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永州是什么地方(探寻永州古村落牌楼算不算古代读书人的)

古牌楼是宁远的一大特色。离下灌村不远,久安背村隔壁,是隐藏在山峦中的东安头村。几经周折,一路导航,一路打听,我好不容易找到湾井镇,几次停车问路,在热情的老乡们指点下,我们左拐右拐,终于到达了东安头村。

古代永州是什么地方(探寻永州古村落牌楼算不算古代读书人的)(1)

东安头村依然按照“前有照,后有靠”的建筑思路,一口青石围砌的池塘,村正中是高大恢宏的祠堂,雕龙画栋,七层宝顶,是村民聚会休闲之所,两旁偏门上书写“讲信”“修睦”牌匾,强调后人修身养性、诚实守信的为人之道。一块“东安头翰林祠”的匾标明着历史,我心里在琢磨,为何不叫宗祠而称翰林祠?

走进翰林祠,四合院式,四进,由门厅(门楼、戏楼)、厢房、下厅、上厅、道厅等组成,建筑面积782.2平方米。面阔五间,二层,砖木结构,封火山墙,小青瓦硬山顶。门厅前出廊,开三门,前有月台、半月塘。

古代永州是什么地方(探寻永州古村落牌楼算不算古代读书人的)(2)

门楼(牌坊)为木构六柱三楼牌坊式。中楼为庑殿顶,檐下施七层蜂窝式如意斗拱,边楼檐下饰券棚。横匾黑底金字楷书“翰林祠”三字,上下横枋雕饰八仙、人物、龙凤、花草等图案。中门后有歇山顶戏楼。祠内存清代、民国碑刻5方。是一处集崇祀先祖、纪念名人和公益活动于一身的民居建筑。

古代永州是什么地方(探寻永州古村落牌楼算不算古代读书人的)(3)

东安头的翰林祠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村里为纪念本村出来的进士李敷而建。李敷,东安头村人,明景泰三年(1452)进士,曾任工部主事、雷州知府。康熙年间的《永州府志》卷十六记载:“李敷,性谨厚,由工部郎出补知府,居官清慎,待物温直,无公过言行,政事皆可师法。”

因邻村久安背村读书人李世南荣登翰林之后当地修建了气势恢宏的翰林祠。几百年后,同属湾井李氏家族的东安头村读书人李敷也进士及第,荣登翰林。这是家族的荣耀,当然东安头村也要建座翰林祠纪念一下。这种牌楼算不算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学历证书”?一种家乡人的荣耀。

清嘉庆十六年(1811)增建木牌坊,道光七年(1827)移牌坊于祠门外,光绪五年(1879)重建牌楼。1920年,当时担任国民军桂林某部司令的村人李子清返乡省亲时,见翰林祠房屋矮小,就将祠堂房屋建筑升高,形成现在的格局。

古代永州是什么地方(探寻永州古村落牌楼算不算古代读书人的)(4)

迈着急切的步伐,我走进了村中。发现村头巷尾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了。令人惊诧的是,村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古民房,这些古民房大多都是明清时代所建,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有的老屋已经坍塌,形销骨蚀;有的老屋摇摇欲坠,静静地晒着暖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荣耀。

漫步在古村中,心肺中能够吸收的,是悄然袭来的幽幽古气,是那种宛若归化到历史中一般的情愫,就像畅饮了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老乡的纯朴、善良、热情,老乡对古建筑的保护,让人感动。他们留给了我古朴的情趣和古幽的情思。(图文/陈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