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材描述侵华战争(侵华战争独特的产物)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日本鬼子对伪军或者老百姓这样说到:你的,花姑娘的干活,哪里的有?汉奸们会无障碍的听懂太君们的意思:太君,这里的,花姑娘的干活,大大的有!这种奇怪的语言可不是后面艺术加工的成果,而是真是存在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这种叫做——协和语的中介语言。

日本教材描述侵华战争(侵华战争独特的产物)(1)

汉语和日语发音相差较大,互通性极低、自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其国大量日本人来华,不可避免要和中国人打交道。高级官员有翻译但普通日本军民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为了与中国人交流,日本人在占领区往往推行所谓的“皇民化教育”,日语教育是重点内容。台湾就在几十年的日语教育后培养了大批会说日语的民众。但日军在中国大陆活动的时间不是很长,且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语言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日本教材描述侵华战争(侵华战争独特的产物)(2)

教中国人学日语不好办,让日本人学汉语是否可行呢? NO!当时的侵华日军相当自大,觉得中国文化是劣等的“支那文化”,不值得学习。而且在中国的日本军民绝大多数都是第一代移民,相对集中地居住在军营、开垦团等地,无法有效学习汉语。

在双方都不谙对方语言的情况下,说一种不中不日、又中又日的语言,就成了历史的选择,此语就是所谓的协和语。

日本教材描述侵华战争(侵华战争独特的产物)(3)

作为一种两类人群临时的交流工具,协和语与一般语言相比特点十分鲜明

首先是较低的词汇量。协和语前身是侵华日军所请的“大兵中国语”,即临时用语,表达上不会追求语言的丰富精确,对方能听懂就行,词汇往往局限于简单交流,句式上也比较固定,方便在不同场合机械套用。

作为汉语和日语混合产物,协和语也会引入一些通俗易懂的日语词汇。中国人熟知的“哟西”“咪西”“哈依”等日语词,很大程度上就是协和语。而诸如用"料理”表示“菜”、“便所”表示“厕所”、“料金”表示“贵”.“出荷”表示“交公粮”之类的日语汉字词就更常见了。

此外,协和语受日语影响,出现了谓语后置等一般在汉语中不会出现的语法转征,而由于词汇和表达上的 局限性,协和语中语词重复就有了重要的语法功能.如表示强调等等。

日本教材描述侵华战争(侵华战争独特的产物)(4)

以上这些特征导致协和语与正常的汉语、日语差别都很大,如一句简单的"你把这个给我",协和语的表达则是“你的,这个,我的,进上”而“我吃饭”则用中国人听来非常奇怪的“我的,味西咪西,干活计"来表达。

而滥用“的”这个受日语影响产生的习惯正是中国人印象中侵华日军说话的一大特征,所以各种抗日神剧中 “大大的有"、“你的","花姑娘的"之类的说法并非完全意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