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侨胞分布图(外籍华人近30万人)

古田县,福建省宁德市下辖县。古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建县。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田属福建省第二专区,1950年4月第二专区改称南平专区。1963年改属闽侯专区。1970年改属宁德专区。

客家侨胞分布图(外籍华人近30万人)(1)

古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古田溪中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6°16'-20°53',东经118°32'-119°24',面积2385平方公里。境内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不甚明显,各地差异较大。

古田交通发展兴替,历史上是全省交通要道,外福铁路、闽江航道径抵省会,国道、省道贯穿境内。在上一轮的高速、高铁、国省干道发展中,曾一度被边缘化。随着2011年宁德至古田公路通车,2015年合福高铁、京台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古田又重新成为了交通枢纽。古田是传统农业大县,主产食用菌、水果、淡水鱼、林竹等,全县种植食用菌品种36个,年产量75万吨,产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银耳产量占全国总量90%以上,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是福建省最大库区移民县,1958年建设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01工程”古田溪水电站和1988年建设华东最大的水口水电站,先后两次移民11万人,淹没土地10多万亩。古田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县内归侨、侨眷逾10万人,旅外华侨、外籍华人近30万人,是闽东第一侨乡。

建制沿革

隶属

东汉建安初(约196年),古田县属侯官县。隋大业初(约605年),属闽县。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古田县,属福州都督府。

客家侨胞分布图(外籍华人近30万人)(2)

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古田属长乐郡。唐长兴四年(933年),改长乐郡为长乐府,古田属长乐府。晋开运三年(946年),以福州为东都,古田属东都。汉乾佑元年(948年),古田归吴越彰武军。

宋初,古田属福州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福州府为福州路,古田属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福州路为福建布政使司福州府,古田属福州府。清代,古田仍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建制,置全省东、西、南、北4个路道,古田属东路道。民国3年6月全省依原辖区域置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道,古田属闽海道。民国14年,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成立,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建制,古田属福建省政府。民国22年12月,福建划为闽海、闽上、泉海、龙漳4省和福州、厦门2个特别市,古田属闽海省。民国23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古田属第三区,专员公署设南平。民国24年10月至民国25年,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市,古田属第二区,专员公署设南平。民国29年8月,行政督察区调整,古田属第三区,专员公署设建阳。民国32年9月,全省划8个行政督察区。古田属第二区,专员公署设南平,延至古田解放而撤销。

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划为8个专区、2个市,古田属第二专区,专署设南平。1950年4月,第二专区改称南平专区,古田属南平专区。1963年改属闽侯专区。1970年属宁德地区。

客家侨胞分布图(外籍华人近30万人)(3)

境域

唐开成年间(836~840年),析古田县东之地合宁川添置感德场(属宁德县)。至清初,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南唐下里界120里,西至建安南才里界120里,南至闽清岩山界50里,北至政和均竹坑界150里,东南至侯官三仓石春界100里,西南至南平长安南里界110里,东北至宁德石棠隔界200里。西北至政和上庄界200里。东西广283里,南北袤550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北至屏南县界70里。

民国时期,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县界90公里,西至南平县界55公里,南至闽清县界50公里,北至屏南县界35公里。东西长195公里,南北袤85公里。全县总面积2450平方公里。

1958年,建瓯小禄划归凤都公社,1964年屏南银场塔山划入平湖公社。此后古田境域无大变更。1990年县境四至最南在水口镇汶潭,最北是凤埔乡石塔山,最西在黄田镇村里,最东为大甲乡毗源;东依宁德县、罗源县,西连南平市、建瓯县,北邻屏南县,南界闽清、闽侯县。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66公里。全县总面积2385平方公里[1]。

行政区划

宋代——全县置4乡13里:建东乡有保安里、和平里、崇礼里、濑溪里,恩惠乡有横溪里、新兴里、洛阳里、慕仁里,元和乡有邵南里、安民里,青田乡有长安里、安乐里、顺委里。

元代——改建东乡为建安乡,析全县为48都。

明代——改恩惠乡洛阳里为新俗里,改青田乡长安里为移风里。析全县为4乡12里,城内5个保,城外46个都,其中濑溪里六都并入车口、后溪、龙潭、破口四地;十九都并入左拔、副拔、平湖、后崎四地,实际只有44个都。

清代——仍沿明建制。其间,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十都、二十二都至二十五都,新俗里二十六都至二十九都,三十一都至三十四都,计1个里13个都划设屏南县。古田县实有11个里,城内5个保、城外31个都、661个村。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民国初,沿袭清末的行政区。民国22年(1933年)5月,推行保甲制,析全县为8个区公所。民国24年改设7个区公所。民国25年,编查户口,改区公所为区署,全县设4个区署,下设56个联保、357个保。民国26年续行编查保甲制,全县设50个联保、286保、2739甲。民国28年改为30联保、269保、2764甲。民国29年,奉令办理自治,4月起撤区、联保改称乡镇),全县设20个乡(镇)、269保、2775甲、29045户。民国30年1月,全县为4个区20个乡(镇),但保数减少7个,为262保。是年6月撤1个区,为3个区。民国31年缩编,全县设大东1个区、18个乡(镇)、160保、1957甲。民国35年5月改为14个乡(镇),即玉屏镇、平西镇、凤埔乡、北长乡、沂洋乡、隆洋乡、凤曹乡、华峰乡、谷双乡、水湾乡、凤仕乡、杉洋乡、邹岭乡、鹤西乡。民国37年,仍设14个乡(镇),其中平西镇改为平湖镇,继后增设西溪乡。至民国38年6月,全县为15个乡镇。

解放后行政区划---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将县以下15个乡(镇)改为民主乡(镇)公所,沿用保甲制,成立行政村,实行乡(镇)保甲制。同年7月,撤民主乡(镇)公所,设14个区公所(原西溪乡并入凤埔区)。8月,缩编为7个区公所,即一区城区、二区平湖、三区凤都、四区局下、五区谷口、六区沂洋、七区鹤塘。9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12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0年5月,进行整编,废除保甲,实行区乡村制。区人民政府进行调整,第四(局下)区撤销,并入第一(城关)区,并从第六(永安)区划出部分辖区成立新四区,增设第八(杉洋)区。同时,增设89乡和9个街道,城郊10个乡;二区平湖、凤埔,区委会设在平湖,辖13个乡;三区凤都、桃溪,区委会设在凤都,辖9个乡;四区横洋、泮洋,区委会设在横洋,;辖10个乡;五区黄田、谷口,区委会设在谷口,辖11个乡;六区永安、北墩,区委会设在永安,辖11个乡;七区鹤塘、卓洋,区委会设在鹤塘,辖13个乡;八区杉洋、大甲,区委会设在杉洋,辖12个乡。是年11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2年6月,增设第九(卓洋)、第十(凤埔)、第十一(局下)3个区公所,析全县为11个区公所。1955年9月,以驻地命名,11个区公所即城关、平湖、凤都、横洋、谷口、永安、鹤塘、杉洋、卓洋、凤埔、局下区公所。是年12月,城关区公所改称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撤销凤都、凤埔区公所,9月撤销卓洋区公所,全县为7个区公所和1个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1959--1965年先后增设5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镇辖街居委会,社辖生产大队。至1982年,全县有13个公社,1个城关镇,26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1490个自然村、片村及农点。

1984年10月,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设10乡4镇,取消大队,恢复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街设居民委员会。

1986年2月13日,成立水口镇,辖水口、湾口、溪岚、汶潭、岭边、水潮、朝天桥、嵩溪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990年3月25日,因建设水口电站,莪洋镇驻地迁移黄田改名黄田镇,水口镇驻地迁移至朝天桥附近。2000年全县辖新城、平湖、大桥、黄田、水口、杉洋、鹤塘、凤都8镇,大甲、卓洋、吉巷、泮洋、湖滨、松吉、凤埔7乡,下辖272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

2004年4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106号)批复同意撤销古田县新城镇、松吉乡、湖滨乡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1)撤销新城镇、松吉乡、湖滨乡,并析出古田县凤都镇桃溪、仕坂、坑里、罗坑、双山5个村,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2)城东街道办事处辖原新城镇的胜利、文安、文兴3个社区居委会及原湖滨乡的新丰、西山、前山、赖厝、湖滨、极乐、常坝、利洋、廷元里、永洋、廷土当、旺村洋、上土乾和凤都镇的桃溪、仕坂、坑里、罗坑、双山18个村委会。城东街道办事处驻614东路原湖滨乡政府驻地。(3)城西街道办事处辖原新城镇的文河、青云、新秀3个社区居委会和原松吉乡的罗华、前坂、松台、莲桥、局下、官江、苏洋厝、浣中、浣下、吉兆、沽洋里、罗峰、枣坪、下洋、连墩、巴斗、安洋、曹洋、宝溪、龙亭、华山、宝峰、樟上、长岭24个村委会。城西街道办事处驻解放西路罗华村,城东街道办事处驻原湖滨乡政府。

城东街道办事处与城西街道办事处行政区界线走向:城区部分南自屠宰场交溪口起,沿河往上至南大桥交建设路,沿建设路往北过十字街至交新华路。沿新华路往东至消防大队营区北侧路口,往北至后山。农村部分按有关自然村村落关系认定。

如今古田县辖2个街道、8个镇、4个乡: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水口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吉巷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大甲镇[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田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闽江支流古田溪中下游。福州十邑之一,地处闽东北。地理坐标为北纬26°16'-20°53',东经118°32'-119°24'。东依宁德县、罗源县,西连南平市、建瓯县,北邻屏南县,南界闽清、闽侯县。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66公里。全县总面积2385.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势以东、西两侧向中部古田溪和古田水库倾斜。古田县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山、丘、岗、垅、盆谷、河谷错综复杂。石塔山雄踞西北部,天湖山绵亘于北东部,土满山纵贯中部,形成西部、中部、北部高地和东西两大谷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溪、旧镇中山山地,平湖、湖滨、松吉古田溪谷地,炭洋、张洋、昆山中山地,鹤塘、杉洋霍口溪谷地。呈两高两低地势特点。闽江沿西南部急剧下切,江畔溪流多挟涧悬瀑。其出口处在水口镇的渡口,海拔仅10米,为古田县地势最低点。古田全境相对海拔高差1613.5米,河道比降大,水流急,蕴存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气候环境

境内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不甚明显,各地差异较大。黄田谷地夏季长达168天,冬季只有36天,春季85天,秋季77天;而泮洋山区夏季只有87天,冬季长达90天,春季107天,秋季81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82年开展土壤普查分析,全县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亚类,33个土属,耕作土壤有38个土种。5个土类中,土壤面积212.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9.4%,占山地面积82.5%;黄壤面积46.0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2.9%,占山地面积17.3%;水稻土面积43.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2.3%;紫色土面积0.5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16%;潮土面积仅127亩,占土地总面积0.003%。

矿藏资源

县境内矿藏种类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金属矿有铁、铜、铝、锌、钨、钼、稀土、银和金等;非金属矿种有叶腊石、花岗岩石、砖瓦粘土、硅石、泥炭土、高岭土、萤石、黄铁矿、凡灰熔岩、地下矿泉水、温泉等。矿藏开发于宋代,经开发利用的金属矿有铁砂矿、铝、钨、锌及银等;非金属矿有砖瓦粘土、砂、石及高岭土和近年正在开发的花岗岩岩石板材、叶腊石等。

植物资源

林用地267.9万亩,占总面积72.7%,森林覆盖率达61.4%,林木总蓄积量达424.6万立方米,为宁德地区主要产林县。森林植物有1300多品种,主要树种为杉、松木、红豆杉、水杉、银杏、青风栋、花榈木等。

水资源

境内除闽江主干流外,还有古田溪、霍口溪和武步溪,主要溪河25条,主河道长301公里,流域面积1498.7平方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33.13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12万千瓦。

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迁建整个县城,淹地4万多亩,移民4万余人。水坝截流蓄水,形成福建省最大的水库,水域面积37.1平方公里,库容量5.74亿立方米,1989年又因建闽江水口电站,淹地2万余亩,移民2万余人,新建黄田、水口两镇。1994年,水口电站跨江巨坝竣工,上流水位提高65米,形成境内水域面积34.8平方公里的大水库,库容量26亿立方米。两度大移民,古田人民为国家电站建设作出奉献;两大库区,也为古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