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友情(少年真狷浅射策本粗疏)

文 |陈昂

嘉祐六年(1061)八月,也即司马光递上“嘉祐三札”后一个月,一场特殊的考试影响着两兄弟的命运,也涉及了很多闪闪发光的名字。在这场考试中,王安石、司马光先后担任考官,而考察的对象,正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辙兄弟。

这是一场制科考试,这种考试最大的特点是难考,最大的好处是方便进入高层视野,开启快速升迁模式。本来考试有三十多人报名,但宰相韩琦一句话把大家几乎都吓跑了:“二苏在此!”意思是这些人也敢跟他们比试?韩琦是非常看重“二苏”的,原定八月举行的秘阁考试,因为苏辙生病,韩琦特意把考期推迟了一个月,他觉得“二苏”兄弟只要有一个不能参加,这场考试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前辈们对“二苏”之见重。

秘阁考试的考官之一就是王安石,兄弟两人通过后,与王介一起进入“终局之战”——“御试对策”,仁宗皇帝亲临考场,考官中有司马光、范镇、蔡襄等。考评的结果要分为五等,第四等及以上算合格,但第一、二等皆虚设,自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在景祐元年(1034)获得了“第三次等”,其余合格者全是第四等而已。这一次苏轼的对策却被评为“第三等”,创下了前无古人的高分。但苏辙的对策却引起了一番争议。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友情(少年真狷浅射策本粗疏)(1)

《苏轼像》,元,赵孟頫

“二苏”的考试科目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但苏辙在文章中,太过直言:他批评仁宗皇帝还不如天宝年间的唐玄宗——白居易说唐明皇得到杨贵妃之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而仁宗虽还能坚持上朝,但是身在朝堂、心在后宫,对朝政不闻不问。唐玄宗对杨贵妃“万千宠爱在一身”,而仁宗的后宫却有宠姬上千,这简直就是荒淫无道!接下来,苏辙又开始数说好色的坏处,总之六千多字的文章把仁宗骂得劈头盖脸。当时胡宿就以为策语不逊,力主黜落,而司马光考为第三等,范镇以为不妥,与蔡襄等商量后,置于第四等,但胡宿再度发飙,坚持拿掉苏辙,而司马光又坚持要录取在第三等,争执不下,最后闹到了要仁宗皇帝御裁的地步。仁宗皇帝处理事情的习惯,大抵是根据大臣们的不同意见取个中间值。他说:“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我何?”这正是司马光奏状中的意思。这一句话决定了小苏苏辙的制举考试结果。当然,为了平息胡宿等人的不满,仁宗还是把苏辙又降了一格。最终,嘉祐六年(1061)的制举考试录取三人,第三等一人苏轼,第四等一人王介,“第四等次”一人苏辙。苏轼和苏辙的差异,在这场考试中已经初见端倪。苏辙的名次虽然是在最后的,他的直言之名却远远地超过了前两名。第四等次,而不是第五等,这个“私人订制”的名次是苏辙的荣耀,也是司马光的荣耀,仁宗的荣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