像个初次见到生人的孩子, 将头逐渐移往灌木之外,一边细细端详,一边慢慢地向前走来。可见,毛冠鹿虽然生性谨慎,但却是很有好奇心的动物。

它被称为“吠鹿”

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6)

小麂与毛冠鹿相同,雄麂发达的獠牙也突出于嘴外,不同的是雄麂的角能被清楚地看到。

毛冠鹿的獠牙较长,角小到几乎没有,而小麂的獠牙比毛冠鹿的小些,但角却相对长一些,在我国台湾地区被叫作山羌。

在鹿类家族中,小麂的体形出奇地娇小,体长 64~87 厘米,而体重只有 12~16 千克。它们细短的四肢支撑着圆胖的身躯,却丝毫不影响行动的灵敏性。 雄麂拥有一对尖端向内侧弯曲的发达上犬齿,两叉的角干长 4~10 厘米。

辨别小麂的雌雄,看是否长角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看额头也行。雄麂的额部只有自鼻端扩散延至角柄的两条黑纹,而雌麂的前额,有自鼻部延至头顶的黑纹所形成的一小片黑色区域,形状与盾牌相似。

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7)

由于小麂的体背呈栗棕色,背部的毛尖显现出黄色,因此也叫黄麂。不过,我国还有 一种体形比小麂大出一倍的赤麂也被叫作“黄麂”,这两种动物很容易被混淆。

赤麂是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鹿类,也是南亚及东南亚的广布种。与小麂的外观相似, 但赤麂的体背毛色偏红,吻鼻部比小麂更加细长,角柄也明显较长。赤麂的体形比小麂大一倍,与黑麂相当。

它们都是怎么吃胖的(别怕它们虽长有)(8)

国内的动物园基本上没有饲养的赤麂,照片拍摄于马来西亚沙巴洛高宜野生动物园。 于连泉 / 摄

小麂是我国南方的广布种, 分布地包括长江及珠江流域的各地。我国是小麂唯一的原分布国, 海拔 2000 米以下的森林和灌丛是最适合小麂的栖息地。它们性情 胆小,善于跳蹿,通常白天行踪隐蔽,清晨、傍晚及夜晚出来觅 食,主要以青草、嫩枝叶、幼芽 等为食。在活动最频繁的晨昏时 间,小麂会发出一种类似“沃!” 的鸣音,叫声短促而高昂。我曾有机会在下午 5:00 左右于台北动物园听过,声音与犬吠近似,因此小麂还有“吠鹿”之称。

在森林大幅减少、盗猎猖獗的今天, 这些长有“”獠牙“的鹿类是否还有机会走入公众的视野呢?

关于作者:

动物摄影师,动物科普撰稿人。多年来,走访了全国多家动物园,为日益稀少的中国本土动物拍照记录,只为留住它们的影像资料。向大众宣传保护本土动物的重要性。写有《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一书,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