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1)

这两天,不少经过淮海路茂名路的市民发现,路口那幢鼎鼎大名的的ART DECO式建筑:国泰电影院关门了。其实,大家不用难过,更无须唏嘘,国泰电影院只是暂停营业,进行设施的更新升级改造。无独有偶,另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影院:衡山电影院也于近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开始了它的全面升级改造。在不少上海人心里,这两座电影院不仅仅只是放电影和欣赏电影的所在,更是与往昔岁月的许多珍贵的记忆的连接之地。它们的相继迭代更像是面向未来交一份答卷,令人牵肠挂肚。

国泰电影院位于今淮海中路与茂名南路交界,始建于1930年,至今已有92年的历史。

它最初叫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由鸿达洋行设计,1931年竣工。建筑为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外墙作竖直线条处理,统长窗与深褐色面砖相间隔。立面还用紫酱红色的泰山石,白浆嵌缝,立面中央为阶梯状塔楼。1932年1月1日,电影院正式开张营业,首映的影片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的《灵肉之门》(Free Soul)。当天,一则新闻登在《申报》上,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之大成。”

这座电影院的诞生与上海电影业第一波的大繁荣息息相关。1897年5月,一位美国人在上海礼查饭店里放映影片,接连几天都座无虚席,又转而在张园、天华茶园等地方进行放映。这被认为是电影与中国观众的第一次相遇。二十世纪的头十年,上海开始有了电影院,本土电影创作也开始发展,并从1925年左右开始进入井喷,国泰电影院便诞生于这样的背景。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2)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当时的国泰大戏院和大光明电影院都是‘头轮’电影院”,属于电影院中最“高档”的一类,上映时间更早,票价更贵。“有电影研究学者透露。在上世纪30年代,一个普通上海工人的月薪可能是10块到20块大洋,一张国泰的电影票大约要一块到两块大洋。所以一场电影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是很贵的。

1947年,导演桑弧和张爱玲合作拍过一部电影《太太万岁》,里面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中年夫妻,曾约了去看电影,其中一个镜头是太太在电影院等她的先生,镜头从拍人的近景稍微往远处拉一下,你马上能看到电影院的门面,那就是国泰电影院。在一些描写老上海的影片中,国泰电影院是经常出现在镜头中的一道风景线。

上海作家王安忆的笔下也有写到过这座影院。在她的描述中,国泰电影院在解放前,是一家专放外国原版片的电影院。在那时,它就有冷气设施。它有着华丽的门厅,大理石铺地,悬挂着电影明星的装了镜框的大照片。走过门厅,上两级台阶,便是用红丝绒穿在金属立架顶的铜球里拦起的检票口。检票口内还有一个厅,是栗色的打蜡地板,四周还有皮沙发。相比于淮海电影院,少年时代的王安忆意识到,人们宁可多花些代价,去国泰电影院看电影。

1954年,国泰大戏院正式更名为国泰电影院,六十年代更是第一个用自动放映取代人工放映的影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越来越多新消费空间的诞生,诞生了一批多厅电影院,这些影院在设备等方面完成了大升级。国泰电影院也在这个阶段进行了自己的改造,原978座平坡式大厅在2003年改建为3个放映厅。然而,相较于商场里的“一站式消费”,或是新影院中得益于先进技术的观影体验,面对电影文化消费形态的转变,国泰的优势渐渐丧失。

但是作为一个连接几代人观影记忆的一个重要场所,国泰电影院依然有着它得天独厚的特质。

如今,国泰电影院进入了又一轮的更新升级。在某种程度上,影院的放映质量固然可以通过设施的升级而升级,但怎样经营好这座有厚重历史附加值的影院,讲好它的故事,显然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考量的另一方面。

与国泰电影院类似,“沪上第一花园影院”衡山电影院的焕新与归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3)

这座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电影院,有座位999个的影院,当年是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为它题写的名字。

上海解放前,所有的电影院均开设在市中心地段。上世纪50年代,徐家汇一带还没有现在这般繁华热闹的景象,周围甚至没有一家电影院。1951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当时通向吴泾、闵行、漕河泾地区的交通要道——衡山路上838号地块建造一座电影院。这座电影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座电影院。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4)

据说,兴建影院的资金由各方“众筹”而来的。

衡山电影院于1951年8月17日动工新建,1952年1月5日正式落成。

当时,兴建衡山电影院所需的资金,有三分之一由周边地区的银行、工厂和市民集资参股,这开创了1949年以后民间集资和国家投资相结合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的先河。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5)

更为新奇的是,衡山电影院筹建委员会在徐汇区内工厂、商人及社会各阶层市民中以股金认购形式进行集资。至1951年底,共集资折合人民币23万元。

落成之初的衡山电影院规模适中,设施齐备,内部空间采取典型的会堂式布局,前厅后座。内部设有软座沙发、冷气,外部的庭院式布局则使它享有“沪上第一花园影院”的美誉。由此,它成为与大光明、国泰、新华等老牌电影院齐名的上海一流电影院。优雅的衡山路梧桐树枝叶繁茂,更为这里增添了几分浪漫的韵味。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6)

上世纪80年代的衡山电影院

衡山电影院在外立面上引入竖状线条,充满装饰艺术风格,绿意葱茏中展现出一座雪白褶皱纹路装饰的“山形”建筑物,顶层一个大五星,下书“衡山电影院”五个大字。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7)

从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始,衡山电影院就是展映影院,在以往每年电影节的时候都会热闹非凡,在影迷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衡山电影院另一个令上海人津津乐道的记忆是曾经的浪漫约会胜地“回雁厅”。过去,在很多人的心里,在衡山电影院的庭院里散散步,然后进去看一场电影,最后荡荡衡山路,就是一场完美约会的标配,是时髦人的选择。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8)

1990年10月,衡山电影院进行更新改造时,曾经将原来的观众休息室改造成为拥有双人情侣座的放映厅,命名为回雁厅。

上海电影院最小影厅(沪上两家顶级老影院相继升级换代)(9)

回雁厅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取自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写过的一首七绝诗:“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雁回时。”寓意希望衡山电影院创建的这个环境温馨的小厅,能让观众到过一次就想着再来。那时,开张后的回雁厅名震上海滩,当时,这个小厅共104个座位,52对宽大的双人沙发,都是定制的,坐上去软软的,非常舒适。沙发前放置茶几,茶几上有天天更换的鲜花,充满了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

不知道,改造归来的衡山电影院,还会不会在营造浪漫约会地上拿出足够的创意与想法,去与时代并行。

综合自澎湃新闻、新民艺评、网易上海

编辑:陈熙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